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教案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教案12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探索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式学习。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中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探究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揭秘科学的奥秘。
本节课在评价环节的设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节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在这部分,学生将对四种假说进行判断,说说自己认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这一部分,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上一部分自己的假说是否成立。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对第二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根据以上教材的编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采用模拟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亲身探究,以证据为基础,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
1.知识: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各个渠道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知道地球与太阳是相对运动的、太阳比地球大、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是不停地交替出现的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是困惑不解。
2.技能: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强。
3.情感态度方面: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地球与宇宙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假说;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积极大胆地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
2.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假说能够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够产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一种现象有多种不同解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实验,并顺利完成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跟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灯泡、灯泡连接装置、电池,蜡烛、乒乓球、弹珠、架放乒乓球的铁丝架。
教学材料:白板课件、教学评价表、学生实验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评价
1、小组自我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表
说明: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
说明: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九、设计特色
本节课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充当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老师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昼夜交替的假说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假说哪种能说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评价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假说,并说明理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想的火花,提出了
不一样的假说,让学生也当了一会科学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科学设计评价方案,注重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课非常注重合作学习,但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随意谈论,讨论时思维的深度不够,实验操作时的效率不高,影响了整节课学习的效果。所以,我在本节课制定了小组合作的评价表和记录单,对每一小组的表现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十、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