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5年)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作者:————————————————————————————————日期:2中国的人口结构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11-8

日本1947-1949年平均每年出生270万(“团块世代”),且工作热情高、责 任心强,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出生高峰影响30年国运。第一个出 生高峰到了生育年龄引发1970年代的第二个出生高峰,但无论数量还是质 量都不如第一个高峰。由于生育率的下降,1990年代之后没有出现第三个 出生高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亡)比较稳定且均匀,通常以年平均人口数或 年中人口数作为该人口该时期的生存人年数的 近似值。
2、人口统计指标分类
• 人口统计指标是反映和描述人口基本状况以及变
动情况的统计数值,通常分为时点指标或静态指 标和时期指标或动态指标。
1)时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及有关人 口自然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的(教育、 民族、宗教、语言、职业、行业、收入等)地域 的(城乡、地区等)特征的指标,是属于静态性 质的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状况,连续 不断变动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瞬间静止的 情况。
20313426 1.065981
7
20196487
17
20065048 0.993492
8
22015342
18
23100427 1.049288
9
18086546
19
19122938 1.057302
二、人口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1、人口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 人口现象的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口数量、人口结
3)抽样误差,是由于随机抽样而造成的 误差,是抽样调查所固有,在抽样调查
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控制的。抽样
误差的大小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a.人 口总体标志值的变异程度;b.抽样调查 的样本量;c.抽样调查的方法;d.抽样框 的确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关于人口变化的数据分析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口一直在持 续增长,尤其是1965-1980年人口迅速增 长,但随后人口在缓慢增长,这是80年代 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增长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80 70 60 50 40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30
20 10 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首先,我统计了1953-2010年之间0-14岁, 15-64岁,65岁以上的的人口数量。由上述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阶 段的人口在迅速减少,15-64岁阶段的人基 本维持平衡,65岁以上的人在迅速增加, 这就导致了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 为什么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中国人口什么 年代的人最多?人口什么时候开始下滑?
概要
• • • • • 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关于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分析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预期寿命延长方法
一、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结论
•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 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 预期寿命也在持续稳步延长,但是寿命是 延长了,但与此同时遭受的病痛也随之加 重。归根到底,
“让人们健康地活着”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遭受“耳聋 眼花”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的年头 随之变长。研究人员呼吁卫生政策重点从 简单地“让人们活着”变为“让人们健康 地活着”。
人口老龄化
80 78 76 74 72 70.47 70 68.55 68 66 64 62 60 预期寿命 男 199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0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10年 女 66.84 71.4 73.33 72.38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
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性别和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儿童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根据联合国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老年型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2、性别结构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一般国家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07。
我国2000年是统计当年新生儿性别比为116.9。
2004年新生儿性别比达到了121.2。
人口结构考验公众健康(图)2005-01-08 00:00:001月6日,在北京妇产医院一男婴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
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
但是,在人口膨胀得到遏制的同时,我国当前人口结构形成了独生子女增多、老龄化社会提早到来、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新状况。
与这些新状况相关的健康问题也相当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性别比例失调胎儿性别鉴定须规范“五普”资料显示,我省出生存活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3(每百名出生的女婴数对应出生的男婴数),大大偏离了世界公认的102至107的正常范围。
虽然现在一般正规的医院和做B超的医生不会轻易违反规定向孕妇及其家属透露婴儿性别,但部分不规范经营的医院和小诊所还是在从事“黑鉴定”。
不久前,某些明星在生育前已确知胎儿性别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质疑,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原本是为了预防一些遗传疾病,特殊情况下为避免这些伴性遗传病或缺陷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是必要的,除非某种遗传性疾病将直接遗传给某一性别胎儿,才可以通知父母采取措施终止妊娠。
据悉,为控制、推进人口性别比例自然化,省卫生厅近日发出通知,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为了选择胎儿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严禁非法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人口性别比例

• 目前,我国妇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长的幅度 基本赶上男性外,其它指标都明显落后于 男性:在经济生活方面,女性虽然广泛地 参与社会劳动,但职业声望和收入不高。 招生招工时,条件等同情况下,往往取男 舍女;在政治生活方面,女性的参政比例 大大低于男性及国际社会女性的平均政治 参与水平,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 、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仅占1/5。
•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出生人口性别比 偏高地区从东部向西部,从农村向城市迅 速蔓延,几乎覆盖全国各地。”原新说, 1982年,只有18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偏高。2005年,除西藏之外,其他省份的 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偏高,其中,海南和广 东是全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两个省份,江 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 性别比超过130:100
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 多出3000万—4000万,平均5个 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
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比119.45:100 男盈女亏突出
• 《蓝皮书》指出,20多年来长期处于失
衡状态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如今逐 步表现为2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的上升态势。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 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20岁以下的人口 中,年龄段越低,性别比越高:19-15 岁者性别比为107.88,14-10岁者性别 比为114.20,9-5岁者性别比为119.30 ,4-0岁者性别为122.66。
• “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 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社 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就业性别挤压问题
• 男人抢女人的饭碗,就业压力大。未来一 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 ”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 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 能让男子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