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门静脉高压分类及分级

门静脉高压分类及分级

门静脉高压分类及分级
门静脉高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其
他因素导致的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

在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门静脉高压的分类
及分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门静脉高压可以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这是肝脏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血液在肝脏内无法正常流动。

其他原因还包括肝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肝脏肿瘤等。

根据
病因的不同,门静脉高压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病因进
行准确分类非常重要。

在临床上,门静脉高压还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
进行分级。

一般而言,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门静脉
高压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症状,如腹胀、腹水等,病情相对较轻。

中度门静脉高压患者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腹水增多、腹胀加重等。

重度门静脉高压患者症状严重,可能出现严重的腹水、腹胀、肝性
脑病等并发症。

对门静脉高压进行分类和分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
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以通过药
物治疗、饮食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中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
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能
需要进行紧急的治疗,如腹水穿刺、肝移植等。

总之,门静脉高压的分类及分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对患者病因和病情的准确分类和分级,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李有柱;谭毓铨
【期刊名称】《肝胆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6(4)4
【摘要】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李有柱,谭毓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普外科长春130021)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

大体可分为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portalhyperten-sionIPH)是一种原因不...
【总页数】1页(P222)
【作者】李有柱;谭毓铨
【作者单位】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4
【相关文献】
1.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影像学诊断 [J],
2.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肝移植1例报告 [J], 马博;张雨;张晓雪;杨倩倩;陈庆灵;温晓玉;金清龙
3.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13例临床诊治分析 [J], 赵德希;张绍庚;洪智贤;余灵祥;刁广浩
4.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治进展 [J], 陈功海;王广川;张春清
5.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报告 [J], 朱芳;张振江;袁玲;裴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方法及诊断要点详解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方法及诊断要点详解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方法及诊断要点详解一、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的病生理变化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常是门静脉高压症的始动因素。

按阻力增加的部位,可将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

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可以发生下列病理变化。

1、脾大、脾功能亢进门静脉血流受阻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大,然后出现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2、交通支扩张由于正常的肝内门静脉通路受阻,门静脉又无静脉瓣,四个交通支大量开放,并扩张、扭曲形成静脉曲张。

在扩张的交通支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在食管下段、胃底形成的曲张静脉。

3、腹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加,同时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及淋巴液生成增加,促使液体从肝表面、肠浆膜面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

门静脉高压症时虽然静脉内血流量增加,但中心血流量却是降低的,继发刺激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而加剧腹水形成。

二、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方法1、肝组织学活检此法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对于鉴别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常有两种途径,即经皮或经皮经颈静脉途径。

两种不同途径肝组织学活检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表1)。

表1两种不同途径肝组织学活检的主要适应证根据不同病因发展的纤维化分为4种主要纤维化模式:①门静脉-中央静脉型纤维化(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②门静脉-门静脉型纤维化(胆道疾病);③窦周和细胞周围型纤维化(代谢性疾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脏疾病);④中央-中央型纤维化(布-加综合征等静脉流出阻塞)。

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布-加综合征等疾病门静脉高压常在病程的早期就发生,而代谢性疾病门静脉高压常在疾病的后期才形成。

2、肝静脉压力梯度(H V PG)H V P G是检测P H T变化的“金标准”,是通过颈内静脉、股静脉或肘静脉插管检测肝静脉楔压与肝静脉自由压之差,从而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人门静脉压力<5 m m H g。

H VP G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对判断临床终点事件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表2)。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摘要: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精细,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不断被发现和了解。

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其早期识别和诊断及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对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从解剖结构、临床意义、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一组由于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上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所有能导致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和/或血流量增加的因素,均能够导致门静脉高压。

其中以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最为常见,约占90%;少见病因包括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血管发育异常、肝脏血液流出道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临床上评估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金标准是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 i ent, HVPG) , HVPG 在5~1OmmHg 为轻度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

HVPG ≥ IOmmHg为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其中IOmnlHgVHVPGWI2mmHg时为静脉曲张形成期,约28%的患者会于2年内出现静脉曲张,1年病死率约为3%;当HVPG>12mmHg时,患者可出现肝硬化失代偿临床表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大幅度增加。

发生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时,机体可代偿性形成侧支循环。

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侧支循环包括食管下段一胃底交通支、直肠下端一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以及腹膜后交通支。

除此以外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侧支循环被称为门静脉高压症的特殊侧支循环,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认知较少。

认识特殊侧支循环对于提高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合并出血顽固性肝性脑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对这些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和诊治要点进行详细地阐述。

1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消化道内的特殊侧支循环位于消化管道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按发生率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及小肠。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是指门脉系统内的压力持续升高,导致门静脉及其分支的扩张、静脉曲张和出血等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和其他肝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因此,门静脉高压的诊断非常重要,可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诊断:
1. 门脉血流速度:门脉血流速度的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表
现之一。

门静脉血流速度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来测量。

2. 脾脏大小: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

脾脏大小的增
加可以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测量。

3. 胃肠道黏膜改变:门静脉高压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和水肿,
从而影响其形态和功能。

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来观察和诊断。

4. 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指标之一。

正常门静脉压力应在5-10 mmHg之间。

门静脉压力可以通过导管插入门脉或肝静脉来测量。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包括门脉血流速度、脾脏大小、胃肠道黏膜改变和门静脉压力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诊断门静脉高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 -。

门静脉高压治疗方案

门静脉高压治疗方案

门静脉高压治疗方案1. 什么是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指的是门静脉和其分支血管中的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其他相关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门静脉是连接消化系统和肝脏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将含有营养物质的血液从胃、肠道等消化器官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和处理。

当门静脉受阻或功能受损时,血液无法顺利通过,门静脉的压力就会上升,从而引起门静脉高压。

2. 门静脉高压的症状门静脉高压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如下所示:•腹水:门静脉高压导致肝脏血流受阻,使得肝脏产生更多液体,进而导致腹水的发生。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门静脉高压造成胃肠道的压力增加,影响了食欲和胃肠蠕动,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

•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使得肝脏无法有效代谢毒素,在体内积聚,进入大脑,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症状等。

•食管静脉曲张和出血: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血管扩张,容易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肝脏长期遭受高压和损伤,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肝功能逐渐减退。

3.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案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具体如下: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门静脉高压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可以通过扩张静脉、减少心脏负荷等途径降低门静脉压力。

•利尿剂:利尿剂可以帮助减轻腹水的症状,如螺内酯、双氢克尿嘧啶等。

•消化道静脉收缩剂:这类药物可以收缩消化道静脉,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如奥曲肽、生长抑素等。

3.2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用方法:•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黏膜下注射术(EVL):通过内镜将硬化剂注射到食管静脉曲张病变部位,促使其硬化闭塞,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放置经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内镜在肝内建立一条连接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相关症状和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名词解释

门静脉高压名词解释

门静脉高压名词解释门静脉高压是指门静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

门静脉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血管,它将来自腹腔器官的血液输送到肝脏,通过肝脏进行新陈代谢、分解和排泄,再将新鲜的血液输送至全身。

当门静脉压力升高时,会对肝脏和腹腔其他器官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损害。

门静脉高压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 静脉回流阻力增加:例如肝硬化、血管阻塞、血栓形成等情况下,静脉血液排出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

2. 动脉血流量增加:当血液从肠系膜动脉和门静脉分支的动脉血流量增加时,门静脉面临的压力会增加。

门静脉高压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转流:当门静脉高压时,部分门静脉血液无法从肝脏顺利通过,会通过侧支血管转流至体静脉系统,形成静脉曲张。

这些侧支血管通常比较脆弱,当破裂时会引发严重的出血。

2. 肝内循环改变:门静脉高压还会导致肝内血液循环的改变,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肝内缺血,并且难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使得毒素在体内积累。

3. 肝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衰竭等情况。

4. 腹水:门静脉高压时,肝脏的脉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肝脏静水压增高,从而引起腹水的积聚。

5. 消化系统症状:门静脉高压还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胃肠道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等症状。

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胃肠道静脉曲张的止血和门静脉高压相关的病损处理;外科手术主要是通过减轻门静脉高压、恢复正常血流通道或移植肝脏来治疗。

总结来说,门静脉高压是一种病理状态,会造成肝脏和腹腔其他器官的损害,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门静脉高压可以有效地预防并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门静脉高压是一种以门静脉系统内的压力升高为特征的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门静脉的压力维持在5-10 mmHg,但如果门静脉高压,则压力会升高至10 mmHg以上。

门静脉高压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如肝硬化、肝血栓形成或肝脏恶性肿瘤等。

门静脉高压可以导致肝功能减退、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肝脏和门脉血流,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元胞活化剂:如去氨肝素和川芎嗪,可以改善肝脏氧合和血液流动,减轻门静脉高压。

- 利尿剂:如螺内酯和依他尼酸,用于治疗腹水和水肿。

- 胃肠道排毒剂:如乳果糖和甘露醇,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和水分排泄,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腹胀、腹痛和腹泻。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段改变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态,减缓门静脉高压。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胃食管静脉曲张敷贴术(SOMA):通过在静脉内放置一个特殊的经食管导管,用于闭塞曲张的静脉,以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门静脉系统分支堵塞:通过导管引导,将可溶性栓塞剂注入到特定的分支静脉中,从而减轻门静脉高压。

- 经静脉内注射硬化剂:通过经静脉注射一个硬化剂,如泡沫硬化剂,以减轻门静脉高压。

3. 手术治疗:对于门静脉高压的严重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需的。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脾切除术:脾脏是体内造血和血小板破坏的关键器官,脾切除术可以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 恶性肝肿瘤切除术:对于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病因是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可以减轻门静脉高压。

- 肝移植术:对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脏功能减退和并发症无法控制的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论著文章编号:1005-2208(2009)11-0916-02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及治疗(附28例报告)马秀现,薛明辉,孙玉岭,党晓卫,叶学祥,许培钦【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 ,IPH )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1987-2008年诊治28例IPH 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行脾腔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行脾肾静脉分流加胃冠状静脉缝扎术,1例行脾切除加肠腔C 形架桥术,1例行食管下段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7例随访6个月至17年,一般情况良好,脾功能亢进消失,无明显腹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

肝功能均正常,16例食管曲张静脉消失,9例明显好转,3例无变化。

结论治疗出血和预防复发是治疗IPH 的关键问题,对于无肝功能衰竭者首选手术治疗,可以作门奇静脉断流术或门体分流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再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以采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或内镜下套扎治疗。

【关键词】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a report of 28cases MA Xiu-xian,XUE Ming-hui,SUN Yu-ling,et al.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Corresonding author:SUN Yu-ling,E-mail:ylsun@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8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 treated between 1987and 2008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operations includedsplenectomy and disconnection (14patients),the shunt from splenic vein to inferior vena cave and severed around cardiacblood vessels (8patients),splenorenal shuntand gastriccoronary veinsuture(4patients),splenectomy and the shuntfrom superiormesenteric vein to inferior vena cave by C-bridge (1patient ),severed lower esophageal and around cardiac blood vessels (1patient ).Twenty-sev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to 17years,who were in goodcondition.Hypersplenism,significant ascites,further bleeding and liver encephalopathy were disappeared.All liverfunction were normal.Esophagealvarices wasdisappearedin 16patients.Esophageal varices marked improvement in 9patients.Esophageal varices did not change in 3patients.Conclusion Cureing bleeding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IPH are the key issue.The patients have no liver failure preferred surgical treatment which mightbe portal azygous disconnection or portosystemic shunt.The patients who can not tolerate surgery or were variceal bleeding after operation might be us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 or endoscopic ligation treatment.Keywords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 )是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non-cirrhotic portalhypertension,NCpH )的一种,是一种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病因不明,临床上较为少见。

本文对我科1987-2008年收治的28例IPH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

年龄17~62岁。

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黄疸、无腹水及下肢水肿。

21例曾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除1例曾行脾切除外,其他病例脾脏均位于左侧肋缘下5~17cm;乙型肝炎抗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通讯作者:孙玉岭,E-mail:ylsun@ ··916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及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检查均阴性。

肝功能Child A级24例,Child B级4例。

X线食管钡餐或胃镜检查均提示食管中下段静脉曲张,其中重度20例,中度8例。

术前行B超或彩色多普勒均提示脾静脉和门静脉通畅增宽,肝静脉开口及肝后下腔静脉通畅。

9例行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显示脾静脉和门静脉通畅,门奇静脉之间侧支增多且粗大。

5例行下腔静脉和经皮肝静脉造影,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及膈上段通畅。

B超发现6例少量腹水。

1.2治疗28例均手术治疗,术中见肝脏大小、形态、质地及颜色基本正常,表面无纤维化、结节及包块,其中1例肝右叶增大,达右锁骨中线肋缘下5cm,肝左叶明显萎缩;6例有少量腹水;除1例曾经行脾切除外其余27例脾脏均增大,质韧。

14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行脾腔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行脾肾静脉分流加胃冠状静脉缝扎术;1例行脾切除加肠腔C形架桥术;1例已施行过脾切除和断流2次手术,近端胃粘连严重,无法分离,又因肠系膜上静脉呈炎性串珠样改变,无法行肠腔分流,故改行左侧开胸食管下段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术中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行断流或分流手术前门静脉压力33.4~39.5cmH2O(1cmH2O=0.098kPa),分流术后降至22.1~26.0cmH2O,断流术后基本维持断流前水平。

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

28例随访,一般情况良好,脾功能亢进消失,无明显腹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

复查肝功能均正常,16例食管曲张静脉消失,9例明显好转,3例无变化。

行分流术者,彩色多普勒均提示吻合口血流通畅。

2讨论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大原因。

本病在日本及印度发病率较高,西方国家很低。

在印度称非硬化性门静脉纤维化(non⁃cirrhotic portal fibrosis,NCPF),在美国称门静脉性肝硬化(hepato⁃portal sclerosis)。

在日本称为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目前普遍接受的名称是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其主要临床特点为:脾大脾亢、贫血,发生1次或多次胃肠道出血。

多数病人肝功能正常,黄疽、腹水和肝性脑病少见。

因其大多数病例肝功能较好,受消化道出血影响不大,预后多良好。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常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按文献[1]日本IPH研究委员会对该病制订的诊断标准:(1)不明原因的脾大、贫血、门静脉高压,可除外肝硬化、血液疾病肝胆系统的寄生虫病、肝静脉及门静脉阻塞以及先天性肝纤维化等。

也就是说,IPH的临床诊断可通过排除以上相关疾病而确立。

(2)一种以上血液成分减少。

(3)肝功能试验正常或接近正常。

(4)B超、CT或脾脏同位素检查有门静脉及脾静脉扩张,血流量增加,脾肿大肝表面光滑,质地均匀,无萎缩,不提示有肝硬化。

(5)内镜或X线检查可见上消化道静脉曲张。

(6)肝静脉插管查显示肝静脉开放,WHVP正常或轻度升高,直接静脉测压>20 mmHg(1mmHg=0.133kPa)。

(7)腹腔镜提示肝表面无肝硬化表现;肝活检显示门静脉纤维化,但无肝硬化。

并非必须具备以上每一条标准才能诊断,但是必须排除肝硬化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方可诊断。

本组28例均有门静脉高压表现,8例经手术所见、肝脏活检结合术前各项检查得以确诊,20例经细致的鉴别诊断、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及门静脉造影术前确诊,术后经肝组织活检进一步证实。

尽管肝组织学评价很重要,但细针穿刺因获取标本错误而不能用于诊断和排除肝硬化,而楔形活检常在术中取得,对无组织学检测者,肝表面大体观察对排除肝硬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们报道术前无组织学诊断的病人中,术中发现肝脏大小、质地正常,或肝脏缩小,表面光滑,无肝硬化所特有的结节。

当病人有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开放,无肝硬化的形态学特征或无其他肝脏疾病的原因时可以做出IPH的临床诊断[2],对于未手术病人,可通过腹腔镜,或影像学诊断技术,如多普勒超声,CT扫描和MRI,除外肝硬化及肝静脉或门静脉阻塞。

用于IPH诊断的各种辅助检查,除电子胃镜、核素扫描、CT血管成像、门静脉造影及测压外,高分辨力的彩色多普勒不仅能清晰动态地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在形态学上的细小变化,而且能观察门静脉及其侧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评估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并与其他疾病所致的门静脉高压作出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