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第一篇: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闫秋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政权的情况;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以史实为例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相处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运用史实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及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

②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及其影响,认识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学习鉴真和玄奘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①通过对唐朝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二、学准备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西游记》二、进行新课(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3.简要介绍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分布,引导学生了解汉族与突厥、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关系。
2.详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如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3.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4.设计分层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难易适度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5.重视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
7.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分布和主要民族关系,包括汉族与突厥、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关系。
2.掌握唐朝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如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政策等。
3.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3.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唐朝民族关系复杂多变,学生难以把握各种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2.历史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掌握程度不一,影响对民族分布的理解。
4.搜集有关唐朝民族关系的史料,如诗词、壁画、文物等,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当时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主要交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讲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内容,如佛教、文化、科技等。

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讲述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情况,如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贸易往来。

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交流,如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讲述玄奘、鉴真、阿倍仲麻吕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具体交流内容。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授课:分别讲述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初中历史唐朝XX关系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唐朝XX关系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唐朝对外交往关系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2)掌握唐朝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重要事件。

(3)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和条件。

(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及其关系。

(2)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和条件。

(2)如何评价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国家地位和民族关系。

(2)提问:同学们知道唐朝时期中国与哪些国家有交往吗?交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教学新课:(1)讲述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和条件。

(2)介绍唐朝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重点讲解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3)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整理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对国家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2.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对唐朝对外交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给予综合评价。

初中历史唐朝XX关系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唐朝XX关系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唐朝中外关系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和重要事件;(2)掌握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情况;(3)认识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唐朝中外关系的发展原因;(2)运用历史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唐朝与各国交流的路线和成果;(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唐朝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思维态度;(3)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开放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2)唐朝对外开放,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3)唐朝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巨大吸引力。

2. 唐朝与日本的关系(1)中日交往的历史背景;(2)遣唐使制度的确立及影响;(3)中日文化交流的实例:如汉字、佛教、科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2)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情况;(3)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原因;(2)唐朝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情况,分析交流的原因和成果。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分析唐朝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交流。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唐朝中外关系的发展对各国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唐的对外关系教案

初中历史唐的对外关系教案

初中历史唐的对外关系教案
课题:唐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对外的主要邻国及其关系;
2.掌握唐代与邻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3.理解唐代对外关系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唐代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简要介绍唐代的疆域与邻国;
2.唐代的对外政策及主要的对外关系;
3.唐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唐代的地图及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引出唐代对外关系的重要性。

2.展现新知:介绍唐代与邻国的主要关系,如与吐蕃、突厥、回纥等的关系,以及唐朝与辽、日本等的外交往来。

3.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讨论唐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原因,并分组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4.梳理知识:总结唐代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规律。

5.拓展延伸:通过对唐代对外关系的影响进行讨论,展示唐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唐代对外关系的小论文,总结与分析唐代对外关系在中
国古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唐代对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培养学生
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展现唐代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唐朝民族关系历史教案分享》

《唐朝民族关系历史教案分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教案概述、课程设置、历史背景、教学思路与方法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是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唐朝的辉煌》这一阶段所建设的,为学生们深入了解唐朝的民族关系提供方向和支持。

本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在掌握唐朝内外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唐朝的民族文化走向,深入了解唐朝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从而挖掘出人物、事件、文化、态度、背景等多维度,形成具有历史感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1、第一讲:唐朝民族关系概述本讲主要讲述唐朝各民族的定居地、观念、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片资料的展示,了解唐朝养生之道多样、交通与贸易通达、文化包容并蓄等特点,进而理解唐朝的马家军、西域各族、外藩等各种族群的存在和互动,从而把握唐朝整体的民族关系结构。

2、第二讲:唐朝汉族与外族的交流与交融本讲主要讲述唐朝汉族与外族的交流与交融。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研讨等方式,以唐朝精神文化、政治经济、科技成就为基础,全面地探究唐朝汉族与外族的交融过程。

带领学生们,一起看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和相互融合等现象,从而理解唐朝汉族与外族间的渊源与历史。

3、第三讲:唐朝的‘开放’政策与统一民族的塑造本讲主要讲述唐朝的“开放”政策与统一民族的塑造。

通过课堂讲解和视频资料的展示,理解唐朝的开放虽然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但为了更好实现统一,各项制度和措施都得到了相应的构思和落实。

从而理解唐朝开放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文化厚度,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互补等方面的影响,从学习经历中形成多层次且系统性的认知。

三、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开元盛世使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辉煌。

唐朝的多元化政策,使得唐朝的民族关系满足了各民族的宗教、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化需求,进而使得唐朝能够在众多民族中赢得很高的地位和统治權。

四、教学思路与方法1、知识点的科学分析法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

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模板

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模板

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模板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

(618年、长安、唐高祖)(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

(李世民、贞观)(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5)唐玄宗的措施三、质疑释疑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

注意要提高效率。

(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二、自问: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3、回答教师的提问三、质疑释疑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4、随时记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掌握唐代民族政策思路,体会合同为一家的含义。

(2)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唐代与少数民族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理解我国现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

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

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片导入新课。

问: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

唐太宗接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和同为一家”
1.师展示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

2.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出示材料: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师提问:根据材料并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学生回答,师总结。

3.简要介绍松赞干布的事迹。

提问:
(1)松赞干布为什么想和唐朝联姻?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师提问: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学生回答。

5.简要介绍唐蕃会盟碑。

(二)西行与东渡
1.师展示唐朝中外交往路线图。

2.讲述遣唐使含义。

3.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中的“伟大僧人”是谁?说出他“享誉佛国”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展示玄奘西游路线图,让学生直观了解。

5.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地派出“遣唐使”。

他们当中留学生和高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高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课本谈谈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2)“鉴真盲目航东海”在什么时期?指出鉴真在日本所传的“道艺”和他在奈良城所留的“痕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6.师具体讲述鉴真东渡的史实、内容、影响。

7.师生共同探讨
(1)鉴真和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
(2)鉴真和玄奘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