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上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上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梳理在古代,人们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往往用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伙儿举荐了高二地理上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伙儿认真阅读,期望你喜爱。
一.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防治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位置范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跨新、宁、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内陆洪涝半洪涝地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地势地势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敞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三山夹两盆。
气候(洪涝)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光照强,温差大,多大风。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水系水文以内流河为主,以数量多、流程短,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植被土壤荒漠草原和荒漠,荒漠土东西差异年降水量自东向西400mm,200mm(贺兰山),50mm。
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温带草原(贺兰山),荒漠草原,荒漠。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洪涝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柔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洪涝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再加上冬春洪涝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制造了条件。
2.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概念发生在洪涝、半洪涝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要紧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成因自然①差不多条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洪涝,蒸发旺盛;②物质条件——地表有深厚沙质沉积物,土质疏松,抗腐蚀力弱;③动力条件——风力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势平坦对风的阻挡作用小;④促进条件——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对地表的爱护作用弱;人为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⑤开矿、交通线等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对地表及植被的破坏作用;危害①荒漠化破坏植被和地表形状,使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②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饿;③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沙尘暴现象加剧;④使村镇、铁路、水库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逼,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连续进展,甚至危机人们的生存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地区植被生长—水源—决定人口和城市的规模— 由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析出—次生盐渍化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沙漠和戈壁(只有在一
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
自然景观
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 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
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
的主要水源。)
半干旱 贺 草原 兰 山
内部较大的沙漠和沙地
(3).生态环境 ①漠荒化的自然背景
干旱
物理风化和风 平地多疏松的 大风日数多,且
力作用强盛
沙质沉积物 集中在干旱季节
化 和
沙
更加超载放牧
土地沙化
化
草场载畜量下降
进
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荒漠化的威胁,
在没有防护林保护下)沙质土壤极易遭风蚀——(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终因经济效益差)形成弃耕地——(植被恢复 困难,继续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
绿洲地区
荒漠化过程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过程
植地 被面 破裸 坏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水分 养分流失
荒漠般的景观
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
2、荒漠化的概念— “两区、两因、三退、三化”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半湿 润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耕地退化
地
有关荒漠化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荒漠化的知识点总结一、荒漠化的定义1.1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导致植被退化、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最终成为不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地区。
荒漠化的土地通常呈现出干燥、裸露、风沙、裂缝等特征。
1.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成因和地貌特征的不同,荒漠化可以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如荒漠、沙漠和半干旱地区。
人为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
1.3 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全球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北非、中东、中亚、澳大利亚、美洲西南部等地。
此外,荒漠化也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分布,如非洲、亚洲、澳洲等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
二、荒漠化的成因2.1 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和植被是自然因素影响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干旱气候、低降水量、高温度和高蒸发率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地形的不规则和植被的稀疏也会加剧土地的退化。
2.2 人为活动的影响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不合理的围垦等都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植被的减少,从而加剧荒漠化问题。
2.3 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加剧了荒漠化的发生。
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不足、温度升高和蒸发增加,从而加速土地的退化和植被的减少。
三、荒漠化的影响3.1 生态环境影响荒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土地的退化和植被的减少导致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3.2 社会经济影响荒漠化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荒漠化导致土地失去生产力,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粮食和水资源供应减少,牧民生计受到威胁。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地沙化、风沙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3 生态安全影响荒漠化对全球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荒漠化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植被的减少,加剧了土地沙化、风沙灾害等自然灾害,威胁了全球的生态安全。
防沙治沙知识点总结

防沙治沙知识点总结一、沙漠化的形成及危害沙漠化是指本来不是沙漠地区的土地,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地表土壤侵蚀、植被退化,最终形成沙漠的现象。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生存条件。
1. 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开发和滥伐植被等因素导致。
当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下,就会导致土壤的流失和植被的减少,最终形成沙漠。
2. 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会导致土地的退化,食物链的破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沙漠化还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土地贫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
二、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防沙治沙工作是为了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防沙治沙工作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土地资源。
2. 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土地、植被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治理。
3. 应对气候变化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4. 社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民众等,共同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5. 可持续发展防沙治沙工作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制定长期的防沙治沙计划。
三、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一种重要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稳定土壤,阻止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2. 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采取生态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措施,以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植被的密度。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沙治沙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修筑沟渠、修建绿化带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4.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降低土地的干旱程度,改善土地的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点:荒漠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点:荒漠化的防治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3)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土地生产力丧失 D、砍伐树木
C 3、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D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4、下列不属于土地退化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石质沙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喀斯特地貌
D 5、形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特征的
沙漠化的世界
2.1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概念分布
1、概念 发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荒 漠 本质
土地退化
化 表现形式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类型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荒漠化的分类:
次石红土质生色地荒盐漠荒沙渍化漠漠化化化
西北 地 区
华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阻隔水 汽进入
旱
隆起
(1)干旱的气候与荒漠化 -----潜在因素
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 用强,多戈 壁、沙漠
基本条件
大风日 数多,集中在
冬、春两季
干旱 的气候
动力条件
平地多 沙质沉
积物
物质条件
(2) 气候异常与荒漠化 ——主要自然因素
加剧
少 多
降
水
温带的 大ຫໍສະໝຸດ 性变气候率
大
出 现 异 常
使脆 弱的 生态 环境 失衡
荒 漠 化
抑制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贫困问题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
荒漠化加剧
过度放牧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人类的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讲解: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讲解: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知识讲解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推荐下载】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最新

[键入文字]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最新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
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
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
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
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
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c.调节农、林、牧用地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e.控制人口增长
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先后实施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东北、华北、西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