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合集下载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 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I_ii>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I_ii>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 “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 “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 “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 “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 经义之兴始此。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明朝,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在文化领域处于一个高峰时期。

其中八股文制度是当时文学活动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发展、对文学传统的影响,都是我们进行深入了解的重点。

一、明朝八股文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八股文制度,起源于元代“诗赋至上”的文体思想,跟考试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为考试的一种形式,后成为一种通俗的写作方式,直到后来逐渐走向衰败。

明代八股文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

它严格规定文体和篇幅,使用固定的词句和语言方式,内容形式大同小异。

通常八股文篇幅为“正“副必定要对称,分别为“开头、承题、起讲、核心、补充、结尾“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要使用固定的字数、词语、句子结构。

二、八股文制度对文学传统的影响1. 形式上:八股文更加重视文体,讲究形式和规则。

这不仅强化了文学的语言形式,还导致了文学提交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也给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意义。

2. 内容上:八股文不仅讲究形式化,而且更强调外在形式高于内涵。

它的内容形式大同小异,语言固定、句式死板,文学意义常弱于形式。

这不仅限制了文学思想的发展,也让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变形。

三、文学传统的变革1. 小说的兴起:八股文缺少想象力和文学情感,缺乏文学的生命力,日益丧失了它曾经的生命力和活力,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明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全真教四大奇书等之于是以开启了明清小说黄金时期的篇章。

2. 诗歌形式和风格的转化:在经历了八股文的“帝制“阶段之后,诗歌写作的风格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律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写作风格也更加自由。

出现了许多“新诗派“的诗人,从形式还原实际生活,把现实主义写入诗歌创作之中。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八股文制度和文学传统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领会到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如今文学范式、主题思想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中,呈现着多元和包容性。

我们在后人,需要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传承和发扬基础,创新文学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综合发掘,为我们文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想发展和资源注入。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1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1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06级1班陕西汉中 723001)指导老师:[摘要]:确立于明朝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 影响之深远, 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

[关键字]:八股文明朝背景出现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

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

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

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

1、八股文产生的源渊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

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

”[1] 卷八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

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

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了。

[3]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

[4]P1972、八股文出现的社会背景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经历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运动,他深刻知道人民的反抗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因此在称帝之后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在发展生产与缓和阶段矛盾的同时,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政策。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程式”的说法在古代是由来已久,其基本的意义为“法式”或者“特定的格式”。

八股文从明初定形后,发展数百年,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也成为历代所批判的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八股文的“程式”基本意义为八股文篇章构成的“法式”与“格式”,包括篇章整体和局部的谋篇布局之法,八股文的程式结构核心是在于由上至下的统帅(确定主题的“篇”制约“章”、“章”制约“股”、“股”制约“句”、“句”制约“字”)及每个部分内部的语义、逻辑紧密勾连,至于如何统帅和勾连则因题、因人而异,以变化无穷,引人入胜为佳。

因此本文以为程式之法应该由“审题命意”、“篇章句字”、“起承转合”之法构成。

本文同样也将兼顾考察在八股文文献及评点中的“格”、“式”、“格式”、“程式”、“文法”(文法:“为文之法”,古代指文章局部遣词造句和整体的谋篇布局)、“技法”等许多的概念混用的状况,以尽可能合乎在八股文程式创作与批评的实际情况。

虽然对于八股文的渊源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以八股文的“程式”结构为考察的起点,古文或者说文章学中“论”体是远源,近源则是律赋。

八股文的“程式”应该被理解或者定位为古代发展至极致的一种篇章组织方式,是上千年文章学论述文结构的集大成者,虽限制颇多,但在文章的组织中仍不乏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认为此种程式对初学读或者写文章的人理清思路大有益处。

在许多的八股文献中对“程式”也多有描述,如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武之望《举业卮言》、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等,表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重视。

而对八股文“程式”的分析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审题命意”、“篇章句字”和“起承转合”。

一方面八股文强调行文间起承转合之机轴,重视义理的连贯性,可以说把古代文章学中“篇章之法”发扬到极致,而从立意到成篇、再到字句的斟酌和连贯的分析是文章学分析篇章之要领;另一方面从最初的审题命意到写作时的篇章句字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关系也是八股文写作时构思内容及基本步骤所在。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

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较科学。

姑且采用之。

诗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

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

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

如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大人民进行监视、侦察和镇压。

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

如若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

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

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高明扬【摘要】"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5页(P131-135)【关键词】科举;八股文;写作要素;理法辞气【作者】高明扬【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2八股文在科举应试文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士子八股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及第与否。

明清科举取士以八股文作为考试的主要文体,考官从文章的哪些要素来判其优劣,士子又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才能作好文章?对这些问题,旧时的应试者和阅卷官都是烂熟于心的,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便十分陌生了。

时下已有很多研究八股文的成果,但对文章写作要素的具体分析还欠深入。

我们尝试从当时科场文章的批语出发,来剖析这种文体的写作要素,顺带而及与古文之要素作一对比,以期对八股文研究的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认识有所裨益。

八股文的写作要素是什么?清末刘熙载曾总结了经义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96)可见,经义文章的写作不外乎“理、法、辞、气”几个方面,这便是八股文的写作要素。

为更进一步印证刘氏的这一提法,我们特考察明清科考文章的批语,看主考官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文章的。

从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乡试批语,我们就能很明白地看出阅卷官对文章基本要素的评价。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

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一、本文概述《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明清时期八股文程式特点及其演变历程的学术论文。

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独特的写作格式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不仅体现了当时官方的学术规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程式特点、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对明清八股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概述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八股文程式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梳理,揭示八股文程式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其在选拔人才、维护统治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明清八股文的程式特点,包括其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典型八股文作品的解读,揭示其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和严谨的逻辑体系,进而探讨这种程式化写作对文学创作和学术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评估明清八股文程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分析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反思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总体而言,《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的历史分析和文本解读,全面展现明清八股文程式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八股文的起源与演变八股文,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起源与演变过程复杂而深远,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努力。

在探究其起源时,我们不得不回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当时,科举考试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生们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主题进行写作,这就是八股文的雏形。

然而,此时的文体并未完全定型,形式和内容都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文体也逐渐固定下来。

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八股文正式确立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文体,其格式和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通常要求考生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进行写作,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

教育公共基础考点归纳一

教育公共基础考点归纳一

• • • • • • • •
• •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在我国出现在夏代。我国奴隶社 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 为当时的显学。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 •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作者是杨贤 江——《新教育大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 重视智育。提出了课的 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提出结构教育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教育过 程》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 原则,并提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 还提出了“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 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谐教育思想”, 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 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 进心”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
【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

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
(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

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

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

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

《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

”“(荐举)久且废不用矣。

”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

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

《明史·选举志斗记日: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

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只用陈潞《集说》。

从此,“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令甲在焉”(清四库馆臣评)。

理学大儒丘涪在《大学衍义补》中叙述了上述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八股取士内容的变化,并盛赞明成祖这一尊程朱于一统的举措:
至于有宋潦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

而我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论。

是以道德一而无歧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
一个世纪之后的何良俊目睹了这一举措对学风产生的恶劣影响:
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

成祖既修《四书)、《五经》《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

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统,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一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

学者但据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突!以此取士,而欲得天下真才,岂可得乎?
暂且不论功过,与科举考试只重八股文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看,明太祖用八股文推行程朱理学的目的昭然若揭。

这样,朝廷用程朱来武装士人,士人靠程朱来赢得科举。

用八股文这条与士人休戚相关的“生命线”,最高统治者把理学与士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于是,程朱理学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识形态化成了八股文遵经守传等可具体操作的程式规则,并通过士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股修习浸人到他们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显见,在历史实存中浮出的是铺天盖地的/又股文章,而程朱理学则隐藏于下。

在这个意义上,明
代中前期,八股文与程朱理学互为表里、结成一体,可谓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也。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记:
明儒冯少墟先生名所集举业为《理学文鸽》。

理学者,兼致知力行而言之也。

以《理学文鸽》来命名/以役文集,可见,在明人眼中就是把八股文与理学看作一体的。

八股文所起的这种作用,被同样作为统治者的乾隆一语道破。

他在(日讲四书解义序)中说:“道统在斯,治统亦在斯矣。

才把八股文上升到承继“道统”维系“治统”的高度来认识。

在《钦定四书文序》中,乾隆帝又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对八股文所起的这个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规学力之深浅与器识之淳薄。

而风会所趋,即有关于气运。

诚以人心士习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征应者甚巨也。

国家以经义取士的目的在于,通过它培养出一大批以程朱理学为世界观、价值观的学力深、器识淳的人才。

所以,八股虽小,却关乎国之气运,国之根本。

(二)尊程朱理学于一统是促进八股文体制最终定型的决定性因素。

八股文体制在明代立国之初并不完备,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到明成化(1465一1487)年间才最终定型。

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七云:
今之八股文,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皆非也。

案宋史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士,命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所谓经大义,即今时文之祖。

然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

顾炎武指出: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146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问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一浅一深(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句股实不止于八股者)。

其两扇立格(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

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

故今之相传谓之八股。

在八股文的定型过程中,明永乐(1403-1424)年间无疑是一个关键时期。

此期,程朱理学、八股文、士人这三个因素第一次全方位聚集在永乐这个点上,而这三个因素的齐备正是八股文体制最终定型的必要条件。

专宗程朱、遵经守传使得作为考试文体的八股文有了简便明确、便于士人修习的内容限定,同时也为考官提供了统甲客观、便于操作的阅卷标准;功名系于科举一途,“非是途也,孔孟无由进”,使天下士予乙无旁鹜,倾毕生精力于举业之中,在内容无可发挥的狭小空间竭尽所能探索八股形式的变化,使其日臻成熟和完美。

在这三个因素零距离地磨合了五十余年后,在成化年间时八股文的体制最终定型。

所以,在八股文的定型过程中,尊程朱于一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八股文以稳定成熟、明确规范的程式出现后,除了承载和传播理学之外,它还作为一种文体而行世,开始发挥其文体学意义上的影响,从而进入夕、股文影响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第一个层面是渗透式影响,以被影响者的不自觉接受为特点。

它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靠朝廷的功令来左右士人的读书范围,日常修习,在耳濡目染的长期浸润中,“日渐月化”地完成对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情致心态的渗透。

对接受者来讲,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文人群体也开始把这种“渗透”再“渗透”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戴名世说:
以四子之书,幼而读之即学为举业之文,父兄之所劝勉,朋友之所讲习,而又动之以富贵利达,非是途也则无以为进取之资,使其精神意思毕注于此,商鼓舞踊跃以赴之。

而人之学之
者,自少而壮而老,终身钻研于其中,吟哦讽诵,揣摩熟习,相与扬眉瞬目,以求得当于场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