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策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懂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对翻译文本的阅读就存在着一个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由于儿童文学在题材、写作手法、故事结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译语读者能通过译文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针对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这一特点,译者就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然后再使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去翻译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让儿童读者能接受。
因此接受美学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文学研究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该理论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
姚斯和伊瑟尔都坚持文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传统的以“作者―本文”关系为中心转移到以“本文―读者”关系为中心。
该理论的基础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就是一种研究文本接受者读者反应的理论,它研究读者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潜在内容的理解。
接受理论认为某一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能被实现,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时,译者就成为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
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美学品位。
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身的特点,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同样,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也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儿童,并被广大儿童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译本。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者:孙树程来源:《学园》2014年第14期【摘要】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
儿童文学翻译因其读者的特殊性而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空间,使儿童的接受能力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拟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儿童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81-02一关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这一理论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向。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不是可有可无的。
与之相反,从根本上来说,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主体。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出版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所以说,一部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也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而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接受美学都对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是儿童间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读物,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和早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作品,而近些年以来,更是有不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不断译入,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译本受到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者:梅玲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
当下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以达到站在读者的角度,将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首要衡量标准,提供更为优质的国外儿童文学翻譯作品,以便儿童更好的汲取国外的文学精华。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美学;探索;语言文化]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儿童的成长变化关乎祖国未来发展。
儿童文学阅读是促进儿童“德智双发展”中关键一环,符合“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人才”基本战略要求。
儿童文学可根据语言与文化区别简要分为国内儿童文学与国外儿童文学。
熟识我国传统文学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吸收外国文学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学术界早已认清这点。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引入国外经典儿童著作并尝试多角度翻译探索,其意义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理论由姚斯、伊瑟尔于上世纪60年代开创。
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读者接受”,挑战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的范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其核心概念有三: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视域融合”原则。
读者期待视野是指当阅读一部分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积极寻找作品内涵,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有限的文本便生成了意义的无限可能。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视域融合”原则是读者在理解阅读时带有自身前见从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视域”相接触,把握文本所揭示意义的过程。
二、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相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为译者带来新思路。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是评价译作好坏最有权发言人,也是经典文学著作思想能否流传的关键吸收人。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引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可称为读者接受理论,是源于20世纪中期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方法。
代表理论家为姚斯、英伽登和伊瑟尔。
其精髓在于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地位,建立读者中心地位。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者关系中,读者的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的主动参与是必须的。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
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接受理论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即作品被接受和理解的前提必须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
归化/异化理论最早提出异化、归化概念的是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
“译员要么尽量不去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就尽量不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群的特殊性: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不足,如果译文充斥着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外的内容,则很难让儿童读者接受译文,因此译者有责任用归化的手段,迎合本土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将儿童读者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变成耳熟能详的内容。
但是,外文作品中有些与文化、历史或当地的风土民情有关的内容,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符合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异化。
异化翻译之后,译者可以通过注解或者添加注释行文字来进一步解释。
经过异化翻译的儿童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增长见识、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2 儿童文学翻译儿童语言风格的处理一方面,儿童文学译作在语言风格上应符合目的语用语习惯,不能超出儿童的期待视野,因此在遣词造句上要符合儿童年龄和理解水平,选择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文本、读者和接受过程。文本是作 者创作的作品,是读者接受的对象;读者是文本的接受者, 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再创造;接受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读者不 仅仅是被动接受文本的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文本意义的构建中。
04
接受美学理论在儿童文学 文本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关注读者反应,尊重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视角
01
了解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的视角,理解他们的
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
02
尊重读者反应
翻译过程中要尊重读者的反应,尽可能地使译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儿童文学文本 翻译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02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本的动态性和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它认为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读者的参与和理解而变化。
03
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在翻译中要考虑如何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原作
的魅力和价值。
保持原作风格和语言特征,注重创新性和趣味性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保持原作风格和语言 特征
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 语言特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 独特魅力和语言美感。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

第40卷第4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40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9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赖晓凤(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摘 要:译者在翻译外国优秀儿童文学时,通常是从成人思维的角度加以翻译,往往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接受美学的兴起为儿童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美学视角可以有效提出一些适用于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汉译的翻译策略,具体包括: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翻译结合儿童想象力、准确运用修辞手法、翻译直观形象化和简洁化以及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
这些翻译策略对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139-02自建国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虽然取得较大的成就,出品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创设了大量的儿童刊物,深得广大 儿童的喜爱。
但是,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就,很多翻译而来的外国优秀儿童作品,并没有结合我国儿童认知能力、心理发展规律,而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翻译外国优秀儿童作品。
没有运用美学理论,翻译成适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符合儿童阅读口味,提高儿童阅读兴趣的优秀作品。
所以,在翻译国外优秀儿童作品时,要从儿童作品的特殊性,儿童逻辑思维特性和儿童理解能力的角度,注入美学新视角,翻译出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此理论最初适用于文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在文学作品方面得以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的推广更为神速。
在文学作品研究方面,传统的研究方向为作者---文本,但是在接受美学理论下,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产生了转移,研究中心为文本--读者,重点突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
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
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一、引言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
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
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
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
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
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拓宽儿童读者的认知范围。
二、接受美学影响的翻译策略在《格林童话》中的反映(一)“以读者为中心”指导的选材原则“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是接受美学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
学者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它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
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能动参与。
”[2] (P37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极易受书本内容所引导的读者群,因此一部好的儿童文学译著格外重要。
译者在翻译之初首先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译作的选材――传达怎样一种精神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给孩子带去益处?接受美学读者为重的思想要求作品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选择儿童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能为孩子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文学材料进行翻译。
《格林童话》诞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早在20世纪初《格林童话》就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格林童话》中除了传递善良、诚实、勇敢、友爱等积极方面的精神,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充斥了许多暴力、色情、欺诈等负面因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张白桦在《格林童话》译本封底的最后一段专门解释了她的选材原则和策略:“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宁可不求齐全而将这部分内容予以舍弃,使之成为一本真正适合国内儿童阅读的文学经典。
”[3] (封底)如《野莴苣》一文中,女巫师将莴苣公主关进一个城堡中,一位王子每晚偷偷来看她,最后写道女巫师发现他们的私情时是因为发现公主的衣服越来越紧,原来公主怀孕了。
这一涉及婚前性行为与色情的情节被译者删去。
选择将传递不利于儿童读者身心发展的因素最小化,着重描写为读者传递力量的部分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要切实为儿童读者群考虑,尽量避免对不良题材的重点刻画,也是接受美学之于翻译的客观要求。
因此,该译本符合接受美学的翻译策略。
(二)“期待视野”关照下的语言风格选择“期待视野”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接受者的既往经验、重视理解的历史性。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
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1] (P11)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种种方式唤醒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阅读情感中,唤起读者对该作品的期待。
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模式,并在阅读中不断地修正、改变,这种修正、改变在与新作品的互动之中不断进行,逐渐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后,会按照以往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期待视野去衡量作品,如果合他“胃口”,就会给予作品肯定的评价。
除此之外,读者不会满足于老一套的“炒冷饭”,他们的求知欲会不断上升,会期待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
这样,原有的期待视野慢慢被打破,新的审美经验形成并进入新的期待视野之中。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相对于成年读者的他们,更不喜欢固定不变的、乏味的东西,更加喜欢不断地搜索新东西来刺激自己。
[4] (P77)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极为关键。
译者应该在翻译作品时学会转换视角,以读者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现实译作与儿童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童趣。
在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押韵与节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节奏与韵律的兴趣上。
儿童首先会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与韵律这方面,其次才是内容。
这也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节奏与韵律把握好。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汉斯与格瑞特》中的一段:“Nibble, nibble, gnaw,Who is nibbling at my little house?”The children answered,“The wind, the wind,The heaven-born wind.”译文:“咯吱,咯吱,咯吱吱,谁在啃我的小房子?”孩子们回答:“是风,是风,是天上来的小孩子。
”在此译文中,“小房子”与“小孩子”之间押韵、“咯吱,咯吱,咯吱吱”也处理得富有节奏感,较好地处理了节奏与韵律,使译文朗朗上口,充满乐感与美感,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
2.词汇儿童化的语言与用词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
儿童化的用语,如:感叹词、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俏皮的词语等,这些词汇都会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符合期待视野理论中的要求,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聪明的人们》中的一段:“You, indeed, said the man. You once fell on your head when you were a litt le child,and that affects you even now.”译文:“唉,你呀!”农夫说,“你小时候有一次把脑袋碰了,直到现在脑子还是缺根弦儿。
”在这段译文中作者将“You,indeed”译成“唉,你呀!”相比直译成“你真是”更加妥帖。
“唉”“呀”这类感叹词的运用使语言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既表达出农夫的无奈,又十分生动形象,很口语化,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易引起儿童共鸣,可以成功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
“缺根弦儿”的翻译更是神来之笔,不仅贴近儿童读者的生活,还使译文富有趣味性,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3.“文本意义空白”指导下的译文文化阐释原则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的“图式化结构”,其中充满了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领域”。
在接受美学学者们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更新。
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些意义空白,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作品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作家或译者用全知全能的方法写作或翻译,尽量把一切空白填满,把一切弄得确凿无疑,读者的主动性就会被压抑到最低,这样的作品味同嚼蜡,令人难以读完。
反之,如果文本充满空白,满篇不确定,读者便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一样也无法激发起阅读兴趣。
因此,“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做到在照顾读者期待视界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创造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2] (P309)《格林童话》源自200年前的欧洲,作品中充满着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欧洲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作品中也存在着与现今历史时期不相符的文化因素。
作为儿童读者,知识量与理解能力都相对于一般的成人读者有所欠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切实地以儿童读者为本位,在文本意义空白留多与留少之间多做权衡。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的《金山国王》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人物――“小黑人”,原文用的词语是“a dwarf black”,直译过来就是“黑人侏儒”的意思。
在当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黑人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原文对黑人带有羞辱的意味,而现在黑人也享有平等的人权。
为了对儿童读者少一些误导,“小黑人”的译法显然更为妥帖。
相比“黑人侏儒”,“小黑人”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小个头与黑皮肤的意思,却少了一份歧视的味道。
除此之外,“小黑人”的选择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不像原文描述出来的那般具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再如《格林童话》一书中多次出现与宗教有关的词汇,如“上帝”“圣母”“耶稣”等,译者直接选择运用这些外来词传输外来文化,让儿童读者可以接触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并对这些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既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与视野,又让文学作品读起来充满新鲜感。
这也就是留出文本意义空白的一大优点。
三、结语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并非易事。
张白桦翻译的《格林童话》所采用的策略是美学视角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读者本位、期待视野、文本意义空白,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它们要求译者在选材方面切实以读者为本,要有利于儿童读者的思想发展、要求译文充满童趣,符合儿童期待视野,充满新鲜感、要求在翻译时注重文本空白的去留与否、为儿童留下想象与学习的空间。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当然,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也不要一味地删减原文、修改原文,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修饰,切莫背离翻译的基本原则。
只有做到这些,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