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第二版总结教材
第1章 绪论 生物技术制药ppt课件

创立了孟德尔学派。
孟德尔碗豆杂交实验
不能忘记的人
从1910年到30年代他在果蝇遗传实 验中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 自由组合定律。他的两大重要发现: 一是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二是发现 遗传的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建立了 摩尔根基因学说。 他的格言:“实验方法的本质在于 每一种见解和假说都必须通过实验的 Morgan(1866-1945)
张为申(1909-1966)江苏吴县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1946~195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生化系获博士学位,并担 任研究员。
1951年4月回到中国,先在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任教授,1952年
又兼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青霉素室主任技师。1956~1958年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系)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抗生素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和发展前景
思考题 主药概念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 医药品,叫作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等。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和分支
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化学工程
1956年 Kornberg 发现了DNA聚合酶
1966年 破译了氨基酸三联密码子
1970年 发现了核酸限制性内切酶
1975年 研制出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
近半个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10大里程碑
1982年 FDA 批准了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 (1978年大肠杆菌表达出人胰岛素 51aa,30aa+21aa) 1983年 Mullis 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总结+个人总结

第一章绪论1.生物技术的概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与酶工程、蛋白质及抗体工程及生物转化的概念。
P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又称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也称遗传工程,是现在生物技术的核心和主导。
主要原理是应用人工方法将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入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它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使新的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DNA重组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操作)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特殊功能生产有用的物质,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 是利用酶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或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
抗体工程antibody engineering是利用细胞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体外进行遗传学操作,改变抗体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获得具有适合人们需要的、有特定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新抗体,或建立能稳定获得高质量和产量抗体的技术。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也称生物催化biocatalysis是利用酶或有机体(细胞、细胞器)作为催化剂实现化学转化的过程,是生物体系的酶制剂对外源性底物进行结构性修饰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生物技术制药第2版 第5章 疫苗及其制备技术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联合疫苗的 概念及常见疫苗的制备技术
熟悉:疫苗的原理、类型、特点及主要用 途
了解:疫苗发展的历程与趋势、疫苗产业 的特点与应用
精品课件
本章内容
概述 疫苗的组成、作用原理、类型与特点 疫苗的制备方法 疫苗生产的质量控制 疫苗产业的特点及应用概况
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延长抗原在机体内保留时间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对抗原的递呈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分化,增加扩大免疫应答能力
精品课件
一、疫苗组成
常用佐剂:
用于人体:铝佐剂 / MF59(水包油的乳剂) 动物试验:弗氏完全佐剂(FCA) / 弗氏不完全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痘衣法、痘浆法、 旱痘法和水苗法等多种接种方法出现。
清朝顺治死于天花,得过天花的康熙继位 人痘法的缺点:有时也会引起严重的天花
精品课件
一、疫苗的产生
天花的防治——欧洲
1721年,人痘接种法传入英国 1796年,英国医生E. Jenner 利用牛痘防治天花 1798年,医学界正式承认“疫苗接种确实是一种
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皮肤成批依次
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 遗留痘疤。 传播途径: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 特点:发展迅速,未免疫人群感染后 15-20天内 致死率高达30%。
精品课件
一、疫苗的产生
天花的防治——中国
宋真宗时期(998- 1023年) :人痘法,吸入天 花病人痂粉预防天花。
精品课件
二、疫苗及其技术的发展简史
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领域应用
构建无毒或减毒疫苗:毒素基因突变 构建载体活疫苗:目的基因克隆至临床常规使用
生物技术制药总结的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1.生物技术制药概念: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医药品,叫作生物技术制药。
一般来讲: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核酸类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2.生物药物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4.生化药物运用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将生物体中起重要生理生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制造出的药物;或者将上述这些已知药物加以结构改造或人工合成创造出的自然界没有的新药物。
主要有氨基酸、多肽蛋白类、核酸类、多糖、脂、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等。
第二章发酵工程制药一、发酵定义发酵(生化和生理学意义):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发酵工业:指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酶,无机或有机原料进行酶加工,获得产品的工业二、发酵类型1、微生物菌体发酵2、微生物的酶3、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4、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三、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的分类抗生素类/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维生素类/甾体类激素/治疗酶及酶抑制剂发酵的基本过程: 菌种→种子制备→发酵→预处理→提取精制第二节、发酵工程中的微生物一、常见的药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所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放线菌(产抗生素最多),酵母菌和霉菌(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药用真菌(大型真菌))二、生产菌种的选育【掌握,方法】(1)自然选育:菌种的分离纯化→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平板分离→挑选单菌落→发酵试验(2 )自发突变与定向育种:直接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菌株为野生型菌株往往低产甚至不产所需的产物,只有经过进一步的人工改造才能真正用于工业生产→菌种选育→突变、体内重组&体外重组(基因工程)(3)诱变育种:最有效的诱变剂:紫外线、烷化剂(4)杂交育种:通过有性生殖进行(5) 原生质体融合(6)基因重组进化育种筛选从产物形成的生理生化途径着手,进行有的放矢的筛选。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笔记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生物技术的发展史1.1 生物技术概述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操纵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环境保护、能源、医药等领域。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传统生物技术阶段:早在公元前22世纪,中国就开始了酿酒、制酱、制醋等传统生物技术应用。
此后,世界各国也逐渐发展了各自的发酵技术。
(2)现代生物技术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酶和微生物,发现了遗传物质DNA和RNA,并逐步揭示了生物体的遗传密码。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包括抗生素的发现、遗传工程的创立以及生物制品的生产。
(3)生物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的突破,为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二、生物技术药物1.2.1 生物技术药物概述生物技术药物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抗体、疫苗、寡核苷酸药物等。
1.2.2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生物技术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高特异性:生物技术药物针对性强,能够精确作用于疾病相关分子。
(2)低毒性:生物技术药物通常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毒副作用较低。
(3)复杂性: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复杂,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条件。
(4)生产成本高: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设备、工艺和原材料成本较高。
三、生物技术制药1.3.1 生物技术制药概述生物技术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药物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蛋白质工程等技术。
1.3.2 生物技术制药特征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精确化。
(2)药物作用机制明确,针对性强。
(3)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成本较高。
(4)药物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严格。
1.3.3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1)生产生物技术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疫苗等。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总结094

+ 由于病原微生物是具有多种抗原决定
簇的抗原物质,因此这些抗体制剂也 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 体,即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 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 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 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这种抗体是针 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由单一的B 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故称为单克隆抗体。
+ 鸡细胞为:39~40℃ + 昆虫类细胞为: 25~28℃
+ 耐受温度较窄:35~37℃
+ 细胞受伤:39~40℃。一小时但能修复
+ 受伤严重:41~42℃。部分可恢复。
+ 死亡:43℃以上。
+ 低于6.8或高于7.6会对细胞产生致命影响
+ 机体细胞pH范围为6~8,而且在体液和血液
中 变化范围很小。 + 人体血液pH比较稳定 ,7.36~7.44. + 低于7.05发生酸中毒,高,7.45碱中毒.
+ 所有的细胞都是好气的,但培养不需要很
高的气液传质速率,要保持较低的传质水 平。 + 泡沫的性质不同于发酵,气泡大黏度也大, 通常用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培养过程也可 能粘附于反应器壁上,电极或挡板上。 + 常用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或氯化汞。
+ 正常血浆渗透压为
+ 高渗溶液 + 低渗溶液
+ 动物细胞对渗透压有一定的耐受性。
+ 立体细胞的渗透压应控制为等渗溶液。
+ 增减Nacl的浓度调节渗透压。每增加
1mg/ml渗透压增加32mOsm
+ 完全培养基,容易利用、相对低分子量的营养物。 + 12中必需氨基酸 + 八种以上维生素
《生物技术制药》笔记_学习笔记

《生物技术制药》笔记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1.1生物技术的定义与发展1.2生物制药的历史背景1.3生物药物的分类1.4生物技术制药的现状与趋势第二章: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2.1药物发现与筛选2.2临床前研究2.3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2.4药物上市后的监测第三章:生物制药的生产技术3.1重组DNA技术3.2细胞培养与发酵技术3.3纯化与制剂技术3.4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第四章:生物药物的市场与经济学4.1生物制药市场的规模与增长4.2价格与经济负担4.3竞争与合作策略4.4政策与法规影响第五章:生物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5.1药物的安全性评估5.2副作用与不良反应5.3有效性研究方法5.4风险管理策略第六章:未来生物制药的发展方向6.1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6.2新兴技术的应用(如CRISPR等)6.3全球健康与生物制药的合作6.4持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1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发展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细胞或其衍生物来开发或制造产品的技术。
它的应用涉及医学、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生物技术的核心在于对生物体的基因和细胞过程的理解与利用。
关键概念:生物技术的定义:应用生物学和技术于生产、改良生物产品的过程。
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起,经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等阶段,逐渐形成现代生物技术。
重要进展:1973年,第一例重组DNA技术成功。
1982年,首个重组人胰岛素上市。
1990年,基因治疗首次在临床应用。
生物制药的历史背景生物制药起源于对传统药物的改良,随着对生物体内机制的深入了解,生物制药逐渐崭露头角。
生物制药主要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物,包括抗体、疫苗、蛋白质等。
历史节点:19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抗生素时代开始。
1970年代,开始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
1980年代,生物制药行业迅速发展,多种生物药物陆续上市。
重要药物:人胰岛素:由大肠杆菌生产,治疗糖尿病。
重组人干扰素: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及某些癌症。
生物技术制药第2版第一章绪论

21
生物技术内容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也称生物催化(biocatalysis),衍生技术 利用生物体系酶制剂作为催化剂对外源性底物实现化学转化的过程; 生物体系包括:细菌、真菌、植物组织、动物组织或动物组培养体系;微生物是生物转化
最常用的有机体;
22
37
主条带应为8.4±0.4,分布区间应在6.0~9.0
三 生物技术制药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生物技术制药的概念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来研究、开发和 生产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ical drug):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用于 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主要指重组蛋白或核酸类。 生物药物:凡用作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来源于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 一成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的医药品。
3
内容 一. 生物技术的概念 二. 生物技术药物 三. 生物技术制药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四. 生物技术制药发展历程和趋势
4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物技术的概念(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又称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 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 加工生物原料,发展新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技术体系。
制药学
40
41
Pharmaceutical Value Chain
42
From Lead Compound to Market
43
2014年全球最畅销药品前10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制药第一章绪论要求:1、熟悉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概念2、熟悉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3、了解生物技术领域及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1、生物技术制药:就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药物,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生物技术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或其他组分,综合应用生物学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物理化学与工程学和药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
特性药理学特性1、药理活性高2、治疗的针对性强,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合理,疗效可靠3、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4、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理化与生物学特性1、生物材料中含量低,杂质多,分离提取工艺复杂2、生物活性物质结构复杂、稳定性差3、生物材料易染菌、腐败4、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有特殊要求3、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4、近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点是微生物发酵技术5、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6、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
收益高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制药——6大步骤掌握:基因工程、载体的概念;基因工程的原理;常用载体和表达系统的类型。
2、熟悉: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流程;目的基因制备、链接的方法;重组基因导入宿主的方法;重组子筛选和鉴定的方法;质粒不稳定的原因、分析方法和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3、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下游分离和纯化技术。
复习1. 基因工程药物制备的一般过程。
2. 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3. 获得目的基因常用的四种方法是()、()、()和()。
✓1、基因工程(g 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2、原理:1、提高外源基因的剂量——分子遗传学原理2、筛选修饰重组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操作子、终止子、上游调控序列等——分子生物学原理3、修饰构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翻译调控元件,如:SD序列、mRNA非编码区、密码子等——分子生物学原理4、基因工程菌(微型生物反应器)的增殖及稳定生产——生化工程学原理3、理论方面的三个重要的发现1、生物遗传物质—DNA的发现2、DNA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机理的建立3、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确立4、技术上三个重要成果1、基因工程的工具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逆转录酶思考:被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的几个DNA是否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逆转录酶是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cDNA)的酶特点:逆转录酶是一个多功能性酶,至少具有以下3种酶活性:⑴以单链RNA为模板,催化合成cDNA单链⑵具有RNase H 活性,能水解RNA:DNA杂交链中的RNA⑶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cDNA双链。
2.基因工程载体3.基因的体外重组技术5、重组子转化的成功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
6、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1、分:分离目的基因2、切:对目的基因和载体适当切割3、接: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4、转:重组DNA转入受体细胞5、筛:筛选出含有重组体的受体细胞6、表: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受体细胞成长为基因改造生物●7、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获得目的基因构建运输载体组建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培养产物分离纯化●8、目的基因的获得(一)从基因组中直接分离目的基因1、密度梯度离心法2、单链酶法3、分子杂交法4、酶切法直接分离目的基因(二)PCR直接扩增目的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三)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构建cDNA文库调取基因(四)化学合成目的基因从反应机理上分为:1、磷酸二酯法2、磷酸三酯法3、亚磷酸三酯法4、自动化合成法9、—运载体的构建✓载体(Vecto r):将外源目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能自我复制和增殖的工具。
✓常用载体来源分类:1、质粒载体质粒(plasmid):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人工质粒载体必须包括三部分:一个DNA复制起始区,两个遗传标记基因和一些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2、噬菌体载体λ噬菌体:(1)λ噬菌体宿主为E.coli 2)有溶原、溶菌两种生活方式:溶原方式:λDNA整合到宿主DNA进行复制;溶菌方式:可释放出λDNA进行壳蛋白包装增殖。
优点1)对外源基因的容量较大(可达20多个kb)(2)重组体DNA可在体外包裹成噬菌体颗粒,具有更高的侵染宿主能力,要比质粒转化细菌的效率高得多,所以λ噬菌体载体常用于构建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
(3)宿主范围窄,更安全(4)可利用包装限制性(对DNA分子大小的限制)对重组子分子进行正选择,利于重组子的筛选3、病毒载体4、人工染色体载体用途分类:1、克隆载体能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被复制、扩增而不能表达,这样的载体为克隆载体。
常见:质粒、噬菌体2、表达载体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转录翻译,表达出多肽链,这样的载体称为表达载体。
具有复制子,筛选标记,位于多克隆位点的上下游具有转录效率较高的启动子,起始密码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转录终止子结构.3、穿梭载体这类载体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复制子结构,既具备原核细胞复制所需的序列结构,又具有能使外源片段在真核细胞表达所需的结构元件和相应的选择标记基因,故能在两种受体细胞中复制并检测,克隆的外源基因在此类载体直接从一种受体转入另一种受体中进行复制和表达.10、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1、用一定的_限制酶___切割质粒,使其出现一个切口,露出_黏性末端2.用__同一种限制酶___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__相同的黏性末端3..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___切口___处,再加入适量DNA连接酶_,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11、重组工程菌的构建、筛选与鉴定●1、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链接1)黏性末端连接法2)钝性末端连接法3)钝性末端连接人工合成的接头4)同聚物末端连接法●2、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1)转化2)转导3)转染●3、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1)抗药性检测筛选法(2)显色检测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可诱导LacZ基因片段编码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片段,与宿主细胞所编码的缺陷型β-半乳糖苷酶实现基因内互补,又称α互补。
当培养基中有IPTG时,使含此质粒的菌在X-gal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
(3)限制酶切图谱检测(4)PCR扩增检测(5)原位杂交检测(6)外源蛋白质功能检测12、表达系统的构建与基因表达1、最佳的基因表达体系:生物活性高、表达产量高、表达产物稳定、表达产物容易分离纯化。
2、宿主细胞常用两大类:原核细胞:常用有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链霉菌等;真核细胞:常用有酵母、丝状真菌、哺乳动物细胞等。
✓质粒的不稳定性原因1)分裂不稳定: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的现象。
(2)结构不稳定:指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或碱基重排、缺失而导致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质粒稳定性的分析方法1)将工程菌培养液样品适当稀释,均匀涂于不含抗生素标记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0-12小时,统计所长出的菌落数A;(2)然后随机挑选100个菌落,接种到含有抗生素标记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0-12小时,统计所长出的菌落数B;(3)计算出B/A的比值。
该比值能够反映出质粒的稳定性。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1)分阶段培养法(2)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形成选择性压力(3)通过温度、PH值、培养基组分、溶解氧的综合调节措施第三章动物细胞工程制药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细胞的冻存与复苏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和方法3、单克隆抗体技术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单抗制备的原理和方法4、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1、培养的方法1、原代培养2、传代培养2、营养条件1、动物细胞的培养基的种类和组成:培养基的基本要求促生长因子激素营养成分渗透压pH 无毒、无污染培养基的基本要求1)营养成分:氨基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离子与微量元素2)促生长因子及激素各种激素、生长因子的功能:①维持细胞的功能②保持细胞的状态(分化或未分化)3)渗透压4)pH大多数细胞适宜pH为7.2~7.4,培养基应具一定的缓冲能力5)无毒、无污染3、血清的主要成分和作用主要成分: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而形成的,血清中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主要作用:1、提供基本营养物质2、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3、提供结合蛋白4、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4、动物细胞合成培养基种类:1、MEM :仅含12 种必需氨基酸、谷氨酰胺,8 种维生素及必要的无机盐,由于成分简单,易于添加某种特殊成分适于某些特殊细胞培养。
2、DMEM:在MEM 培养基的基础上研制的。
与MEM 比较增加了各种成分用量,分高糖型(低于4500g/L)和低糖型(低于1000g/L)高糖型有利于细胞停泊于一个位置生长,适于生长较快、附着较困难低肿瘤细胞。
3、IMDM:含有42 种成分,与DMEM 比较增加了许多非必须氨基酸及一些维生素,增加了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葡萄糖含量为高糖型。
适合细胞密度较低、细胞生长困难的情况,如细胞融合之后杂交细胞的筛选培养,DNA 转染后转化细胞的筛选培养。
4、RPMI1640:其组分较为简单,适合许多种细胞生长,如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等。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培养基之一。
5、动物细胞的种质保存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冷冻速率、复温速率、冷冻保护剂,冷冻保存温度。
1.细胞冻存2.细胞复苏:在体外培养工作中,常要将体外培养物进行冷冻保存,在需要时再复温融解进行体外培养(复苏)✓冻存和复苏的原则:慢冻快融原因:当细胞冷到零度以下,可以产生以下变化:细胞器脱水,细胞中可溶性物质浓度升高,并在细胞内形成冰晶,冰晶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甘油或二甲基亚砜可使冰点降低,在缓慢冻结条件下,可使细胞内水分逐步透出,避免大的冰晶;相反,结晶就大,大结晶会造成细胞膜、细胞器的损伤和破裂。
复苏过程应快融,目的是防止小冰晶形成大冰晶,即冰晶的重结晶。
融化速度快,还可使迅速通过最易受损的-5-0度冷冻速率:慢冻(?)复苏速率:快融(?)冷冻保护剂:5-15%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冷冻保存温度:-196 ℃(液氮)●为什么要加冷冻保护剂对大多数有核哺乳类动物细胞来说,在不加冷冻保护剂的情况下,无最适冷冻速率可言,也不能获得活的冻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