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论我国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伟大意义

论我国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伟大意义作者:元小勇来源:《老区建设》2020年第16期[提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我国民法典顺利地完成了立法进程。
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结构具有突出的特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确立了生态保护的法律原则,将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成就纳入进了民法典。
民法典立法具有深远、伟大的意义。
我国的民法典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对于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幸福、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民法典;立法;中国特色;伟大意义[作者简介]元小勇(1966—),男,江西省委党校法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江西南昌 330108)2020年5月28日是我国法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在这天,我国民法典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一、民法典编纂的伟大历史进程2014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决定中有一句话对民法典立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民法典的立法是一项极为重大的立法任务与重要的政治任务。
对民法典进行立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立法部署。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立法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详尽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请示汇报。
2020年民法典学习解读讲解稿

2020年民法典学习解读讲解稿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上午好!根据本次会议议程安排,首先组织进行会前学法,根据工作安排,今天就《民法典》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下面将从《民法典》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以及《民法典》总则编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讲解。
《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一、历史背景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因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一直采用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从而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二、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

民法典的编纂1 民法典编纂的背景和意义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用于规范个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个人、家庭、财产等领域的法律规范。
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终于于2020年4月正式出版印刷。
这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民法典编纂的历史和进程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经过多轮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
民法典的编纂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20年4月正式出版印刷。
在此期间,政府组织了多场论证研究会议、调研和听证会等,同时邀请了众多法学专家、律师、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建议,以期保证民法典编纂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
3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分为六部分,共计1265条,其中分别是一般规定、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和继承。
这六部分分别涉及了个人、家庭、财产等领域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
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旨在使个人处理各种民事关系的行为合法化、规范化、便利化,同时也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4 民法典编纂的亮点和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全面、最具体、最具有现代法律制度特点的民法典。
编纂工作秉持了立法和理论相结合、实践和经验相结合、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等多种原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成果。
此外,《民法典》的编纂还有以下亮点:1. 增强了个人自主意志的体现,特别注重了契约自由、自主选择、自我保护的原则。
2. 强调了社会保障与法律的保护并重,明确了财产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
3. 重视个人人格权的保护,规范了各类普遍文明的行为规范。
4. 强化了婚姻家庭的法律保护,加强了对各方权利的平衡。
民法典解读

民法典
法律明确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一般性义务; 还明确了发生高楼抛物时公安等机关的调查义务; 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
民法典内容解读
遗嘱
公证遗嘱不再效力优先, 以最后遗嘱为准。
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 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 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施行后,现行婚姻法、继承法、
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 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被废止。
民 事 权 利 法典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障民事权 利的宣言书”,它全方位、多角度回应了群众关心的热点 问题。
民法典的内容解读
民法典内容解读
出生
涉及遗产继承,胎儿视为具有 民事权利能力,即胎儿有继承、接 受赠与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时代的人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 票赞成,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 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
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 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 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 附则。
党 员 人民教师 普通公民
学习民法典做遵纪守法小学生民法典小学生宣讲课件PPT

PART 03
民法典如何保护 小学生
民法典如何保护小学生
从胎儿时期一直到成年,民法典 将一路随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
民法典守护未成年人的各个阶段
胎儿
8周岁
16周 岁
18周 岁
民法典如何保护小学生
胎儿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 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法典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 新规,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 时期。
什么是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 会议表决通过, 自2021年1月1日起 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民法典,也
将是给未成年人的最特别的礼物。
什么是民法典
民法典集合
婚姻法 继承法
民法 通则
收养法
担保法
合同法
物权法
侵权责 法
民法 总则
什么是民法典
这部煌煌法典,体例上共设7编,依次 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 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 及附则,洋洋洒洒1260条,10万余字。 这样的鸿篇巨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可 谓绝无仅有。
①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 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
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②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
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PART 04
学习民法典的意义
学习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典的内涵很丰富,它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动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 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 。12月20日,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 改完善,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精彩摘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第一千零三十八条 第一千零三十九条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介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5
第九百九十八 条
第一千条
第九百九十九条
第一千零一条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文主旨】 【条文理解】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走进民法典时代

走进民法典时代作者:老树来源:《老友》2020年第07期化零为整形成体系5月28日新华网的文章《中国民法典诞生!》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
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
根据各方面意见,又做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
5月28日人民网的文章《民法典: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中国特色》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四次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完成,于是立法机关采取“改批发为零售”“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但这些民事单行法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
“民法典的诞生有效解决了我国民法立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立法散乱,而且隐含重大矛盾和缺陷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说,我国民法典是一个体系化的立法,它有比较完善的从总则到分则的系统,这种体系化从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了民法立法资源的和谐统一。
5月29日中国新闻网的文章《从民法到民法典,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指出,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炉,中国的民法体系经历从“法律”到“法典”的历史转换。
这一转换用两个词或可概括:“化零为整”“更新换代”。
1986年民法通则到2020年民法典我国的民事立法历程看法

民法通则到年民法典我国的民事立法历程看法成立以后,我国法学界就开始着手推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此前曾有过四次编纂,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
年,我国编制了民法通则,有人把它称为“小民法典”。
民法通则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何构建我国的民法体系?构建我国的民法体系,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认清民法典制定的目标。
民事立法的混乱会导致民事司法实践的标准不统一,使民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民法典的制定,可以消弭立法上的混乱,填补立法空白。
这正是民法典的优越性所在。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立法体系。
在接下来的立法工作中,我国民法的体系化要围绕民法典制定而进行。
制定民法典应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民事立法以及民事司法的完善,保障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民法理念研究。
民法的体系化是对民法典的体系、编纂技术、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法律原则甚至法律适用的总结。
民法典不能涵盖所有的民事生活,而不断发展的民事法律关系也需要不断进行规范调整。
因此,民法典的制定不单纯是为立法而立法,而是为了调整民事生活。
为了使民法更好地体系化,制定出合乎需要的民法典,应加强对民法典编章结构、立法技术、法律概念以及司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三、正确区分法典编纂与法典汇编的关系。
制定民法典,有汇编式与编纂式两种法典方案。
就我国而言,编纂式法典具有一些汇编式法典不具备的优点。
编纂式法典具有紧密的体系,能够克服体系的漏洞,有利于制度之间的协调,更能彰显民法典的形式理性,体现民法典的价值。
而法典编纂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案来弥补。
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在我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制定之后,应紧接着进行人格权法以及债法总则的制定。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法律进行全面体系化,从而编纂出我们时代的民法典。
探究民法的体系化,根本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法典化的完备体系,从而在该体系的支撑下建立起一部具有高度逻辑性与系统性的民法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典编纂历程
1954年第一次起草“民法”,后中断。
1962年第二次起草“民法”,后中断。
1979年第三次成立“民法”起草小组,完成征求意见稿。
1981年通过《经济合同法》。
1982年暂停民法典起草,先制定民事单行法。
1982年通过《商标法》。
1984年通过《专利法》。
1985年《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5年通过《继承法》。
1986年通过《民法通则》,在民法典草案第四稿基础上,制定了一部概括性的民事基本法律。
1995年通过《担保法》。
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恢复民法典起草。
1999年通过《合同法》。
2002年民法草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3年立法计划中未提及民法典。
2007年通过《物权法》。
2009年通过《侵权责任法》。
2010年通过《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民法典第五次起草工作提上日程。
2015年民法典编纂列入调整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
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总则草案。
下载文档收藏
分享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