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II)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揶到故事之外。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6年高考江苏卷古诗文鉴赏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江苏卷古诗文鉴赏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江苏卷古诗文鉴赏试题评析作者:姜有荣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第10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评析]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宋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词作的名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篇幅长,内容多,且语言前后多有脱节,需要同学们有很强的整体判断能力。

在试题设计上,命题者更加注重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思想情感的把握。

与2015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古诗词鉴赏没有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而是将考查重点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旨在引领同学们细致而扎实地研读文本,力求能够读懂,读进,读深,读透。

第10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要求同学们分析上阕选材的表达效果,这在诗歌鉴赏中极少涉及,我们既要明确作品中选了人物的哪些事迹,还要对这些事迹加以分析,挖掘其对表达作者情感等的作用,这是亮点,当然也是难点。

1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1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2016年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诃,完成15-18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口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村》。结合具体诗句,比 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注]①将军霸:即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懿: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i: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耍分析。(6分)
(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卷
8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1“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口己己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 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 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016年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语文试题解析之诗歌阅读

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语文试题解析之诗歌阅读

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语文试题解析之诗歌阅读新东方在线甄丽鹤今天是2016年全国高考第一天,94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新东方在线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解析。

在2016新课标全国2卷试题解析(二)中我们讲了文言文阅读的部分,下边,我们来说说诗歌阅读。

【原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甄丽鹤老师解析】诗歌,来自杜甫,杜甫的作品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相应的翻译难度会大一些,但是相宜难度大并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一个角度,叫做丹青引赠操将军霸,你会发现它是写马的,杜甫非常喜欢马,这时候考了一个常规诗人,又考了常规诗人经常写的作品。

还是这句话,如果你学习古诗,不学习杜甫整个诗歌的风格,这不可能,没有一个学校不会教杜甫的,在你还有的时间中,你必须做好对杜甫这个人的了解,对他诗作的了解,以及对他风格的了解。

我们需要具备的第一个能力是什么?有人说看题,不是,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看注释然后再看文章。

是先看文本,在充分解读文本之上,再用我刚才解读出来的内容去和题做一一应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文本和先看题无所谓,这里有几个技巧,第一个是题目解析,你会发现它有一个注释,然后回过头来看注释及然后你发现注释非常多。

看完整体的题目和注释之后再来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注意每一个句的名词,把名词找出来之后来看每一个名词的意思,比如先帝天马玉花骢,三个名词堆积其实就是一匹马,这是真的马吗?不是真的马,是曹霸画的马。

2016高考真题古诗文赏析解析

2016高考真题古诗文赏析解析

三、【答案】
• (1)“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 “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答“空”字 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 (2)借景抒情,借幽静之景抒发闲适之情,动静 结合,前句动静、后句静景,构成一幅动静结合 的画面。映衬,落日、鸟和人相互映衬,表达现 实之情。 • (3)“闲”既是环境的的“宁静”之境,又是一 种“闲适”之情,“人外”应是“世外”之意, “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有 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嚣的“闲适”之情。
四、答案
• (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 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 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 示。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 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 雄豪的阳刚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 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 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 “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 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或)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 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 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 悲冷一扫而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 成8~9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

所以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

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1)试题分析:“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

“桃李无言”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

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3.【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答案】(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