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与生物适应性进化

生理生态学与生物适应性进化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研究的是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演化过程。
生理生态学主要研究各种生物在适应环境条件时所表现的生理学特性;而生物适应性进化则研究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机制和方式。
一、生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研究生物的代谢活动、呼吸、转化能量、环境中物质的吸收等生理过程,这些过程对于生物的生存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环境因素对生物体代谢活动和生理过程的影响非常大,比如食物、水、温度、光照等。
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很多,可以是小型节肢动物,也可以是较大型的哺乳动物。
相比于其他生物学领域,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层次更为细致,需要使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手段,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电泳仪等。
在生理生态学领域,人们发现生物的代谢水平和体积有着密切关系,即体型越大的生物,代谢水平也越高。
例如,较大的哺乳动物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到了它们的进食行为和能量分配。
二、生物适应性进化生物适应性进化研究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了哪些形态和特征。
该领域主要研究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基因流、遗传漂变等演化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效应。
生物适应性进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其研究对象很广泛,可以是单细胞微生物,也可以是哺乳动物。
例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或水生生物从海洋进入淡水环境,生物体内的基因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以应对新的环境压力。
生物适应性进化研究还可以揭示许多生物进化的奥秘,例如马类动物的导致趾骨退化和马蹄形成的选择性进化等。
总体来说,对于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形式,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物资源的可行性。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的学科。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推动农业、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手段与技术。
一、实地调查与野外观察实地调查与野外观察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手段之一。
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观察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生长状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长期观察与记录,可以掌握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
实地调查还包括采集植物标本,进行植物形态学与生理学的研究,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室研究技术1. 植物生理参数测定与分析植物生理参数测定与分析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呼吸、生长激素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常用的技术包括光合作用速率测定、水分利用效率测定、叶绿素荧光测定等。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因表达分析、DNA测序、PCR扩增等技术手段,可以研究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
此外,近年来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为植物生理生态学提供了更多研究手段与分析方法。
三、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为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时空尺度的数据支持。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植被信息、土地利用与覆盖、土地表面温度等数据,为植物生理与生态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GIS 技术可以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特征。
四、数学建模与仿真数学建模与仿真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植物的生理响应与生态过程,预测植物的生长情况、适应性变化等。
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在环境中的生理适应机制、生理功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主要目的是探究生物体的生态适应特征及其演化途径,以及通过对生态适应机制的生理学研究来解释生态学现象。
生理生态学主要涉及的基本内容有:1.生态适应特征生理生态学家主要关注物种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特征。
适应特征包括五大方面: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生活史适应以及分子适应。
例如,山区动物肺容量增大,以适应低氧条件下的生存;鱼类带有特殊的气囊,使它们能够在水下生存。
通过研究适应特征,生理生态学家可以了解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解释为何某些物种生活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提供了一种方法。
2.生理机制与生态因素生理生态学家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关注的是生理机制和生态因素的关系。
这些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食物、水分、空气污染、生物学因素等。
例如,研究鱼类代谢产物的生态因素以及种群密度如何影响它们在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生理生态学家会同时研究鱼类的血流、血流压以及血液中的代谢产物,以了解鱼类在这种环境下的适应性。
3.生态学现象的解释生理生态学可以帮助解释生态学现象,例如为什么某些物种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其他物种则不能存活。
这个问题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突触状态”。
生理生态学家可以探究物种的适应性和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生态学家们提供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
4.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还包括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这些变化包括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同种竞争等。
在这些情况下,生理学家研究生物的生理、行为和分子特征,以了解它们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为评估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
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动植物保护,可运用于许多生态问题,例如生态系统的文化和管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此外,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生态学的演化理论、行为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物地理学以及农业生态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植物的生理生态学

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在环境条件下的生理过程与生态适应的学科。
它旨在了解植物的生活方式、适应机制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和营养吸收三个方面介绍植物的生理生态学。
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植物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并通过光合酶系统将这些能量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了能量和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会有所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较高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会增加,形成更多的有机物质储存。
而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速率会降低。
此外,光质和光周期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如红光和蓝光对光合作用的调控作用。
2. 水分利用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是其在生态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水分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植物代谢反应中。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并通过导管系统将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
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机制。
例如,在缺水环境下,植物会通过减少蒸腾作用、增加根系吸收力和调节气孔开闭来减少水分的损失。
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植物则会增加蒸腾作用,促进养分吸收和生长。
3. 营养吸收植物的营养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并将其运输到其他组织进行利用。
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调节性。
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一些植物会在养分缺乏的环境中增加根系表面积,以提高养分吸收能力。
此外,不同土壤类型、pH值和微生物活性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
总结: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了植物在环境条件下的生理过程和生态适应机制。
光合作用、水分利用和营养吸收是植物在环境中的重要生理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活方式与适应机制,为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植物的生理过程与其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适应性等各个方面,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及其重要性。
一、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方向1. 植物生长和发育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该方向主要涉及植物内源激素、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机制。
例如,研究植物生长素在植物根系、茎叶和果实发育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素的影响,可以揭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适应能力。
2. 植物适应性和环境胁迫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植物的适应性研究涉及到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学特性。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如何调节气孔的开闭以适应缺水环境;在盐渍土壤中,植物如何通过积累低毒性物质或调节根系结构来抵御胁迫等。
研究植物的适应性和胁迫响应机制对于植物栽培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3.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包括与昆虫、微生物、其他植物的竞争和共生等。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是植物生理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昆虫对植物的依赖关系以及植物花粉传播和种子散布等。
通过研究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作关系,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进化机制。
4. 植物的资源利用和能量流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能量流动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对水、光和养分等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以及植物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转化过程。
研究植物的资源利用和能量流动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质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二、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意义1. 构建气候变化适应策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研究植物的适应和响应机制对于制定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与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生理与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生理学和生态学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学问领域,其中前者主要关注对生物机能的研究和如何应对周围环境;后者则关注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会探讨一些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并讨论它们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生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是生理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控制生物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其对特定生物学现象的影响。
例如,可以利用实验方法来探索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光化学反应、动物代谢率以及细胞增殖机制等。
此外,实验法也可以用来研究对生物机能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药理学和医学领域中,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尝试,以探索其对人类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2.生理监测法另一种生理学研究方法是生理监测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生物体内某些有意义的生理参数,比如血糖、体温、血压、心跳等来了解其生物调节机制和状态。
生理监测法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和动物在不同生理需求下的生理反应。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监测人们的心率和血压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生命科学家也可以利用监测方法来研究植物在缺水和寒冷条件下的生理反应。
生态学研究方法1.调查法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
调查法是通过采用某些措施来调查生态环境中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生境特性等因素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特征。
例如,生态学家可以通过为生物物种建立保护区以及受到人类干扰的生境中生物的种群调查来了解生态环境中不同生物群体的分布情况。
2.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生态环境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了解其组织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如,生态学家可以通过观察食物链之间的互动、探索不同种类动植物对于同一资源的竞争性、以及观察生态环境中的物种间相互作用,来研究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机制。
3.模型模拟法最后,模型模拟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与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揭示植物种群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以及植物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特征。
通过综合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植物生理生态学可以探索植物在不同层次上的适应机制,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一、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植物适应性、生长调节、营养代谢和能量利用等方面。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适应性是指植物在有利或不利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表现。
生长调节是指植物对内外因素的感知和反应,通过调节生长速率、开花时间等来适应环境变化。
营养代谢研究关注植物如何吸收、转运和利用养分以及如何对抗有毒物质。
能量利用方面的研究则关注植物如何获取和利用光能、热能等能量来源,以维持其生存和生长。
二、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生理生态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和野外观测、生理生化分析、模型模拟以及遗传学等。
实验室和野外观测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特征,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长期观测,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生理生化分析则关注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呼吸速率等,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策略。
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或统计模型,预测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生态过程。
遗传学研究则可以揭示植物适应性在遗传水平上的基础。
三、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意义与应用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植物生理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在环境变化下的响应,为预测和适应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研究植物的适应机制,可以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最后,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农林业生产、草原恢复、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
林木生理生态学研究

林木生理生态学研究林木生理生态学是研究林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究林木的生理生态过程和适应机制,解析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林木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一、林木生理生态过程林木在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水分调节等生理过程,这些过程对于林木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首先,光合作用是林木生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林木进行生长和维持生命所需。
其次,呼吸作用是林木消耗能量的过程,通过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水分调节是林木生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输送至叶片,并发生蒸腾作用来保持水分平衡。
二、林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光照条件对林木的影响光照条件是影响林木生长与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光照适宜度对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林木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仅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林木产生不利影响。
光照不足时,林木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生长受限。
而过强的光照会引发光抑制,抑制光合作用过程,造成林木的光合能力下降。
因此,了解林木对光照的适应机制和调控过程,对于提高林木的生长和光能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温度对林木的影响温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温度对林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林木的生理代谢过程,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二是影响林木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适应性。
林木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可以通过调节酶活性和膜流体性来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同时,林木还具有一定的耐寒或耐热能力,可以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存活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 水分条件对林木的影响水分是维持林木生理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林木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并通过导管系统将水分输送至叶片,并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进行蒸腾作用来调节植株内外水分的平衡。
水分条件不良会导致植株脱水,严重时会引发枯萎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生理生态学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强调的是相互作用。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生物。
3、生境(habitat):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光补偿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处于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7、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8、短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在全年日照较长时间里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9、长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和深秋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日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等纬度也有分布。
10、冷害:喜温动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11、冻害:当温度低于-1℃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12、驯化: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中最适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应用:品种移植,实验室试验等1、什么是生态因子,其作用特点有哪些?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1)综合作用: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如作物生长受水,光,营养物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其他生态因子作用的变化,是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称之为主导因子,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如水是蝌蚪期青蛙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成体青蛙对水的依赖性就大大减弱。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一种因子的作用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但是如果一个因子数量不足,可部分由另一因子的加强来补偿。
如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中N,P,K,Ca,Mg等多种元素,缺一不可,光照不足导致的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可部分有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提高来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山脉坡向,高度等通过影响光照,风,温度等因素间接的对植物生长发生作用。
2、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形态: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毛、皮结构、脂肪层生理: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身体异温,水生哺乳动物的乳汁构成、热交换器等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3、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动物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
植物光周期的应用:杂交、抗性选育、异地种植(调控光周期)。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动物繁殖的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动物。
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和迁徙的光周期。
4、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对水盐平衡时如何进行调节适应的?(1)淡水硬骨鱼类的水平衡:属于高渗性,其血液浓度高于(周围环境)水调节机制:保盐排水肾脏发达,肾小球滤过性高,可以大量过滤水,而且速度快,也就是主要靠大量排尿(低渗尿,其实就是大量向外排水)来维持水平衡;由于在大量排尿的过程中,体内的高浓度的盐类可能也被排出,所以还需要摄入盐类来维持平衡,一方面从食物中摄入,另一方面靠鳃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盐离子。
(2)海洋硬骨鱼类的水平衡:与淡水鱼类相反,与海水中3.5%的盐浓度相比,海水鱼属于低渗性的。
容易失水,同时环境中的盐类也会渗透到体内。
调节机制:保水排盐主要靠大量吞海水来补充水分,其肾小球退化排除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Mg2+等,随吞海水进入体内多余盐靠鳃排出体外。
(3)海洋软骨鱼类的水平衡这类鱼其血液和体液的渗透压与海水的渗透压大致相等,属于等渗性的,如鲨鱼。
其体内的无机盐类浓度与硬骨鱼类似,需要主动调节。
机制:①主要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来维持高度渗透压。
尿素是体内的代谢废物,对蛋白质和酶有毒性。
但在软骨鱼进化过程中被充分利用,原因是氧化三甲胺可以抵抗尿素对蛋白质的危害。
尿素与氧化三甲胺的比例正好是2:1。
②离子调节,血液中的Na+大约是海水的一半,主要靠直肠腺和肾脏来排除体内多余的Na+和其他盐类。
5、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热环境?陆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对于陆生动物来讲:连续的失水(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其调节机制就是如何减少失水和保水。
想法维持得水与失水之间的平衡。
动物减少失水的方式1)减少蒸发失水:节肢动物,昆虫等体表的角质膜及其上面的蜡膜;爬行动物的鳞片,鸟兽的皮肤等都有防止水蒸发的作用。
龟的失水率:池龟,沙龟比较,干燥地区的龟皮肤失水少。
靠体温的大幅度变动来维持体温并散热,减少蒸发水。
2)减少呼吸失水:昆虫可以调节气孔的开闭,使失水量相差很大,如果面临失水,他们就基本上不换气。
兽类的鼻腔,有逆流交换机制,迂回盘旋,绒毛等,可以使肺部排出的气体包含的水分留在体内。
鼻孔呼出气体温度越低,说明越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3)减少排泄失水和粪便失水:哺乳动物肾脏中的亨利氏畔(髓质部),该部位越发达,肾脏对水的回收能力越强。
一般甚至髓质越厚,越能适应干燥的环境;鸟类直肠腺(可对水重吸收)可以减少粪便水分的丢失。
4)通过排泄尿素尿酸来减少失水:排泄尿素尿酸需要的水分较少,鱼类可以排泄氨类,因为其水分充足。
排1g氨,需要300-500ml水,两栖类,兽类排尿素需要的稍多一点,尿素50ml水,鸟类排泄尿酸只需要10ml左右。
5)行为适应:昼伏夜出:夜间活动,穴居,夏眠等。
有一种沙漠鼠类,一生都不需要喝水,只有靠代谢水(90%)就基本可以了,另外10%的水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这种方式也可以维持水平衡。
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
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P30):形态适应:毛皮性质和颜色生理适应:体温过热行为适应:栖居地点、活动时间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也就是说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先发育成构件,再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的生物。
由一套构件组成的生物,如树枝分叉、分蘖等。
3、生命表:种群统计中,建立以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或生活态及出生率、死亡率为核心的,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4、增长率: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表示,可由出生率-死亡率算出。
Ro-世代净增值率T-世代时间內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5、生态入侵: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6、集合种群:集合种群的概念是指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
7、多态现象(p99):因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而导致一个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的这种现象。
TR r/ln8、遗传瓶颈: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
这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9、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10、利他行为: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和生殖的行为。
11、他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12、生态位 (niche)(p134):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3、捕食 (predation):一种生物(捕食者)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猎物或被食者)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1、初级种群参数和次级种群参数种群的统计学指标大之分三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这些参数与种群密度变化密切相关。
迁入迁出考虑的比较少,生态学中最关注的参数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也是影响种群变化密切的参数。
③次级种群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增长率;分布型,分布模式等。
2、几种常见的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离散型增长模型 世代不重叠,种群增长不连续,资源不受限制,种群没有年龄结构,如一年生的植物,香鱼。
N t+1=λ N tNt :t 世代种群大小λ:周限增长率,是离散种群的重要参数: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②连续增长模型有世代重叠(种群中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种群增长是连续的,资源不受限制。
微分式: 积分式: r :瞬时增长率 =b-d :r >0:种群上升r =0:种群稳定r <0:种群下降(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受自身密度影响的种群增长,也分离散和连续两种。
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 equation )两点假设(前提):环境容纳量(K):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逻辑斯谛方程:种群增长量(微分式):dN/dt=rN(1-N/K)(在种群增长早期阶段,种群大小N 很小,N/K 值也很小,因此1-N/K 接近于1,所抑制效应可忽略不计,种群增长实质上为rN ,呈几何增长。
)rNdt dN =/rtt e N N 0=当N=1/2K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