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1中医基础理论之__第一章 阴阳五行2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五行的定义
五行 是形成自然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五行
五行包括: 木、火、土、金、水(最初称为五材)
《左传》里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变化;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
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举例:天上火命和沙中土命 平地木和山下火
1、 阴阳的概念、人体也分阴阳 2、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互跟、消长、转化 3、 何谓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4. 何谓五行相生?与五脏的对应
5. 何谓五行相克?与五脏的对应
谢谢各位的聆听!
侮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金
金 金
克
木
侮
克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
木 木
所胜行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
木侮”。
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
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光 升 热、 明、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稼
“土载四行”
生化、承载、
受纳
穑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 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 所以脾属土;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 个性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肾,也就是下焦,是寒凉下行的,所以说肾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1707dd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e.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主讲人: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
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 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 相关相对可分)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长 土 脾 胃 口 肉唇 思 涎 夏
秋 金 肺 大 鼻 皮毛 悲 涕 肠
冬 水 肾 膀 耳 骨发 恐 唾 胱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 资 生、促进 和助长 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火
血管
血液(阴血) -当归 推动力(阳气) -人参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 阴阳平衡者 --- 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防风生姜
虚寒证畏寒 鹿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阴阳失衡 患病
调整阴阳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脉
筋
肉
皮
骨
舌
目
口
鼻
耳
面
爪
唇
毛
发
喜
怒
思
忧
恐
汗
泪
涎
涕
唾
洪
弦
缓
浮
沉
神
魂
意
魄
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 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 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整理ppt
阴阳对立统一结果的意义: ○阴阳对立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如昼夜更替,寒热交替、月往日来等)。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事物正常活动的保 障,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保证。 例: 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昼夜的不同状 态。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
通俗而言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整理ppt
●“互根”的表现 ※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 其对立面的存 在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
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
可分不可离
整理ppt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整理ppt
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机
动的代名词)
阴阳学说(是用对
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
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 立统一的结果
整理ppt
二、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万
物万象的观察、分析、抽象和纯化,是从 朴素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之道,曰阴与阳”的思想。
整理ppt
阴阳学说大发展,渗透至各个领域: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入到天文、
地理、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也包括医学 领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期,阴阳学说 便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理ppt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的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整理ppt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从总体方面来看,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从具体方面来看,事物的阴阳属性又
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1、任何一种事物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
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 夏(阳之极) 秋(凉) 性质的变化 冬(阴之极) 春(温)
《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整理ppt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
十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对立”的含义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内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整理ppt
对立是统一的前提 ※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 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 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 等等,皆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整理ppt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
区分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属性归类的依据
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 等不同因素。
整理ppt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空 间
阳天
上 外
左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上 动、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轻 光亮
刚、
升 兴奋
阴地 下 内 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下 静、
重 晦暗
柔、
降 抑制
整理ppt
●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整理ppt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 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整理ppt
形成的源流脉络:
原始概念出现 哲学概念性·阴阳学说萌芽时期
(殷商时期或更早)
(西周末期)
阴阳学说形成 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整理ppt
阴阳学说形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形成的标志: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
排斥状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大都这些斗争都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
整理ppt
※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制。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
正电与负电一样。
立
阴阳
统
一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昼——阳
夜——阴
整理ppt
阴阳所代表的对立相反的两种属性,是 从无数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故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 (但并非专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 身也无实物可见)
整理ppt
●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运用阴
阳所代表的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 的两个方面(即对立统一关系),认识 和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法 则。
整理ppt
2、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因而事物的阴阳 属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
例: 中午——阳中之阳
昼——阳 黄昏——阳中之阴
一天之中 午夜——阴中之阴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
整理ppt
注意: 任何事物皆可概括为阴阳二类,任何一
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方面,而每一事 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 阳——事物无穷可分性。
整理ppt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 的。
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一。 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 人体健康不病
阴阳斗争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 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 害、人体发生疾病
整理ppt
(二)阴阳的互根 或称“阴阳相成” ●“互根”的含义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整理ppt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 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整理ppt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天——阳
对
地——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