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好八股文的范文。
八股文,是指一种规范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式。
虽然已经被现代教育所淘汰,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仍有深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结构、技巧和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写好一篇八股文。
一、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的结构是固定的,通常包括开头、中间以及结尾三个部分。
1. 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先概括文章要点,接着分析问题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
常见结构为“引入话题+背景分析+论点提出”。
2. 中间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常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所谓“提出问题”,就是找到问题所在,把问题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根本性质。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在分析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并分别给予论证和具体实施的步骤。
第四部分:阐释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探索问题的深层次含义,提炼出思想价值。
3. 结尾部分:以总结为主,把文章的观点和思想价值进行总结。
常见结构为“总结本论点+对未来行动的展望”。
二、八股文的技巧1. 开篇要引人入胜。
开篇时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可以从故事、实例、名言警句等多种方式入手。
2. 论点要鲜明。
八股文的核心是论点,要尽可能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清晰而有力地阐述观点。
3. 句式要规范。
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要逐步增强,方便读者理解。
同时,避免语言过于生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4. 叙事要有条理。
写八股文要把握好叙述节奏,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性、连贯性,不要出现随意跳跃的现象。
5. 思考要深入。
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在思考中深入思考问题的背景、原因、根源和深层次含义,不要流于表面。
三、八股文的写作方法1. 多阅读八股文,模仿学习。
适当地参考经典八股文的结构和写作风格,了解其中的规则和套路,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2. 积累素材,准备写作。
结束阅读后就可以列举各个方面的例子和实例,进行分类汇总。
如何对待语文作文是八股文的论调

如何对待语文作文是八股文的论调语文作文的“八股文”现象语文作文,这门看似简单却复杂的学科,总让人摸不着头脑。
尤其是那些标榜“八股文”的论调,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说起“八股文”,这可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常用的一种文体。
它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仿佛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固定模板。
但如今,这种古老的文体却被一些同学当作了写作的金科玉律,要求文章必须遵循某种固定的格式,不能有任何的自由发挥。
这种“八股文”的论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它违背了写作的本质。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固定的模式。
如果一篇文章总是遵循着某种固定的格式,那么它就无法真正地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想法。
这种“八股文”的论调也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思路和观点,这样才能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完美,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会被束缚住,无法自由地发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八股文”的论调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同学们在写作时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虽然遵循一定的格式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学会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出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八股文”的论调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章形式的重视。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这种重视形式的精神,那么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古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对待语文作文的“八股文”现象,我们要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才能更加出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举考试文章。
它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文化产物,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定义、特点、历史地位、局限性与改革以及现代社会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八股文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考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矩撰写的一种文章。
这种文章起源于明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八股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文章结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二、八股文的特点与结构八股文具有明显的格式化和套路化特点。
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破题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主题,承题部分进一步解释主题,起讲部分引入论述,入手部分开始具体分析。
起股、中股、后股三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束股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这八个部分构成了八股文的完整结构。
三、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古代教育的方向和士人的选拔。
许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曾通过八股文一举成名。
同时,八股文也对我国古代文学、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八股文的局限性与改革然而,八股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过于固定的格式和套路限制了考生的创造力。
其次,八股文注重儒家经典,忽视其他学派,导致知识面狭窄。
最后,八股文成为士人晋升的主要途径,导致社会地位单一,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改革。
如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抡才法”,对八股文进行调整,拓宽考试内容,增加实用性。
光绪年间,实行“废科举制”,取消八股文,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五、八股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虽然八股文在科举制度废除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首先,八股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可作为现代文章写作的借鉴。
面试题八股文

面试题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应试的一种写作格式,形式固定,内容刻板,主要以引用典章文句、古文诗词、名言警句等来达到堆砌知识和显露学识的目的。
下面是一份关于八股文的参考内容,以了解其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为主题,满足不少于500字的要求:八股文,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应试文体,源于宋代,流传至清末,是一种写作格式的传统,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缩影。
八股文的基本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的格式和要求,按照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经典名篇中的典故、警句等进行写作,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博学。
下面将详细探讨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八股文具有明显的四段式结构。
八股文的结构包括开头、承转折、正文和结尾四个部分。
开头部分常以历史典故或名人名言来引入话题,承转折部分会用引文来衔接开头和正文,正文以引证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语句、章节或名篇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一般以扣题、自反或综述的方式结束。
这种结构划分明确,使文章的逻辑性增强,思路清晰。
其次,八股文以警句、典故等为主要引用素材。
八股文在正文部分主要使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句子、章节、名篇、典故等来建立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这些经典素材被广泛运用,既显示了作者的博学知识,也起到了佐证观点的作用。
八股文中使用引文的数量和正确性常被用来评价作者的能力和才华。
此外,八股文的写作风格偏向于繁复而雄伟。
八股文中的引文往往是古代文人士子的作品,因此充满文采和修辞。
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追求庄重、雄奇、瑰丽,以求显露作者的学识和才华。
这种繁复而雄伟的风格,使得八股文中的观点和论证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力量。
八股文虽然在当今的阅读和写作中已经不再被采用,但它曾经在中国古代学术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股文的教育和传统使用导致了中国古代士子学习经史论辩的方式被束缚于固定模式中,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此外,八股文的传统也让人们对于文学创作和写作风格缺乏多样性的追求,影响了文学发展和文化拓展的可能。
尽管如此,八股文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写作方法,起源于唐代,固定了一定的结构和格式。
下面将介绍八股文的基本结构以及如何运用它来撰写一篇文章。
一、四段论结构八股文的结构一般为四段论式,即第一段为“提出问题”,第二段为“分析问题”,第三段为“探讨问题”,第四段为“得出结论”。
二、八股文的特点1. 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不能离题;2. 口语化语言,重复运用类似的句子结构和词语;3. 论证方式单一,以“因果论证法”为主,缺乏逻辑性和灵活性;4. 不注重审美和文学性,强调实用和明晰。
三、八股文的写作技巧1. 确定中心思想,理清要点,提纲挈领;2. 在写作中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读者关注问题的本质;3. 运用对比,举例等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4. 注意使用转折句或对立句,来陈述不同的观点;5. 以自己的立场为主,但一定要注意客观性。
四、范文题目:善良与智慧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善良与智慧这两种品质同在一个人身上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权衡的关系?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善良和智慧。
善良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心地善良,不损人利己,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得失,宽容待人的品质。
而智慧则通常指的是个人的智商和智力水平,是人们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善良和智慧并不是完全互相独立的,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探讨问题:善良与智慧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可以使善良更加理性,更加明智,让人们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一些冲动行为。
同样,善良也可以使我们的智慧更加有利于发挥。
如果一个人只有智慧而缺乏善良,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自私的人,甚至可能因为自己的智慧而滥用职权或对别人不利。
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有善良而没有智慧,那么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就可能因为无法理智的思考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善良与智慧的平衡。
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善良与智慧的底线来做事,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判断,既要让自己保持高品质,又要让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解决问题。
八股文内容(一)

八股文内容(一)八股文的定义与特点八股文的概念•八股文是指一种刻板、僵化的文体,它套用固定的框架和句式,缺乏个性与独创性。
•八股文源于古代科举考试,目的是锻炼应试能力,但逐渐演变为教育体制中的一种毒瘤。
八股文的特点•形式僵化:八股文固定的框架限制了作者的创造力,使文章缺乏灵活性。
•句式固定:八股文使用相同的句式,缺乏变化和新颖性。
•流于表面:八股文追求形式,忽视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表达。
•缺乏个性:八股文忽略了作者的个人特点和思想情感,使得作品毫无个人风格可言。
八股文的害处与问题思维僵化•八股文中大量重复的句式和内容会使作者的思维变得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股文只追求结构完整和逻辑严密,忽视了思想深度和广度的培养。
创作缺乏活力•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局限了作品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创作者缺乏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套用八股文的框架,使得创作变成一种机械的重复,丧失了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阻碍文学艺术的发展•八股文的泛滥导致文学艺术创作沦为功利的应试工具,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和艺术追求。
•八股文的流行阻碍了优秀作品的发表和传播,使得文学艺术发展缺乏多样性和多元性。
擦亮创作者的眼睛,摆脱八股文的困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宽广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提倡学习不同学科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跳脱固定的思维框架。
培养个性与独特性•培养对自我和内心的认知,坚守自我价值观,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束缚。
•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观察和感悟发现个人的创作灵感和主题。
注重表达与思考•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丰富多样。
•精心思考和深入挖掘主题内容,展现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结语•八股文的刻板与僵化已成为我们创作者的困扰,摆脱八股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注重个性与独特性以及加强表达与思考,我们能够擦亮自己的创作眼睛,创造出更有生命力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初三写议论文要注意八股文格式

初三写议论文要注意“八股文”格式作文题目为“因为有我”。
这个题目本适合写记叙文,比如“因为有我,妈妈变得衰老”的感恩篇,比如“因为有我,家庭变得快乐”的亲情篇,比如“因为有我,团队变得团结”的励志篇。
但很多同学极尽创意,将此适合写成记叙文的题目写成议论文,这值得我们为教者思考。
一、“破题”要到位。
将类似句子的题目赋予适合论点的内涵,可以用通常的议论抒情式的开头,也可以主动将题目转成适合自己“战场”后任意驰骋。
二、要注意论点与论据间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特别要培养将同一个论据生成为不同角度的能力。
所选文章用了大量事实论据,都是大家常见的。
其实每个事例,都会有不同的孔窍,链接着不同的论点。
就看作文者如何找到这种联系,将常见的事例用适当的语言演绎成适合自己文章的论据。
三、格式要有定论。
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也有固定的套路。
格式虽说是形式,但初学议论文者,严谨的格式可以促进孩子缜密思维的行程。
可以先把简单的格式固定下来,然后再尝试不同的思路。
古时的八股文虽然被今人批判,但按照各股完美地填充也不失为一种技艺。
四、要善于运用道理论据。
这种道理论据不见得都是名人名言,也可是名著中的一句话,电影中的对白经典,甚至网络中发人深省的话。
因为有我一颗星星不因自己的暗淡而悔恼,它说:“因为有我,夜空充满魅力!”一株小草不因自己的弱小而卑微,它说:“因为有我,大地焕发出生机!”一粒尘土不因自己的无闻而沮丧,它说:“因为有我,万物得到了归息!”生在屈原故里,有香溪伴你成长,入选宫门却不屑向画工行贿,被贬入冷宫,看花开花落冬尽春残,你说:“上苍啊,难道就让一座宫墙锁住我的一生岁月?难道就让一只更漏流进我的绝世才情?不!我要和大雁一样飞越高高的宫墙,在蓝天白云间翱翔!因为有我,定将大汉风骨传于塞外;因为有我,定保两地百姓和睦修好;以为内有我,定不负君王临行重托!”父兄全亡,死神时刻相伴,研究炸药的热情却被政府禁止。
面对亲人和助手的死去,面对死亡的威胁,你说:“难道就让恐惧阻碍前行的脚步?难道就让无知的旌旗遮挡未来的光芒?不!我要和雄鹰一样,冲破乌云的阻碍,直面太阳的光辉。
八股文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八股文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是八股文,也称八比文。
比是偶的意思。
《说文》说:“反从为比”,意为二人相从,两两相对之意。
所以,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也就是八个对偶句。
八股文的形成,始于宋而成于明,一直延续到清末。
王安石改革科举,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即是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应试者按经书之意去发挥,实际上是一篇短的政论文。
明清的八股文从内容上承袭了这一特点。
由于对偶有形式整齐优美、音韵和谐的特点,所以应试者在阐述经义时也常使用。
如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在“事君能致其身”文中说:“不为不忘沟壑之志士,则为不忘丧元之勇夫。
不为杀身成仁之仁人,则为舍生取义之义士。
”这类句子在宋元科举试卷中屡见不鲜,这就为明代八股文的产生在形式上开了先河。
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定乡会试文字程序,还称作五经义、四书义。
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八股文才定型,成为僵死的模式。
所以说:“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祜,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
八股文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出一句经文,种类繁多,有连章题(即两章或三四章合题)、全章题、数节题、数句题,形式上又有截上题、截下题、承上题、冒下题、半面题等数十种之多。
行文时只能体会题义,依照经文大义阐述其中的义理,以圣人的口吻来阐述义理,禁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准联系现实的政治时事,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由于明代科举的提倡,吸引了很多人去苦心揣摩,嘉靖间进士茅坤选印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他对入选的作品用八股的形式讲解,使之成了“家习而户诵”的读本,唐宋八大家也由此而得名。
八股文束缚思想,形式也很僵化呆板。
由于八股文完全失去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作用,而成为一种空洞无物的教条式的官样文章,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在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演化成一种新的范式,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完成对题目的论述,这种独特的四书文被称为八股文,并且逐渐取代四书文成为制义的通称。
最初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单句题中出现,之后逐渐涵盖其他类型的题目,成为成化、弘治以后最通行的制艺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会元王鏊之元墨及主考丘濬之程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书文之所以演变为八股文,既有历史的借鉴,亦有时代的创新;同时也是作为科举文体的两个主体——考官与举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八股文/辨体/成化乙未科会试/元墨/程文一八股辨体关于八股文出现的年代,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云:“宋王半山始作制义,《宋史》本传中无此语,不知起自何时,近人所见,则俞桐川《百二十名家选》所录而已。
”①(二)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明史•选举志》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②(三)洪武说。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元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文,即被视为“有明一代制义之祖”,梁章钜引徐存庵之言曰:“此为文章之始,自应首录,以存制义之河源也。
”(《制义丛话》卷四)(四)永乐说。
永乐七年己丑会试第二名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有论者由此文认为:“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即已出现,故可推想,八股格式当在永乐末期便已基本定格。
”③(五)成化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④在这几种说法当中,顾炎武的说法获得了较多的认同。
如戴名世认为:“经义之文,自天顺以前,作者第敷衍传注,或整或散,初无定式。
而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
”⑤胡鸣玉亦认为:“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
故今日所见先辈八股文,成化以前,若天顺、景泰、正统、宣德、洪熙、永乐、建文、洪武百年中无一篇传也。
”⑥陶福履也对四书文的演变表达了相似的意见:“明初又小变,然文后尚有大结,犹其遗法;成弘以后,纯为八比之格矣。
”⑦笔者亦认同顾氏的看法。
那么,定型之后的八股文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不妨将顾氏所举第一篇例文《乐天者保天下》援引如下:所存者出于自然,所保者极于无外。
此仁人然也。
(破题) 盖仁人所存,以天下为度者也。
乐天,则所存出于自然矣。
其所保之气象,岂不至大而无外乎?(承题)昔孟子因论以大事小为乐天,而推言及此。
(原题)且天者,理而已矣,仁者于此果何如而谓之乐天耶?(起讲先提三句)为其所当为,而非有所利而为,一有利之之心,则勉强矣;行其所当行,而非有所畏而行,一有畏之之心,则矫揉矣。
盖必廓然大公,与物而无间,若汤之克仁而懋昭大德是矣;浑然至善,与理而相忘,若文王之止仁而勤用明德是矣。
(以上四股讲“乐天者”)仁者之乐天如此,则能与天理为一,而以天下为度,其气象又何如其大耶?(过接四句)吾见以万邦为一家,而无远近之分,其高明广大,譬如天之无不覆帱也;以万姓为一人,而无亲疏之异,其博厚宽弘,譬如地之无不持载也。
故虽未必一一而怀柔之,然凡有茅土者,皆在其统御之中,若汤虽七十里之国,万邦以之而□怀也;虽未必一一而抚摩之,然凡有血气者,皆在其范围之内,若文王虽百里之地,多方自尔而诞受也。
(以上四股讲“保天下”)其气象之大如此。
(收结)可见仁者之乐天,虽天下有不难保,于交邻国也,何有哉也?(复收四句)⑧诚如顾氏所言,先讲乐天者四股,再讲保天下四股。
稍有不同者,大结被后来的选家删掉了。
清末探花商衍鎏在论述八股文时说:“文之发端为破题、承题,破承之后为起讲,即入口气,起讲而后排比对偶,接连而八,故曰八股。
”⑨这真是探本之论,什么是八股,关键即在于起讲之后的“排比对偶,接连而八”。
从这篇例文看来,在起讲之后,小结之前,也就是所谓的大讲,有八个对偶的句子或句群,即所谓“排比对偶,接连而八”,这八个对子要把题目的内涵讲完整。
由此可见,并非在一篇四书文中有八个对子就可称为八股文,也并非在其主体部分有八个对子就是八股文,而必须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将题目内容表达完整(当然股对之间允许有出题、过接之类的散句),这才是标准的八股文。
明白了什么是八股文,下面就可辨析其他说法的是非曲直了。
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所说的制义即是王安石科举改革之后取代诗赋而出现的经义,确为八股文的远祖,但其本身并非八股格式。
清康熙间俞长城编《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全稿》首选王安石等七位宋代文人之制义,其实这些作品真伪并存,更不是八股文。
当然,笼统地说经义或制义创自王安石也自有其道理,但从文体学意义上讲,决不能说八股文创自王安石。
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其实,这是不可靠的推测。
洪武初年乡会试尚沿用元代旧规,洪武三年乡试、四年会试题目,首场四书疑一道、经义一道,次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
考吴伯宗《荣进集》所载其本人参加洪武三年乡试、四年会试的题目即是如此。
明末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二所列洪武四年会试三场题目,亦是如此。
未有四书义,何来八股文?明代后来通行的取士之制是在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时制定的,此时刘基已辞世多年,如何与太祖制定试文格式?洪武说。
朱元璋初因科举虚文无用而旋废,终因找不到适当的替代办法而不得不于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
其中重要的改革就是四书义代替了四书疑,这是四书文首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次对科举文字格式也有了规定,洪武二十四年“命科举、岁贡,当定程式”,“诏祭酒胡季安与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议定以闻。
上命礼部颁行天下学校”。
此次所定《程文格式》共四条,与四书文相关的第一条即是:“凡作四书、本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其余文字,并以原定格式。
”⑩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行文尚涉颂体,通篇一对到底,岂止八股?这确是四书文出现之后第一篇备受关注的文章,然而并非八股文。
永乐说。
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题目出自《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我们将全文援引如下,看它是否八股格式:惟圣人能继先业以成武功,故能得声誉之盛,而备诸福之隆也。
(破题)夫前人之所为,后人之所当继也。
(承题)苟不能然,则名且不足,尚何诸福之有哉?古之人有行之者,其有周之武王乎?(起讲)自今观之,大王肇荒作之基,王季勤王家之事,则周之王业,固始于此矣;文王诞膺天命之隆,以抚方夏之众,则周之王业,已创于此矣。
然大王、王季虽为王业之始,而其功则未成也。
所以继其业者,非武王乎?文王虽有造周之名,而大勋则未集也。
所以承厥志者,非武王乎?武王于是因累世缔造之功,而为一旦放伐之举,牧野之师方会,而前徒已倒戈;华阳之马既归,而天下遂大定。
则前人之业于是而始成,而前人之心于是而始慰矣!夫以武王伐纣,宜若失其名也。
然人皆知其为应天顺人之举,而无利天下知心,则武王之名于是而益显。
当是时也,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则天下之民,莫非其臣,其尊又何如?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则四海之地,莫非其有,其富又何如?由是而祀乎其先,则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莫不以格而以享;由是而传之于后,则穆穆皇皇,宜君宜王,莫不是继而是承。
则声誉之盛,诸福之隆,武王一身萃而有余矣。
虽然,自非其能继先业以成武功,又何以臻此哉!(小结) 夫武王能成燮伐之功于天下未定之时,周公能制典礼之懿于天下既定之后,武王以武,周公以文,其为继述则一而已。
噫!莫为之先,后将何述?莫为之后,前将何传?夫以大王、王季、文王既有以作之,而武王、周公又有以述之,吾于是不惟有以赞武王能成之孝,而文王之所以无忧者,亦于是见矣。
(大结)(11)通观全文,确有八个对句,有论者据此以为永乐间就出现了成熟的八股文。
然而这篇制义,起讲之后,先写三王创业两股,然后“武王缵绪”两股;“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这两句也在题目之中,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处理为对句;后面“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两股,“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又两股。
也就是说,这篇制义的八个股对并非“接连而八”,也未将题目的内容表述完整,大讲部分正如顾炎武所谓的“或对或散,初无定制”。
文后高嵣辑方苞之评曰:“此明文始基,一代作者正变源流之法,靡不包孕,其文炳蔚,确有开国气象。
”因此说,这只是八股文的始基之作,对八股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它本身并非八股格式。
笼统言之,经义、四书文和八股文基本是一回事;而精确言之,即从文体学意义上讲,三者则有明显区别。
经义在北宋出现,王安石科举改革,废诗赋而兴经义,确为八股文之前驱,在南宋演化成较为固定的格式,有所谓破题、接题、原题、大讲和结尾等名目,题目出自五经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明初沿袭元代旧规,犹用四书疑校士。
洪武十七年以后始以四书义代替四书疑,体制略仿宋元经义,题目出自朱子《四书集注》;而八股文则在成化年间出现,是一种特殊的四书文,其明显的体制特征是文章主体部分接连而八的对句。
二八股文定型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前揭顾炎武《日知录》关于八股文在成化定型的经典论述固然获得了较多的认可,但其说也失之于笼统。
成化年间举办过八科会试,到底是哪一科呢?顾炎武所举的第一篇例文是成化二十三年的,这是否是八股文出现的时间上限呢?现代学者试图给出一个具体的说法。
陈东原在《中国教育史》中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一文乃谢迁成化十一年会试之作,并以此为据,认为八股文出现于成化十一年,而非顾炎武所说的成化二十三年(12)。
美国汉学家艾尔曼则认为顾氏所说的成化二十三年就是八股文定型的上限(13)。
今按,《日知录》所援引成化二十三年《乐天者保天下》一文,乃是此科会试主考吴宽所作程文,全文如上所示,确是标准的八股文。
此科会试,吴宽还有另一篇程文《考诸三王合下节》一文,亦是标准的八股格式。
会试主考的两篇程文都是八股格式,说明八股格式至迟在成化二十三年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
顾氏所举第二篇例文,即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一文,也是标准的八股做法。
今按,此文是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第三名、殿试状元谢迁所作,但并非成化十一年会试之墨卷,而是弘治九年会试之程文,谢氏为此科会试主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