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代八股文

合集下载

明代八股文欣赏

明代八股文欣赏

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状元才子而闻名于世。

而在明代,状元们的八股文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被视作一种文学艺术的高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姿势多样,各有千秋。

在题材上,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既有以史为鉴的文章,也有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既有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论文,也有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作品。

不同题材的状元八股文各具特色,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形式严谨,条理清晰。

就其结构而言,状元八股文一般由正误分明、问题定位、论点阐述、论据佐证、总结概括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明代的状元们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善于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明代状元们纵观古今,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还流传至今,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于知识、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八股文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们既是明代才子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汲取精彩的智慧和启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充实、自信、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清八股文研究征文

明清八股文研究征文

明清八股文研究征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八股文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八股文

明朝那些事·摘抄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一篇正二八经的八股状元文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3)肯定文学的发展变化
5、李贽文章的特点:
见解大胆,或长或短,语言浅近明白,直率辛辣,痛 快淋漓。长于分析,时有警语。
《又与焦弱侯》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 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 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 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 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 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猝)诚难 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 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 不往,
二、几社
陈子龙 夏允彝 1、陈子龙:提倡复古,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派, 但不盲目尊古。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 七律组诗表达对时事的关切,悲歌慷慨,酣畅淋漓 2、夏完淳(1631-1647)《狱中上母书》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2、唐宋派
3、李贽 “童心说”
4、公安派
5、竟陵派
6、晚明小品文
第十章 明代中后期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李贽与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一、前七子(弘治、正德)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边贡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反对台阁体、八股文 1、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集》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 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 书》) 公为诗……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 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何景明《与李 空同论诗书》) 真诗乃在民间(《空同集序》)
2、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大复集》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

(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

”八股文在文体上最直接的渊源是宋代的经义,这是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

宋代的经义在体制上为八股之先导,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

宋代经义依题作文,但仍可以自发己意,与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守经遵注不同,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并不严格要求对仗,虽有一定范文,却未形成固定的程式,所以宋代的经义尚未与古文文体分离。

3(源于儒家注疏说。

茅坤:“举业一脉,即说经也,……学者即其言而疏之为文。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制艺推明经意,近于传体。

传莫先于《易》之《十翼》。

至《大学》以‘所谓’字释经,已隐然欲代圣言,如文之入语气矣。

”八股与传统的注疏体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准确地阐释经典,不同之处是注疏只要将原意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而八股不仅阐释,而且还要发挥,只是这种发挥又不能离开经典原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源于骈文说。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堂三集》卷二))。

钱锺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八股条”。

八股文外在形态是句式相对的骈偶,所以从形式上看,说八股源于骈文是有道理的。

但八股与一般的骈体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5( 源于曲剧说。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卢前《八股文小史》第二章《八股文之结构》)。

以上说法只是不同文体之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渊源研究。

以戏曲为八股之源者,主要是因为两者皆为代言体。

但代人立言渊源甚早,绝不创于元曲,以元曲之代古人语气为八股入口气之源,并不准确。

6( 源于平话说。

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九《唐宋间作平话者》。

说八股文源于曲剧或小说,则主要因为它代圣贤立言,关于代人立言,其实并不仅是小说戏曲的专利。

说小说戏曲与八股文创作手法方面有相通处则可,说八股文源于此则不免过分。

7( 源于律赋说。

清,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四书文缘起》)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瞿兑之《骈文概论》之十六“律赋与八股”8( 源于试帖诗。

毛奇龄《唐人试帖序》臧岳《应试唐诗备考》9( 源于唐宋古文说。

王闓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陈德芸《八股文学》第一章之二“缘起”(台湾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以上是关于八股渊源的几种主要说法。

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尚镕认为《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是八股之源,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与宋代文赋的句式有关等。

二、从起源诸说看八股文的文体特点:1、关于八股文渊源说法之纷纭,有助于我们了解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强、渊源复杂的文体。

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八股文这一文体综合和融化了古代许多文体的特点。

(例见江国霖《<制义丛话>序》、2金克木先生《说八股》、张中行《闲说八股文》)就传统文体内部而言,八股近于传统文体中“论”、“说”、“解”、“原”等一类论说文体。

而就考试文体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经义,远源则可追溯到汉代的策问与对策。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一、八股文的形成:1、学术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2、传统上一般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集部总集类五方苞的《钦定四书文》提要):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至成化、弘治年间,第二阶段为正德、嘉靖年间,第三阶段为隆庆、万历年间,第四阶段为天启、崇祯年间。

3、“八股文”的内涵:(,)明清官方颁布的文献,对此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明史?选举志》对“制义”的概括: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为古圣贤立言,这是内容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用排偶”,这是形式上的特点,并未解释何以“谓之八股”。

(,)八股文的体制格式,非常复杂,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各人差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对八股文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形式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

顾炎武认为八股是成化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此之前,经义之文,并无固定的格式。

而嘉靖以后,经义文的格式又逐渐产生变化,再后来,甚至连儒生也不知八股的具体情况了。

顾还提到“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对八股也没有进一步解释。

顾还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

”说明当时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要求写成“八股”。

(,)“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八股文其实也是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历来八股文的选本与评点对于八股文很少进行明确的分段,并标明段落之名,这正说明八股文的结构并无明确的规定。

二、八股文的主要构成部分:1、题目:题目是主考者所出的,对八股文写作起了主导和制约作用。

八股文的题目出于《四书》,或一句,或数句,或一节,或数节,或一章不等,题目通常是不完整公布的。

例见《钦定四书文》中“管仲器小哉一章” 、“由尧舜至于汤三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一匡天下” 等。

(1)题目的分类法:长题、小题、单句题(从其长度而言)就其题意而言:大题、小题(2)“截搭题”(或称“搭截题”、“割截题”等):八股题目中最为人所批评的是截搭题,与元、明两代的“《春秋》合题”之法关系密切,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合题的制作,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合题的特点,就是“通活法以求义”,“推其正变无常,纵横各出”。

(例见梅之熉《春秋因是》)合题的本义与流弊(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制义丛话》卷二十二)。

(3)“简缩题”:只写出题目的头尾部分。

例见王鏊《武王缵大王……及士庶人》、吴宽的《不幸而有疾……景丑氏宿焉》、汤显祖的《故君子可……其道》等。

2、八股文的基本结构:(1)破题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2)承题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

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起讲也称小讲、原起。

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

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出题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中股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后股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束股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大结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

3、八股文结构技巧的有关论述:(,)、八股文体制有一个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八股文体制可能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八股文体制也不绝对,股数或多或少是个变数,入题、出题也不一定非有不可,但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却是不变的。

参明/徐常吉的论述(《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破题的重要性:八股的作法,首在破题。

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破题》。

八股的破题是对传统技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关于破题有一套专门的技巧和术语,参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九“破题”。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一、典型的八股文结构形式:分析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附原文)。

此文是对孔子原话和朱熹集注的进一步阐释,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都非常规范,可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体制。

二、题目对结构的制约作用:就八股文题目本身意思的层次而言,可分为单题式、两扇题、三扇题、四扇题等。

1、两扇题: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附原文)这是全文的重点便是将古人今人之关作为对比。

以“古之为关”和“今之为关”各为一扇。

两扇之间,语气相对,但不重语词的严格对仗。

唐顺之《“君子喻于义”一节》(附原文),全篇为圣人立言,中间两大扇,分别就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进行对比分析。

而两扇之间的对仗比较讲究,两大扇就如一对长联。

,、三扇题: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附原文)三扇之间,语气相对,暗含对仗关系,只是语词对仗不求工整罢了。

,、四扇题:岳正《“今夫天”一节》文中分别写“天”、“地”、“山”、“水”四扇,并以天对地,山对水,两两相形。

,、五扇题:略。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一、“代言体”源流:“代人作语”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见的情况:1、曹丕、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2、从考试文体来看,代人立言在宋代经义已经出现(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