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
门静脉高压分类及分级

门静脉高压分类及分级
门静脉高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其
他因素导致的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
在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门静脉高压的分类
及分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门静脉高压可以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这是肝脏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血液在肝脏内无法正常流动。
其他原因还包括肝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肝脏肿瘤等。
根据
病因的不同,门静脉高压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病因进
行准确分类非常重要。
在临床上,门静脉高压还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
进行分级。
一般而言,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门静脉
高压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症状,如腹胀、腹水等,病情相对较轻。
中度门静脉高压患者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腹水增多、腹胀加重等。
重度门静脉高压患者症状严重,可能出现严重的腹水、腹胀、肝性
脑病等并发症。
对门静脉高压进行分类和分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
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以通过药
物治疗、饮食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中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
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能
需要进行紧急的治疗,如腹水穿刺、肝移植等。
总之,门静脉高压的分类及分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对患者病因和病情的准确分类和分级,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门静脉高压ct标准

门静脉高压ct标准
门静脉高压的CT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门静脉增粗:通过强扫描门脉,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增粗的门静脉主干,其内径大于厘米。
2. 奇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奇静脉内径大于厘米,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大于厘米。
3. 侧枝循环静脉曲张:肠系膜下静脉以及侧枝循环静脉的曲张,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冠状静脉曲张、奇静脉开放、腹壁静脉曲张等。
4. 肝脏形态变化:早期表现有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脏增大等。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后期可能会出现肝脏萎缩、轮廓不完整、肝实质密度不均匀、肝脏再生结节等现象。
如果诊断为门脉高压,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建议与专业医生进行讨论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门静脉 高压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肝静脉压力梯度的测量。
当肝静脉压力梯度大于10mmHg时,被认为是诊断临床显著性门脉高压的金标准。
此外,当肝静脉压力梯度大于12mmHg时,也提示门静脉压力升高,出血风险增加;而当肝静脉压力梯度大于15mmHg时,则提示已经出血,风险很高。
请注意,由于肝压力梯度的测量是一项有创操作,对操作者水平和医疗检测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临床常根据导致门静脉高压的疾病病史,结合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或上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临床表现,以及门静脉血管B超检查发现门静脉内径主干>13mm,脾静脉内径>8mm,脾静脉血流显著增加来进行诊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和医院而有所差异。
如需准确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方法及诊断要点详解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方法及诊断要点详解一、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的病生理变化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常是门静脉高压症的始动因素。
按阻力增加的部位,可将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
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可以发生下列病理变化。
1、脾大、脾功能亢进门静脉血流受阻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大,然后出现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2、交通支扩张由于正常的肝内门静脉通路受阻,门静脉又无静脉瓣,四个交通支大量开放,并扩张、扭曲形成静脉曲张。
在扩张的交通支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在食管下段、胃底形成的曲张静脉。
3、腹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加,同时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及淋巴液生成增加,促使液体从肝表面、肠浆膜面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
门静脉高压症时虽然静脉内血流量增加,但中心血流量却是降低的,继发刺激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而加剧腹水形成。
二、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方法1、肝组织学活检此法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对于鉴别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常有两种途径,即经皮或经皮经颈静脉途径。
两种不同途径肝组织学活检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表1)。
表1两种不同途径肝组织学活检的主要适应证根据不同病因发展的纤维化分为4种主要纤维化模式:①门静脉-中央静脉型纤维化(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②门静脉-门静脉型纤维化(胆道疾病);③窦周和细胞周围型纤维化(代谢性疾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脏疾病);④中央-中央型纤维化(布-加综合征等静脉流出阻塞)。
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布-加综合征等疾病门静脉高压常在病程的早期就发生,而代谢性疾病门静脉高压常在疾病的后期才形成。
2、肝静脉压力梯度(H V PG)H V P G是检测P H T变化的“金标准”,是通过颈内静脉、股静脉或肘静脉插管检测肝静脉楔压与肝静脉自由压之差,从而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人门静脉压力<5 m m H g。
H VP G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对判断临床终点事件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表2)。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o u r n a l o fH e p a t o b i l i a r y S u r g e r y , V o l , 2 1 , N o . 4, A u g . 2 0 1 3
3 1 5
b i n o i d a n d a p e l i n s y  ̄e ms .J P h a r ma c o l Ex p T he r .2 0 1 2;3 4 0:6 2 9
( 5 ) 有 门脉高压 的临床征象 ( 主要是 出血 ) , 而肝功 能检查却 正常 , 因本病无 引起肝 内型 门脉高压 症的原 因 , 故肝功 能正 常 。黄志强 曾将 胃脾 区的区域性 门脉高压 症归纳 为 4个
区域性 门静脉高压症 ( r e g i o n a l p o r t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 R P H) 又称左侧肝外型 门静 脉高压 、 局 限性 门静 脉高 压症 等 , 是 肝
胰腺病变 ( 炎症 、 肿瘤 、 外伤 、 囊肿 等) , 腹 膜后肿瘤 ( 炎症 、 肿 瘤、 特发 性纤 维化 ) , 脾 脏病 变 ( 脾静 脉海 绵样 变 、 脾动 静脉 瘘、 脾静 脉纤 维化 、 先天 性脾 静脉 异常等 ) ; ( 3 ) 伴 或不 伴有
消化道 出血 的胃底食 管下段静 脉 曲张 ; ( 4 ) 明显 的脾 功能亢 进; ( 5 ) 有 门脉高压的 临床征 象 ( 主要是 出血 ) , 而肝功 能检
—
s p l a n c h ni c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p o r t o s y s t e mi c c o l l a t e r a l v e s s e l f o r ma t i o n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门静脉高压是指门脉系统内的压力持续升高,导致门静脉及其分支的扩张、静脉曲张和出血等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和其他肝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因此,门静脉高压的诊断非常重要,可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诊断:
1. 门脉血流速度:门脉血流速度的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表
现之一。
门静脉血流速度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来测量。
2. 脾脏大小: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
脾脏大小的增
加可以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测量。
3. 胃肠道黏膜改变:门静脉高压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和水肿,
从而影响其形态和功能。
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来观察和诊断。
4. 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指标之一。
正常门静脉压力应在5-10 mmHg之间。
门静脉压力可以通过导管插入门脉或肝静脉来测量。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包括门脉血流速度、脾脏大小、胃肠道黏膜改变和门静脉压力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诊断门静脉高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01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
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
02 03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为 主,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同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必要的 营养支持。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教育患者如何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心理支持措施
建立信任关系
心理疏导与干预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倾听患 者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惑, 给予关心和支持。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他们调整 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
这些疾病可导致肝内血管结构紊乱,增加门静脉阻力,从而 引发RPH。
胰腺疾病
胰腺炎、胰腺肿瘤等胰腺疾病可压迫或浸润门静脉或脾静脉 ,导致局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RPH。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腹部手术或创伤
腹部手术或创伤可能损伤门静脉或其分支,导致局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 RPH。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
MRI检查
可显示门静脉增宽、侧支循环形成等 影像学特征,是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 压的首选方法。
可提供更为详细的门静脉系统成像, 对于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具有较高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检查
可清晰显示肝脏、脾脏的形态和大小, 以及门静脉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助于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门静脉高压治疗方案

门静脉高压治疗方案1. 什么是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指的是门静脉和其分支血管中的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其他相关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门静脉是连接消化系统和肝脏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将含有营养物质的血液从胃、肠道等消化器官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和处理。
当门静脉受阻或功能受损时,血液无法顺利通过,门静脉的压力就会上升,从而引起门静脉高压。
2. 门静脉高压的症状门静脉高压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如下所示:•腹水:门静脉高压导致肝脏血流受阻,使得肝脏产生更多液体,进而导致腹水的发生。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门静脉高压造成胃肠道的压力增加,影响了食欲和胃肠蠕动,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
•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使得肝脏无法有效代谢毒素,在体内积聚,进入大脑,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症状等。
•食管静脉曲张和出血: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血管扩张,容易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肝脏长期遭受高压和损伤,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肝功能逐渐减退。
3.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案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具体如下: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门静脉高压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可以通过扩张静脉、减少心脏负荷等途径降低门静脉压力。
•利尿剂:利尿剂可以帮助减轻腹水的症状,如螺内酯、双氢克尿嘧啶等。
•消化道静脉收缩剂:这类药物可以收缩消化道静脉,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如奥曲肽、生长抑素等。
3.2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用方法:•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黏膜下注射术(EVL):通过内镜将硬化剂注射到食管静脉曲张病变部位,促使其硬化闭塞,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放置经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内镜在肝内建立一条连接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相关症状和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egionalportalhypertension,RPH)是一种由不同原因造成脾静脉血液回流所致的脾胃区域静脉压力升高的病理状态,也称左侧门静脉高压症、局限性门静脉高压症或脾胃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因该症70-83%由胰腺病变引起,故又称之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1-2]。
该症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并可引起反复发作的、致死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但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大多数病人能够彻底治愈。
我院1995年1月-2009年12月共手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13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表现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
术前有呕血和/或便血史者7例,有腹痛者6例,有牙龈出血者5例。
病因:胰腺疾病9例,其中慢性胰腺炎6例,胰体尾部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体尾部癌1例;胰周腹膜后肿瘤2例;单纯脾静脉狭窄或闭塞2例。
1.2辅助检查及诊断术前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减少7例,但均有血小板减少。
肝功能检查均正常,乙肝标志物仅2例阳性。
彩色B超检查均提示肝脏、门静脉正常,无腹水,脾脏肿大,脾门及脾脏周围静脉迂曲成团;2例病人于胃底和小弯侧发现曲张的静脉团。
发现慢性胰腺炎4例,胰体尾部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体尾部肿物1例,胰周腹膜后肿瘤2例。
胃镜检查11例均显示胃底静脉曲张,仅2例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CT (8例)和CT血管造影(5例)提示脾静脉中断、狭窄,脾门、胰脾区、胃周及食管胃底静脉程度不一的曲张,并发现相应的原发病变改变。
术前确诊本症9例,诊断为门脉高压症、肝炎后肝硬化1例,单纯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腹膜后肿瘤和胰体尾癌各1例。
2治疗及结果2.1病理改变脾脏均为充血性改变,9例脾静脉栓塞或闭塞,其中7例见有纤维化、钙化。
均行肝脏活检,未发现肝硬化改变。
慢性胰腺炎5例,其中胰体尾假性囊肿2例。
胰体尾腺癌、腹膜后神经纤维瘤和脂肪肉瘤各1例。
2.2术后并发症左侧胸腔积液2例,切口及肺部感染各1例,无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
2.3随访随访11例,随访率86.1%。
随访时间6个月-15年。
术后无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
术后6-12个月复查胃镜或气钡造影发现胃底和食道静脉曲张明显甚至完全消失,无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1例胰体尾癌于术后2年因肿瘤复发、广泛转移死亡。
1例术后3年死于腹膜后肿瘤复发。
3讨论RPH较为少见,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左右。
从病因上,本症可分为三型[3]:1.胰源性: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肿瘤等;2.脾源性:脾脏本身及其血管病变;3.腹膜后源性:腹膜后肿瘤或炎症。
上述病变均可引起脾静脉增厚、受压、血栓形成、栓塞或闭塞,最终导致脾脏淤血肿大和脾胃区局限性静脉压增高,临床表现为脾功能亢进和局限性胃底静脉曲张(若累及胃冠状静脉时,可伴有食管静脉曲张),出现脾功能亢进和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病人胰源性9例,脾源性2例,腹膜后源性2例。
基于RPH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其具有以下临床特征[4]:(1)兼有胰腺、腹膜后等本身疾病;(2)明显脾大、脾功能亢进;(3)肝功能正常;(4)胃底和/或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反复呕血或黑便,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效果不佳。
虽然RPH的临床特征较为明确,但因其较为少见,且多继发于其它疾病,故仍有较高的术前误诊率和漏诊率,导致盲目实施胃大部切除、典型门体分流等对本症无益甚至有害的术式。
我们认为强调以下几点,可能减少本症的误诊和漏诊:(1)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掌握该病的4个临床特征;(2)重视胃镜检查结果,局限性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线索。
(3)彩色B超、CT和CT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症的可靠依据,必要时可行三维血管重建和肠系膜血管造影以明确本症的诊断[5]。
(4)强调术中全面而有重点的探查,明确本症的原发病变,并发现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显著曲张,而其它部位静脉无明显变化,这是本症主要的病理特征[6]。
(5)术中肝脏探查和冰冻切片,可确诊或排除肝硬化这一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