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浙美版美术六下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word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泥塑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3.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 提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3. 重点与难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美术手段进行创作,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教材例举了中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青瓷、木结构营造技艺、印刷术、篆刻、书法、宣纸制作、唐卡等七个项目,目的是在11册《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的魅力,体会非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教材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更需要了解非遗背后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很多,涉及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以民间工艺为主的“技艺类”,第二类是以民间风俗活动为主的“民俗类”,第三类是以艺术表现为主的艺术类,十六个基本类型,教材给教师更加广泛的内容选择空间。
学情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我校的木偶摔跤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校是非遗的传承基地,木偶队在当地影响很大,两次上过中央台,多次在世博会、人民大会堂等舞台展示。
学生对这个非遗项目比较熟悉,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熟悉这个民间艺术。
对于木偶的工艺、文化和表演技巧还是比较陌生。
如果以木偶摔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就能够深刻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传承这项技艺,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教学理念1.教学“一体化”理念教学一体化是课程整合实施的思维方式。
本课以“研究木偶”为主线,将课程分成“探木偶、演木偶、创木偶”三个教学课程,把美术欣赏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把美术欣赏与设计教学整合。
2.美术生成性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是增值的教学。
“以弹性预设为前提、以课堂策略为手段、以形的优化为重点、以信息处理为过程、以目标考评为机制、以教学智慧为纽带”的生成性教学实施。
生成点切口要小,通过小木偶这一个生成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情感,传承木偶摔跤技艺。
3.拓展性课程理念拓展性课程注重选择性,实施方式更加自由。
参加学习的学生是六年级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
教学分长短课时,长课一小时,主要是欣赏和表演。
短课是30分钟,主要是创玩木偶。
通过长短课程来传承民间艺术。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难点: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魅力。
3.实践法: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教学图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片和实例3.教学工具:画纸、画笔、彩泥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展示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意义。
4. 学生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的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欣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4. 实践:学生分组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和反馈。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副了解、欣赏、创作、保护3. 主体内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业设计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2. 学生创作一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画作,要求作品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点。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师应反思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元素。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是浙美版教材中的一课。
虹桥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虹桥木拱桥的图片、构造原理、建筑技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传统建筑有一定的了解。
但虹桥木拱桥的特殊结构和建筑技艺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难点: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展示法: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虹桥木拱桥。
3.讨论法: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详细讲解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建筑技艺,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展示: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虹桥木拱桥的魅力。
4.讨论: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实践: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独特魅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感受。
4. 实践:进行剪纸、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板书内容:概念、特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
作业设计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并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
2. 进行剪纸、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让他们在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或昆曲的经典片段,或者展示一些剪纸和书法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浙江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
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1、龙泉窑青瓷(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2、传统木3、浙江泰顺溪东桥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
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学生:……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作业要求: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掌握造型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2 能力目标•能够感受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能够通过表演和造型,加深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3 教材《美术》六年级下册,浙江美术出版社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创作材料:麻绳、细竹子、彩色纸张等材料•教学工具:PPT、电脑、投影仪•教学环境:教室2.2 学习活动2.2.1 热身活动教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
2.2.2 研究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蒲原文化、京剧、绍剧、新昌皮影、温州民间木雕等。
2.对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
例如:–绍剧:绍兴有“昌国旦”之称,男女生演员常在脸、眉、唇、眼等节目中进行不同的化妆。
教师可以通过PPT,将这些妆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麻绳、竹子等材料创作出绍剧人物的简单几何造型,并在造型上固定上方的不同妆容。
–皮影戏:皮影戏中人物粗犷、明朗、饱满、传神,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表情、动作都很独特。
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皮影戏中人物的样式,让学生利用彩色纸张和剪刀,创建出有趣的皮影形象。
2.2.3 创作活动1.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独立进行造型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发掘其中优秀的部分,感受造型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2.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表演特点以及创作所应用的造型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发掘、保护、传承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教学评估3.1 方法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观察法和同伴评价法,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引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本课以欣赏龙泉青瓷、泰顺溪东桥为主线,通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
对于本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短片,让学生在欣赏、了解中感悟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传统工匠手艺人那精心、用心和恒心的精神传承。
教师切勿一味采用讲授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老艺人交流,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谈谈中,实实在在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PPT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
教学过程
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它有关家乡桥的作品。
教师:
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
(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
(3)讨论,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了解。
①用木质(或其它)材料建造。
②坐落在……街。
③古老。
④市民纳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结构,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
(2)观察后说说它与前面展示的桥的区别。
①造型不同。
②所处的时代不同。
(3)小结。
教师:当时,这可是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木结构拱桥呢!可它已经消失了近800年了。
它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①木材,可能被火烧。
②雨水的侵蚀。
③毁于战乱。
教师:“它”真的消失了吗?可我们的桥梁专家们却还在苦苦地寻找着“它”!寻找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呢?
3.寻找“活化石”。
教师:同学们,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语文课本中就学到过他所建造的“赵州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我国传统造桥技术,并在浙江泰顺发现这座号称传统木拱桥的“活化石”——泰顺溪东桥。
(1)观看视频。
教师:为什么要去寻找呢?它有什么地方让专家们这么着迷?让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2)师生交流,深入探讨。
教师:找到答案了吗?找到这座桥,我们就能掌握造桥的技艺了吗?
(不能,要找到建造桥的工匠。
)
教师:是的,以往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如果有,也是不外流,祖传秘方!),而且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家族继承。
所以,当时人们只有通过桥身牌匾上的刻字辗转找到了这座桥的手艺继承人。
他已经80岁了!
教师:如果你是著名造桥专家茅以升,找到这位造桥师傅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记录下他的制作方法,写成书籍。
)
4.对比欣赏。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教师:那么我们将北宋时期的汴水虹桥与泰顺的溪东桥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工艺更加复杂……)
教师:那么木拱桥营造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呢?
(通过拜师学艺。
)
(2)教师小结。
教师:中国匠师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营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使木拱桥更加实。
5.拓展。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手工艺人?
(1)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你看一座木拱桥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本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
(3)小手拉大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技艺只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小小的一部分,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明信片看一看,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
6.教师小结。
教师:把这张明信片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吧!希望它能为专统文化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传承文化的大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