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教授中医辨证论治心脏瓣膜病经验总结
黄衍寿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9・ 8
黄衍寿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 验总结
王嵩, 吴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 广 州 5 0 0 14 5 关键词 :名 医经验 ;黄衍寿 ;慢性 心力衰竭
D I 1 . 9 9 j i . 0 5 5 0 . 0 2 1 . 4 O : 0 3 6 / . S 1 0 — 3 4 2 1 . 0 0 1 Sl q
但 仍有 活 动 后气 促 , 月来 出现 腹 胀 、纳差 、下 肢 浮肿 。现 证 见 半
不 得 平 卧, 唇 青 紫 , 躁 不 安 , 面 烦 四肢 厥 冷 , 为心 阳欲 脱之 危象 , 当 以参 附龙 牡 汤 回 阳救 逆 、益 气 固脱 。
黄教授 认为, 慢性心力 衰竭 的基本 病因病机 为先天不足 , 六淫及饮食 劳倦损伤心体所致 , 包括气 ( 虚 、血瘀 、水停 。 阳)
瘀 者 , 丹 参 、益 母 草 、毛 冬 青 ;夹 痰 饮 者 , 葶 苈 子 、大 枣 ; 加 加 心动悸、脉结代者, 桂枝、炙甘草 。 加 3 典 型 病 例
血。在疾病进程中, 瘀血 的程度从轻到重 ;由于血瘀不行, 最终
导 致 痰 饮 阻肺 , 湿 内停 , 即所 谓 “ 不 利 则 为 水 ” 因 此 , 水 此 血 。
衰竭经验总结如下 。 1 病 因病 机
法还须考虑心 肾阳虚 、心脾 阳虚 、脾 肾阳虚及心 阳暴脱之别, 而分别兼用温补 。 肾阳、 温补脾阳、 温补脾。 肾及回阳救逆 的方法 。 证见心悸气短 , 畏寒肢冷, 少浮 肿, 尿 舌苔 白, 质淡 黯, 舌 脉沉细 或结代 。常用基本 方剂 为真 武汤合五苓散。若 出现 心悸气 喘,
李平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经验总结

李平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经验总结朱国东;代慧敏;李平;董晓星;王婷婷;赵利;郝腾【摘要】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导致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室性早搏是在该病基础上所引发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冠心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在治疗上,西医学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
李平教授运用中西结合方法,在“心主血脉神明”指导下,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15【总页数】2页(P1816-1817)【关键词】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李平;心悸【作者】朱国东;代慧敏;李平;董晓星;王婷婷;赵利;郝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256.2李平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王永炎院士以及多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早年留学日本。
从医30余载,擅长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脑血管及代谢异常性等疾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是在该病基础上因心肌细胞营养障碍,以致发生心肌细胞重构、电重构等原因所致。
心脏自主神经对于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十分敏感,心脏缺血后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容易在人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发病急骤,发现不及时或者急救时间延误,是导致病人多在到达医院前死亡的常见原因。
李平教授运用酸枣仁汤治疗绝经后高血压合并失眠经验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第15卷第10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20,Vol 15,No 10 ·国医传承·DOI:10.13935/j.cnki.sjzx.20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96085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7BH063)作者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2.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272029通信作者:李平,Email:pearll2008@126.com李平教授运用酸枣仁汤治疗绝经后高血压合并失眠经验袁晶1 焦福智2 李赛赛1 孟园1 李思琪1 李家立3 李平1【摘要】 绝经后高血压是指女性生理性绝经1年后出现的血压升高,女性在绝经后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超过男性,研究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高血压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特殊时期对应中医学的“经断前后诸证”,常表现为头昏、目眩、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健忘、潮热汗出等。
酸枣仁汤首载于《金匮要略》,是治疗心肝血虚型不寐的经典方,能够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酸枣仁汤既可以治疗失眠,又可以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李平教授擅长运用酸枣仁汤治疗绝经后高血压合并失眠,从病机出发,认为眩晕与不寐都可以从心肝论治,应抓住“虚烦不得眠”的主证,重视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使用,同时注重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绝经后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诊疗颇具疗效。
【关键词】 酸枣仁汤;绝经后高血压;眩晕;失眠【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ProfessorLiPing′sExperienceintheTreatmentof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andInsomniabySuanzaorenDecoctionYUANJing1,JIAOFu-zhi2,LISai-sai1,MENGYuan1,LISi-qi1,LIJia-li3,LIPing4(1.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2.QingdaoMunicipalHospi tal,QingdaoShandong266011;3.AffiliatedHospit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Shandong272029)【Abstract】 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referstotheriseofbloodpressureoneyearaftermenopause.Theinci denceofhypertensioninwomengraduallyexceedsthatinmenaftermenopause.Itisnecessarytostudy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byChinesemedicine.Thisspecialperiodcorrespondstothe“peri-menopausesyndrom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hichisoftenmanifestedasdizziness,tinnitus,irritability,insomnia,forgetfulness,hotflashesandsweating.SuanzaorenDecoction,firstpublishedinsynopsisofthegoldenchamber,isaclassicpre 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insomniaduetoheart-liverblooddeficiency.Itcannourishbloodandcalmnerves,clearheatandeliminateboredom.ModernmedicalresearchhasprovedthatSuanzaorenDecoctioncannotonlytreatinsomnia,butal sotreatcardiovasculardiseases,suchashypertension.ProfessorLiPingisgoodatusingSuanzaorenDecoctioninthetreat mentof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combinedwithinsomnia.Fromthepathogenesis,shethinksthatdizzinessandinsomniacanbetreatedfromtheheartandliver.Weshouldgraspthemainsyndromeof“consumptivedisease,vexationandsleeplessness”,andpayattentiontotheuseofdrugstopromotebloodcirculationandremovebloodstasis.Theuseofdrugs,whilefocusingonthecombinationofdiseaseandsyndrom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hecomprehensivetreatmentof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andinsomnia,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isquiteeffec tive.【Keywords】 SuanzaorenDecoction;PostmenopausalHypertension;Dizziness;Insomnia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致残率较高。
《人体心脏瓣膜作用?》心脏瓣膜异常 病丛生

《人体心脏瓣膜作用?》心脏瓣膜异常病丛生
心脏瓣膜发生异常,往往引起各种心脏疾病。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曹永昌医师表示,如果心脏瓣膜不正常,容易产生心悸、胸闷、胸痛、心律不整等症状,最後就引起心脏功能性疾病,病情轻微者可能导致身体不舒服,病情严重者具有致命的危险性,建议初期阶段就应接受诊治,治宜强心、活血化瘀。
曹医师指出,传统中医疗法常用独参汤、炙甘草汤、活血逐瘀汤等中药方,以及人参、丹参等单味中药材,同时还可以配合针灸疗法提高治疗效果,适合取内关、膻中、人中等穴道。
内关穴位在手掌之手腕横纹中间,朝手肘方向二寸处;膻中穴位在两乳间中点处;人中穴位在鼻子与上唇间,靠近鼻子之三分之一处。
曹永昌建议民众,平常要保持心情愉快,但应避免情绪剧烈波动,特别是高兴过度,因为中医有「过喜则伤心」的说法,太过欢喜会促使心气过度消耗。
中医认为,一般情绪变化通常不会致病,但突然、强烈、长期情绪不良反应,容易超越人体正常生理所能承受的范围,进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最後就可能因此而生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效验良方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效验良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一种因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心脏瓣膜损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理特点是风湿活动免疫复合物对心脏瓣膜的损害,使瓣膜逐渐增厚、粘连,而发生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进而出现血液循环的动力学异常改变而产生心力衰竭。
临床以心悸、气喘、发绀、水肿为特征。
【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心痹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热病之邪侵犯血脉,留而不去,伤及心脏所致。
心与脉受损则血运受碍,留而为瘀,瘀血黏于瓣膜,从而瓣膜增厚、变性。
《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发为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本病早期急性发作的病理特点是风湿热邪侵犯肌腠、筋脉、骨节,表现为痹证。
继而邪气内入,伤及心脏,瓣膜受损,表现为心痹。
病久,心气耗衰,累及诸脏,发展成心力衰竭,血运瘀阻,津液内停,瘀水互结,表现为水肿。
【治疗思路】本病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风心病病程冗长,从心脏瓣膜受损至出现心力衰竭需10~20年。
治疗当依其病理演变规律,分期辨治。
早期按中医痹证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
代偿期以益气养阴、通脉护心为主。
心力衰竭期以益气活血、化痰利湿、利水消肿为主。
【分期辨治】1.急性发作期本期多有关节症状和心悸,主要有两证。
湿热侵淫证见关节明显红肿,全身发热,咽喉疼痛,皮肤红斑或有结节,心悸,汗出,气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当清热利湿、活血通脉。
方用宣痹汤加减:防己、独活、连翘、薏苡仁、山栀子、当归、苍术、泽泻、丹参、赤小豆、苦参。
阴虚邪恋风心病反复发作,则湿热留恋而阴液耗损,证见低热不退、关节疼痛、口干舌燥、心悸、盗汗、唇绀,舌暗红少苔,脉细数。
治当养阴清热、通络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2.代偿期本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体力活动也不受限制,往往需经体检才被发现,可通过心脏B超或CT扫描、运动试验确诊。
持久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节律不齐)、呼吸困难、发绀、胸闷痛等症状。
当代中医名家辨治心衰经验采撷

经 验 交 流
Experience Comm unicate
中 国 民族 民间 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1l9 ·
当代 中医 名 家 辨 治 心 衰 经 验 采撷
李启 军 河南省 永城市永 煤集 团总医院内三科 ,河南 永城 476600
孟 昭阳 依据 多年 临床实 践 ,提 出治疗 心衰 的根本 原 则 :益气 温 阳 、活 血 利 水 。方 剂 多 选 用 真 武 汤 、补 阳还 五 汤 、生脉饮等加 减 ,常 选熟 附 子 、人 参 、黄 芪 、桂 枝 、葶 苈子 、川 芎 、三七 、丹 参 、茯 苓等 具 有 益气 温 阳 、活血 利 水功效 的方药 。他认 为在心 衰 的治疗 中益气 温 阳是 主要 措 施 ,利尿 消肿是重要环节 ,而活血化瘀 占据重要 的地位 。
【摘 要பைடு நூலகம்】 慢性 心力衰竭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 最主要 的死亡 原 因。汲取 当代著名 中医如陈 可冀 、邓 铁涛 、施
今墨等辨治本病 的经验 ,有助 于总结临床宝贵经验 ,为本病的治疗开拓思路。
【关键词 】 心衰 ;诊治经验 ;名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49.8
陈可冀 认为 心衰病 位 在心 ,心 气虚 为本 ,水 湿 、痰 浊 、瘀血为标 ,交 互为病 ,形成 了心衰 互为 因果 的恶 性循 环 。提出 CHF的最根本 中医病机 为内虚 ,气 虚血瘀 贯穿心 衰病 始终 。他依据 传统 中 医的思 辨特点 ,将 充 血性 心力 衰 竭分为 3型 :①气 虚血 瘀型 以加 味保元 汤治疗 ;② 中 阳亏 虚 、水饮 内停 型以苓 桂术 甘汤 加味 治疗 ;③ 肾 阳虚衰 、水 饮泛滥型 以真武汤化裁 治疗 。
医论医话三、心痹(风湿性心瓣膜病)辨治一得

医论医话三、心痹(风湿性心瓣膜病)辨治一得陈某某,女,36岁,工人,1987年9月16日初诊。
患者宿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发作。
6年来自觉心悸,气促,怔忡,活动后更甚,其势逐步加剧:胸闷如窒,有时刺痛,咳喘,痰中带血,足肿入暮加甚,晨起稍减,西医确诊为风湿性心瓣膜病。
近年来虽坚持服药,改调轻工种,仍难以坚持工作。
患者两颧紫红,呼吸较促,动则加剧,心尖搏动向左方移位,可闻明显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左房左室均增大。
心电图检查:二尖瓣型P波(>011秒),左心室肥厚及劳损。
血沉28mm/1h,抗“O”>500u。
脉见结代,苔薄腻,质紫黯,舌下瘀筋粗黑。
证属心痹,治以益心通脉,温阳利水,泄化痰瘀。
药用:生黄芪30克、红参6克(另煎兑冲)、紫丹参15克、制附片8克、桃杏仁各10克、炒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苏木20克、花蕊石20克、炙甘草5克。
7剂,每日一剂,日服二次。
9月24日二诊:药后心悸趋宁,胸闷较舒,咳喘减缓,痰红已止,足肿略消。
舌质紫黯见化,脉细,偶见结代。
续守前法,以上方去花蕊石。
7剂。
10月2日三诊:症情续有好转,口微干。
苔薄质衬紫,脉细。
为阳虚渐复,阴血暗耗,治宜兼顾。
上方去附片,加麦冬10克,玉竹15克,柏子仁15克。
7剂。
10月10日四诊:口干已润,咳喘、心悸趋定,精神渐振,足肿亦消。
舌质衬紫转淡,脉细。
症情已见稳定,效不更方,上方间日服一剂。
14剂。
1988年4月随访:半年来,颇感畅适;血沉、抗“O”恢复正常,能坚持工作。
嘱其切勿过劳,防寒保暖,以期巩固。
按: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相似于“心痹”,系风寒湿邪侵入经脉,痹闭不利,“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痹论》),以致脉道不利,遮蔽不严而引起的心瓣膜损害。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揭示其主要病机是心脉瘀阻,描述了风心病出现心力衰竭的具体表现。
《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

《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张宝仁主审梅举于伟勇赵仙先王志农编译序言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Bonow主持和11位作者参加写成的《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全文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1998年32卷第5期发表。
这本指南收集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包括心脏瓣膜病诊断的新技术;内科介入治疗新方法;病变自然病程的转归;以及外科治疗方法进展和适应证的选择,都作了较为客观和全面的叙述。
对有关学科各级医师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脏病,近50年来,在诊断与内、外科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各心血管治疗中心,发表了大组的治疗经验,在临床研究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如能总结出类似的准则,以指导与提高心脏瓣膜病的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效果,有重要性的意义。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托张宝仁教授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以上述美国出版的《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为基础,收集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较高,联合瓣膜病与危重患者较多等特点,编辑成这本《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
初稿完成后又征询了国内著名专家的意见。
于以付印发表。
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朱晓东前言心脏瓣膜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虽然已明显下降,但现在仍然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
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的普遍应用,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合并瓣膜返流的病例逐渐增多,此外,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近20年来,对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其自然病程也较清楚,内外科的治疗方法已有很大发展。
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从50年代的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已发展到直视瓣膜成形术;人造瓣膜替换术;联合瓣膜病外科手术;以及危重心脏瓣膜患者的外科治疗;都已不断的推广与普及;近年来又发展了采用球囊扩张法治疗心脏瓣膜狭窄性病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