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与穴位

合集下载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心法七个经络穴位调理你的身体

中医养生心法七个经络穴位调理你的身体

中医养生心法七个经络穴位调理你的身体导语: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传导和调节气血的通道,经络穴位是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通过调理经络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心法中的七个经络穴位调理方法,帮助您改善身体状况。

一、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底跟腱前方凹陷处,是非常重要的经络穴位,具有镇静安神、养心安神、调节气血、促进睡眠的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按揉太冲穴来缓解失眠、多梦、焦虑等心理状态。

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持续揉动3-5分钟。

二、太冲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活血、调节气机、缓解头痛、舒缓心脑血管功能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按揉合谷穴来缓解头痛、眩晕、焦虑等症状。

按揉方法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合谷穴位,以适度力度旋转按摩2-3分钟。

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面,当脚背向上时,在小腿前外侧隆起的肌肉上,股骨的外侧,胫骨前缘上。

足三里穴能够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增强体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我们可以通过按揉足三里穴来缓解腹胀、便秘、疲劳等问题。

按揉方法是用拇指旋转方式按压足三里穴至发热感,每次揉动2-3分钟。

四、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方,掌腕横纹掌侧,尺侧桡侧相对的中点处。

内关穴具有调节气血、平喘祛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按揉内关穴来缓解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问题。

按揉方法是用拇指按压内关穴位,以适度力度旋转按摩3-5分钟。

五、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椎下的肌肉凹陷处,颈椎第1椎骨旁。

风池穴能够疏通气机、舒缓颈肩酸痛、调理肝胆、缓解头痛等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按揉风池穴来缓解颈肩疼痛、头痛、失眠等症状。

按揉方法是用食指和拇指揉动风池穴,每次持续揉动2-3分钟。

六、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上最长的经络,延伸至头顶。

对于调理身体状况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脑神经功能、增强体质。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以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一、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经络穴位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经络运行,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以及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治疗和诊断的关键部位。

经络穴位可以分为经脉穴位和络穴位。

经脉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经脉是人体内部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络穴位则分布在络脉上,络脉是经脉的支脉,与经脉相互联系,起到调节和辅助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穴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主穴和配穴,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1. 主穴和配穴主穴是经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穴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起到核心作用。

主穴一般位于经络上经络气血运行最为旺盛的部位,通过刺激主穴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配穴则是辅助主穴的穴位,有时用于增强治疗效果或调节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配穴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并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

2. 不同部位的穴位根据经络系统中的位置,经络穴位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背俞穴位是指背部的经络穴位,通过调理背部的气血运行可以对背部疼痛、肩颈问题等症状进行治疗。

手太阴肺经穴位则是位于手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

足三里穴是位于腿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体质等。

三、经络穴位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络穴位是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1.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否。

中医经络与穴位PPT课件

中医经络与穴位PPT课件

血海穴
• 位置:属足太阴脾 经,在大腿内侧, 膝盖内侧上角,上 面约三指宽筋肉的 沟,压痛点为血海 穴(坐在椅子上腿 绷直,膝盖内侧出 现凹陷,凹陷的上 方有一块隆起的肌 肉,肌肉的顶端为
梁丘穴
• 位置:属足阳明胃 经,股前区骶骨底 上2寸(坐位,下肢 绷直,髌骨外上方 凹陷正中处)
• 功能主治:缓解急 性胃炎、胃肠炎, 或者劳累导致的膝 盖痛。
腹股沟
• 位置:连接腹部和大腿的区域
• 功能主治:减肥、加速气血运行,强健脾 胃,缓解便秘、手足冰凉、四肢麻木等病 症。改善妇科、月经问题及男科病症。
环跳穴
• 位置:属足少阳胆 经,俯卧,与股沟 尽头水平,后正中 线旁开3寸
• 功能主治:缓解治 疗半身不遂、下肢 痿痹、腰胯疼痛, 挫闪腰痛、膝踝肿 痛不能转侧等,健
子午流注学说
•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 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成代谢,“胆有多清,脑 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 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 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 一部分人“胆怯”。这个时辰养肝(阴)最 好。
午流注学说
•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 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体内。若 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
•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肾藏生殖 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肾 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
•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 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
中府穴
• 位置:属手太阴 肺经,将上臂外 展平举,肩关节 出现两个凹窝, 前面的为中府穴。
• 功能主治:缓解 腹胀、消化不良、 水肿、咳嗽、哮 喘、等病症。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进行的介绍。

1. 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趾骨之间凹陷处。

太冲穴具有安神、缓急、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不安、头疼、牙痛等症状。

2.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即太阳穴和眉毛外缘的连线上。

太阳穴具有舒肝理气、清热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眼疾等症状。

3. 风池穴:位于颈后头颈交界处有凹陷的地方。

风池穴具有活血化瘀、镇痛祛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头晕目眩等症状。

4. 阳陵泉穴:位于脚背外踝尖上方凹陷处。

阳陵泉穴具有利尿通淋、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泌尿系统疾病等。

5.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下缘,距膝关节下缘三寸处。

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疼痛等症状。

6. 阴陵泉穴:位于足底凹陷处。

阴陵泉穴具有补肾养肝、缓解疲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疲劳、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通过针灸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作用与疗效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针灸经络穴位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经常按摩太冲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人更容易入睡;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的问题。

此外,经络穴位的刺激还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之,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合理的选择穴位和施用针灸技术,可以对多种疾病及其相关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学习和了解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对于我们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都有着积极意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使之达到健康的状态。

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经典的七个经络穴位,帮助您焕发容光。

1. 风池穴风池穴位位于颈部后方的凹陷处,具有疏风解表、舒展经络的功效。

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疲劳和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按摩时,用指尖轻揉风池穴,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每次持续5-10分钟。

2.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额头与鬓角的交界处,是中医中治疗头痛和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部不适,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肤的光泽。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太阳穴,每次持续3-5分钟。

3.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胸部侧面的第四肋间隙前方,曲池穴是调理气血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胸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胸部肌肤的紧实度。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曲池穴,每次持续5-8分钟。

4.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耳后,耳廓和后颈交界处的凹陷处,是中医中调节心脑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神门穴可以改善面部肌肤的营养供应,预防面部皮肤的衰老和松弛。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神门穴,每次持续3-5分钟。

5. 次髎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乳头下方,是中医中调节肝胆和情绪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次髎穴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体内部的平衡。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次髎穴,每次持续5-8分钟。

6. 焦梁穴焦梁穴位于颈部后方的突起处,是中医中调理眼部和头部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焦梁穴可以缓解眼部的疲劳和干涩,改善眼神无神和黑眼圈的问题。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焦梁穴,每次持续3-5分钟。

7. 丰隆穴丰隆穴位于手臂内侧的肘窝处,是中医中调节胃肠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丰隆穴可以缓解胃部不适,促进消化功能,使皮肤更加有光泽。

按摩时,用拇指轻柔地按压丰隆穴,每次持续5-8分钟。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上分布着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12条主要经络和8个特殊经络,主要经络分布在全身,贯穿于皮肤、肌肉、筋脉、骨髓等组织之中。

每条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任何经络的阻塞或者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相互关联、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协调运行网络。

二、穴位的分类和功能中医经络穴位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按照所在经络分为经穴和络穴,按照功能分为主穴和配穴等。

各类穴位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具体的命名和特定的功效。

经穴是指位于主要经络上的穴位,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经穴具有调整相应脏器功能的作用。

比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穴,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具有调节消化功能的效果。

络穴是指位于络脉上的穴位,络脉是与主要经络相互连接的脉络系统,络穴的功能主要是散邪通络,调理气血。

比如,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可以通过刺激来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主穴是指经络上最重要的穴位,常用于临床治疗中。

配穴则是指与主穴相配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的穴位,常用于辅助治疗。

穴位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三、穴位的刺激方法刺激穴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常用的刺激方法有按压、揉捏、拔罐、灸疗、针灸等。

刺激穴位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压是指用手指或特定的工具对穴位进行适当的按压,常用于调理身体的一般状况,如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揉捏则是在按压的基础上加上转动和揉捏的动作,可用于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
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
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
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
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
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 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 属大肠。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节 老年人不同中医体质穴位保健
中医经络与穴位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浮络—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
孙络—络脉最细小分支,遍布周身,
难以计数。
中医经络与穴位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中医经络与穴位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名称分类
阴经(属脏 )
手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部位
(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 侧)
前线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
(水沟穴),至对侧鼻翼旁(迎
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 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 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
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 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 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
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
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
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
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
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线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
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 于头顶、后头部。
中医经络与穴位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脉。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的正经。

十二经筋—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在筋肉的反应点
十二皮部—十二经分布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反应点。
中医经络与穴位
络脉:十五络—十二经、任脉、督脉各有一 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脾经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胃经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肾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中医经络与穴位
四、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
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
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
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
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 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 二趾外侧端。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 阳在后。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 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 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