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

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

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

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

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

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

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

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

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实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

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题2阅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并概括一下导语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

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

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

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价值所在。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

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

质疑1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明确:(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课 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

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

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

上了天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

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质疑2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

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不是。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

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

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

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

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

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

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

加突出。

【探究案】

探究一:(活动)

结合首尾两部分谈谈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探究二:

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达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成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探究三:

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诗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明确:“金色的秋日”有两重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用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去。

(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明确: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作者将此句单独列段,意在强调这次发射活动的伟大意义,并使读者看到中国航天事业光辉的未来乃至一个民族光辉的未来,读毕热血沸腾,倍受鼓舞。

【训练案】(或等拓展)

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

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

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

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

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

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

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

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

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

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

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