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
国外建筑景观改造案例

国外建筑景观改造案例国外建筑景观改造案例:1. The High Line(纽约,美国):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了一个长约2.3公里的公园,悬挂花园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成为了纽约市的标志性景点。
2. Gardens by the Bay(新加坡):通过建造巨型玻璃温室和超过18个垂直花园,将一片废弃的土地改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园林景观,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3. The High Line Park(伦敦,英国):将废弃的火车轨道改造成了一个公园,保留了部分原有的铁路结构,结合了自然景观和艺术装置,成为了伦敦东部的一个亮点。
4. The Lurie Garden(芝加哥,美国):将城市公园的废弃区域改造成了一个全年开放的花园,通过精心设计的植物布局和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放松和欣赏自然的场所。
5. The Goods Line(悉尼,澳大利亚):将废弃的铁路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通过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休闲区域连接了不同的城市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便捷和宜人的交通方式。
6. The High Bridge(纽约,美国):将废弃的铁路桥改造成了一个行人和自行车通道,连接了曼哈顿和布朗克斯两个区域,成为了市民健身和休闲的场所。
7. The Cheonggyecheon Stream(首尔,韩国):将城市中心的混凝土河道改造成了一个人工溪流,通过绿化和景观元素的增加,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闲和散步场所。
8. The High Trestle Trail Bridge(艾奥瓦州,美国):将废弃的铁路桥改造成了一个步行和自行车桥梁,通过独特的灯光装置和景观设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夜间体验。
9. The Brooklyn Bridge Park(纽约,美国):将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成了一个海滨公园,通过建造广场、码头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10. The Vancouver Convention Centre(温哥华,加拿大):将废弃的港口码头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会议中心,通过绿色屋顶和环保设计,成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示范。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在国内外存在许多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的不同策略和设计理念。
下面我将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国内案例选取的是中国上海的“炉博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位于上海杨浦区,原为一座废弃的火力发电厂,规模庞大、工业遗存丰富。
设计者在保留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将整个发电厂改造成为一个城市公园,保留了原有厂房的工业特色,并融入了景观、休闲、体育等多种功能。
公园内设置了广场、绿道、游乐区等休闲设施,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植被的引入、雨水的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
而国外案例选取的是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为一条长约2.3公里的铁路高架桥,被废弃多年后遭到拆除的命运。
然而,经过设计者的创新之举,这个废弃地成功转型为一个城市公园。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铁轨、公路、砖墙等一些标志性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公园设计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公园内设置了步行道、植被、休闲区等,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的形象,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美国城市更新的样板案例。
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的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国内外设计者都倾向于将废弃地转化为公园,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其次,两个案例都注重保留废弃地的原有特色元素,充分利用废弃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国内案例更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设计提高公园的环境质量。
而国外案例则更注重创新和改造,将原有废弃地转化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表明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存在一些共同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在城市更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闲置土地盘活经典案例

闲置土地盘活经典案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闲置,这些土地大多数处于荒芜状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
如何盘活这些闲置土地,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介绍10个经典的闲置土地盘活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启示和借鉴。
1. 伦敦东区奥运村伦敦东区奥运村曾经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要场馆,赛后这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闲置土地。
为了盘活这片土地,当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将部分场馆改建成公寓和商业用途,同时建设了新的社区和公园,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和游客。
2. 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曼哈顿高线公园原本是一条废弃的铁路线,经过几年的改造和重建,现在成为了一条全长 2.3英里的城市公园。
这条公园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3.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曾经是一条废弃的码头,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现在成为了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里拥有许多高档酒店、商场和餐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前来消费。
4. 濮阳市中原世纪城濮阳市中原世纪城是一处废弃的工业用地,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现在成为了一处集购物、娱乐、餐饮和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这里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务,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5. 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原本是一处废弃的电子厂,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现在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文化区。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画廊、工作室和文化机构,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6. 广州琶洲新城广州琶洲新城是一处废弃的码头区,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现在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
这里拥有许多高档酒店、商场和娱乐场所,还是广交会的主要场馆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务人士前来参展和交流。
7. 南京长江新城南京长江新城是一处废弃的工业用地,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现在成为了一个集商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的国外案例

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的国外案例国外的城市更新拆除重建案例众多,下面将列举10个不同国家的具体案例。
1. 纽约,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项目是城市更新的典范。
该项目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了一个线性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高线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还促进了周边房地产的发展。
2. 伦敦,英国伦敦东区奥运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遗产项目,将原本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
奥运村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住房,还配备了公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3. 柏林,德国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重建项目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更新工程。
该项目修复了二战期间被摧毁的建筑,还修建了一座新的文化中心,成为了柏林市的新地标。
波茨坦广场的成功重建为柏林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业机会。
4. 巴塞罗那,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奥林匹克村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遗产项目。
该项目将原本废弃的港口区域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和公园。
奥林匹克村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居住条件,还提升了巴塞罗那的国际形象。
5. 多伦多,加拿大多伦多的金融区重建项目将原本老旧的工业区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
重建后的金融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成为了多伦多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
6.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港区重建项目将原本废弃的港口区域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
重建后的港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成为了悉尼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
7. 上海,中国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典范。
该区域在1990年代开始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金融区。
浦东新区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8. 东京,日本东京银座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区,经过多次的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购物和娱乐中心。
银座地区的更新项目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商业环境,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建筑遗产改造案例

建筑遗产改造案例1. 君士坦丁堡地下水道(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地下水道是古罗马时期修建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地下水道系统之一。
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将其改造成了一个时尚的地下商业中心,引入了各种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
2.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卢浮宫是法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历史悠久,收藏了大量艺术品。
为了增加博物馆的入口和通风系统,设计师伊万·垂涅将其大街一侧的庭院中心改建成了一座巨大的玻璃金字塔。
这个改造案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最终被公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改造,它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功能,还成为了巴黎的一道标志性景观。
3.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场所。
近年来,悉尼歌剧院进行了一次庞大的改造,以提高其音响和舞台技术设施,并增加了额外的剧院和多功能空间,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演出和活动。
这个改造案例使得悉尼歌剧院成为了现代化的演艺场所,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艺术家。
4. 纽约高线公园(美国)纽约高线公园是一条在纽约市曼哈顿西部铁路架空道路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城市公园。
改造过程中,铁轨被拆除,原有的铁路桥梁和结构物则被保留下来,并加入了绿地、步行道和休息区等设施。
这个改造案例将废弃的铁路空间转变为城市绿地,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带来了活力。
5. 上海外滩(中国)上海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风景线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江边景观而闻名。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外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恢复和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
这个改造案例使得外滩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
国外旧城景观更新案例

国外旧城景观更新案例
在国外,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更新旧城景观的挑战。
这些城市为了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改造。
以下是一些国外旧城景观更新案例。
1. 瑞士苏黎世老城
苏黎世老城的更新工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保留城市历史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和生活质量。
更新工程主要包括清除城市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以及城市环境的恶劣等。
通过这些改造,老城区的街道更加通畅,绿化更加丰富,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居民。
2.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
威尼斯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城市建筑物和设施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遗产,威尼斯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更新工程,包括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恢复历史建筑、改善环境等。
这些改造使得威尼斯更加美丽,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3. 法国巴黎马拉凯区
巴黎马拉凯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但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原因,这里的环境和设施已经变得陈旧和不适应现代化需求。
为了提高马拉凯区的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法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更新工程,包括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街道、绿化等。
这些改造使得马拉凯区的城市形象更加美丽,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和游客前来。
以上是一些国外旧城景观更新案例,这些城市通过更新工程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废弃地改造是一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可以将废弃的土地、建筑物等资源重新利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
下面是10个经典的废弃地改造案例。
1. 伦敦奥运村伦敦奥运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比赛结束后,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
这个住宅区有超过2万个住宅单位,包括公寓、别墅和联排别墅等,还有商店、餐厅、公园和运动场等设施。
2. 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一条长约2.3公里的公园,建在一条废弃的铁路线上。
这个公园有绿化带、步行道、自行车道、休息区和艺术装置等,成为了纽约市的一个新地标。
3.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上海的一个著名景点,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有高档餐厅、酒吧、咖啡馆和商店等。
4. 柏林墙柏林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现在已经被拆除。
墙上的一段被保留下来,成为了一个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 巴黎拉丁区巴黎拉丁区是巴黎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区,有艺术画廊、音乐厅、剧院和餐厅等。
6. 东京银座东京银座是东京市中心的一个商业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河滨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高档的购物区,有世界著名的品牌店和高级餐厅等。
7. 悉尼港区悉尼港区是悉尼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有高档餐厅、酒吧、咖啡馆和商店等。
8. 荷兰鹿特丹荷兰鹿特丹是荷兰的一个城市,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区,有艺术画廊、音乐厅、剧院和餐厅等。
9. 洛杉矶艺术区洛杉矶艺术区是洛杉矶市中心的一个艺术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区域,有艺术画廊、工作室和艺术装置等。
10. 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是北京市中心的一个艺术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废弃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并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比较国内外两个典型的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案例。
国内案例:上海外滩滨江公园上海外滩滨江公园是经过上海市政府组织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得出的设计方案。
在此之前,这一片区域是城市的废弃地,被用作停车场和简陋的草坪。
设计团队通过对外滩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成功将废弃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城市公园。
首先,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滨江位置的优势,通过营造步道、景观平台和露天广场等方式打造了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景观观赏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设计团队尊重了上海外滩的历史文化,通过修复和保护原有建筑,让公园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丰富了外滩的文化内涵。
最后,设计团队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使用了可再生材料和生态种植,提高了公园的可持续性,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水景处理,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
这一设计案例成功地将废弃地转变为了对市民和游客都有吸引力的景点,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文化元素,并且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场所。
国外案例: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将一段弃用的高架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的典型案例。
原来的高架铁路废弃了多年,十分荒芜,并且严重影响了周边的城市景观和升值潜力。
设计团队将这条高架铁路改建成了一条线性的公园,植被丰富,道路宽敞,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
公园中设置了花坛、游乐设施、露台和户外展览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设计团队也注重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使用了可再生材料,采取了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了能源效率。
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成功地使这一废弃的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纽约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并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废弃地的改造中,都注重了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与思考黄喜楚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09城市规划班[摘要]通过对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天津桥园公园与伦敦湿地中心三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景观设计手法、特点,同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思考,为了形成城市废弃地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提供基本资料,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废弃地;对比分析;景观生态设计1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1.1背景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海滨街道东部,东濒长江、黄浦江,西倚炮台山,南起塘后路,北至宝杨路,呈南北狭长地貌,占地面积40公顷。
该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受季风环流分配并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
台风季节最大风力9级,属非正规浅海潮,每日2次涨落。
现场北部为大型露天停车场;中部是由70年代钢渣回填堆积而成,目前是作为铁砂采砂场,对长江和黄浦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污染,土壤亦不适宜直接绿化施工,需要改良处理。
西南部为天然滩涂。
东南为部队原有营房、靶场、仓库等用地。
原基地襟江带海,青山相依,公园拥有黄浦江、长江、滩涂、炮台山、长兴岛等众多的天然景观元素可资利用。
1.2历史沿革雏形:曾是长江出海口冲击形成的平原。
近代:西南角为著名的吴淞口,是上海市的“水上门户”因借地形建成水师炮台,得名炮台湾。
现代:成为钢铁厂钢渣回填滩涂的场所。
1.3景观生态设计1.3.1景观策略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创造多重含义的景观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建设,在于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基地地形、地貌的改造再利用,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更新所带来的生态回归,以及悠久地域文化所带给后人的精神启示。
本案突出展现生态改造及文化重建的两大特色。
生态改造:尊重地貌、因地制宜取材造景,体现科学的生态发展观。
文化重建:历史特色军事文化的重建,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追忆,并增加人们的国防意识,形成上海的一个具有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来维护、热爱宝山炮台湾这片具有文化内涵的土地。
1.3.2规划目标突出自然,创造有生命力、具有时代感、反映场地历史,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国防教育要求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型公园。
建设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区,是上海市宝山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节点。
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她的建成是构建宝山区“一环五园”区域绿化网络,完善城市绿化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
1.3.3设计理念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创造多重含义的景观。
1.3.4技术手段建议(1)废渣造景,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合理平衡土方,营造梯田、峡谷、山丘、湿地、岛屿等多样的园林竖向空间。
(2)突破防汛堤的传统概念,规划滨水景观道。
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突破常规防汛墙的设计手法,将其位置后移,形成堤内、堤外两种地貌景观,堤内——森林,堤外——湿地。
(3)湿地再造,改良滩涂,恢复生态。
营建野群自然、功能健康、结构稳定、持续发展的滨江流水湿地植物群落。
(4)利用科技创新技术生态改造。
融合生态恢复的工程技术,逐步改良土壤,引入植物设计的时效观念,低成本营造生态景观。
(5)借山引景,充分利用自然元素。
因借炮台山良好的植被条件,将其引入公园景观序列。
(6)文脉的延续,军事文化特色主体的营造。
将历史文化内涵与科普、军事、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特色公园,一个国防教育基地。
(7)矿渣筑路,材料的利用、再生。
利用矿渣结合沥青作为铺地材料,实现材料的利用与再生。
(8)利用地下空间开发,以园养园,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把原有地面4万平方米停车场改造为地下两层车库,留出地面营造绿色空间。
实现生态与文化重建的两个特色,创造双重含义的景观,形成一个具有宝山地区特色森林湿地军事公园。
总体布局——在自然地貌中展示军事主题充分尊重原有地貌,形成两大轴线:实轴:自然景观序列虚轴:军事活动序列双线交织,互为图底,创造出与山水共生、以湿地森林景观的充满自然野趣及特殊地貌的公园。
园内各景点以人文景观为主题,强化军事文化的感染力。
提供绿化休闲、文娱游乐、科普教育等服务。
广场、建筑,园路、小品等人工设施融入大的自然景观背景中,展现地方特色,师法自然。
1.3.5专项技术分析(1)竖向地形建议:依托现有地形条件,规划现场地形沿炮台山麓向江岸方向逐渐降低,防汛堤在满足工程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融合到景观空间之中,就地平衡钢渣。
考虑到滨江一带受江潮的影响,其最低高程超过平均高潮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2)岸线设计建议:挡土墙及驳岸的自然处理。
(3)夜景照明建议:遵循绿色、节能照明的生态原则。
公园内采用部分太阳能灯具,具有环保、安全、节能、方便等优点。
一次投入,长年受益,将成为装饰照明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部分电能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由风力发电机提供,体现环保的生态友好理念。
水处理建议对绿地内的所有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绿化区的雨水和道路雨水采用透水管集水,排入水体或湿地中。
地坪广场雨水采用明沟排水。
经简单物理处理后排入湿地,对雨水进行拦截、过滤、吸附等处理,然后再进入水体,这样,既避免了地面径流的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又使水体得到了补充。
并用于绿化灌溉,冲洗地坪、汽车和作为景观用水而就地消化。
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采用太阳能集热技术来满足热水供应,以节约能源。
选用高效率、低噪音水泵,节约能源并采用防止噪声传递的措施。
2天津桥园公园1.1背景桥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天津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万。
公园场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展开,占地22公顷。
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
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干。
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此辟建公园,于2006年春开工兴建,2008年5月完工。
项目被作为天津市城市环境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希望通过公园建设为周围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间,并要求有一个桥文化博物馆和至少1000平米的商业面积;同时,由于地处天津市的重要门户,公园应有自己的特色,期望成为天津市的一大特色公园。
如今这里已成附近30万居民休闲游憩、晨练健身之所。
1.2历史沿革雏形: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
近代:卫国道立交桥边的一个大型绿地,故名桥园。
现代:城郊打靶场,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这里变成了垃圾场和雨水排放处。
1.3景观生态设计1.3.1设计概念基于以上的功能要求、地域及场地特征,提出桥园设计有以下两个概念:(1)“城市-自然”谱系:公园整体结构上以东南角的扇心为原点,以东、南两侧临街界面为两舷,分别平行向西、北分层推进,功能和形式上呈现由城市向自然的层层递变,形成一个“城市-自然”递变的谱系,与人对公园的使用强度相对应;(2)取样天津:在景观元素构成和材料上,设计采用了取样的方式来放映天津的地域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
取样对象包括从植物群落和植物材料,到工业材料,并使公园提供完整而丰富的景观体验。
1.3.2景观构成(1)城市林带:临街一侧为林荫带,密植适宜于本地生长的杨树林,形成城市林带,划出一条鲜明的城市边缘线,并将城市步行道置于林中,提升城市意象、改善城市体验,并使公园有一个鲜明的缓冲带,将城市道路上的噪音隔离和吸收,营造一个城市中的桃花源。
(2)高台-沉床园带:城市林带之内有规律地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庭院。
台地高达五米,其上为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台地给平原上的城市和绿地一种新的体验,每个台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幼苗,形成浓密的绿块,也即取样天津乡土树种,同时表明对社会上盛行的大树移植之风的反对立场,告诉人们幼苗也是很美的;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一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各具特色;台地的边坡由金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是对天津作为工业和港口城市的反应,也即取样天津工业材料。
在每两个台地之间是一个20X10米见方的下沉式小花园,依地势布置台阶可以席坐,是大尺度的环境中的一个个亲人空间。
沉床园设计精细,以乡土禾草植物为主,也即取样天津乡土野草。
除高台和下沉庭院以外,是树荫下的城市广场区域,以硬质地面为主。
高台和连廊构成了一个个窗景,让公园的绿色流露到城市,也给造访者营造了一个个诱人的豁口。
(3)湿地-湖泊带:包括带状湖泊和两侧的湿地。
外围为临湖亲水带,由顺地势跌落的栈桥构成,丰富的水际植物掩映着穿越其中的栈桥,使人与水和生物近距离接触;在内侧(湖的西、北侧)为大片的湿地,恢复和再现天津地域性景观,由芦苇和其他湿地植物构成。
一条蜿蜒的步道栈桥穿越其中,并穿连多个木平台和荫棚。
两个滨水湿地都是湿地植物的科普走廊,也即取样天津湿地植物。
(4)疏林草地-高台带:本区域与湖对岸的高台-沉床园带遥相呼应,但在元素构成上则更自然化了:基底是开放的草地,林子是自然式的疏林,台地不再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的绿块阵,而有不同的朝向,规则中又有自由,边坡处理也是用草而非矿石。
(5)群落取样区:从空间位置和面积上来说,这是公园的核心区域。
由林网围合成一个个泡状空间(可称为样泡),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标高,海拔高差变化以10cm为单位,因而会有不同的水分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宜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
初始的群落在天津地域内挖取同样海拔和水分条件的地块,连同土壤和植被,完整移植到公园的样泡内。
取样过程本身要求有环保意识,即采用小斑块或窄条带的取样,以保证不破坏原生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每个样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近群落观赏的机会。
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
林网内是自然的游步道,粗沙铺地。
(6)西、北边缘隔离带:公园西-北侧濒临立交桥,噪音和视觉干扰都比较大,而且远离社区居民,故结合地形设计绿化隔离带,并于原有的靶场地形相结合,为公园做了一个弧状绿屏。
(7)一条对角线,三个节点:这条对角线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它是城市街道的视觉延伸;第二,它与已经建成的立交桥广场以及其中的一个高塔形成对景;第三,它是公园主要入口的延伸。
这条轴线横跨上述城市-自然的多个带谱,串联三个节点,包括入口广场,桥博物馆和一个户外剧场。
(8)一组服务设施:在公园的西南角,是一组服务性建筑,它们以水为明堂,半围合布局,互相之间以廊道、栈桥相联系。
建筑两层为主,轻盈而亲切,飘浮于水面和湿地之上,主要提供餐饮、茶吧、酒吧、书吧等服务。
天津桥园公园日前获得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
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被称为“适应的调色板——再生景观设计”。
这一项目将垃圾遍地、臭水横流的昔日打靶场,应用生态原理,用节约城市建设理念和手段,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野趣的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