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表象(印象)是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或回忆。
c.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面性、片面性(局限性)⑵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逻辑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导未知的逻辑反映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存在。
c.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深刻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a.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a.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它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a.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人的感性认识是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的思维。
它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b.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关系和事物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局限性是不深刻。
(2)理性认知: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总结和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身的性质、总体性、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知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征是抽象性和间接性。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1.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两个不同层次,也是认知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2.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这说明两者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1)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2)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3)理性认识不仅基于感性认识,还基于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在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取丰富实用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通过理性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由表及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5)人的认知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觉和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指导作用;(2)解释作用;(3)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从广义上看,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可以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知能力和活动。
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
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必上升到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者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既是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论中反映普适认知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这
是对人性认识历史发展历程的唯一总结,也是对普遍存在的人性认识活动规律的有效反射。
显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弘扬了客观事实认识观、客观自然认识观、物质主义、辩证法、反射论等唯物主义思想。
感性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及其内部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把握方式,它受到自身体力特性和外环境情况的直接影响,以及所认识的事物的材料形态为前提,借助直接反应作为认识手段,肤浅、完美且直接、简易,而且具有客观事实火焰带来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其认识活动相比较理性认识,认识的知识的真实性较低、范畴较窄,其结果产生的反映只能停留在浅显层面。
理性认识是以认识理想本原形态为前提,借助概念表达的手段进行的认识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抽象的思考整体和概念定义为主谓式的构造,并贯通事物之间的统一联系和共同发展,把抽象概念对应于同一范畴中的不同事物,实现对客观现象的把握和理解,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反映效果,呈现出抽象思考中的深度、广度以及复杂性。
可以看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表达了客观认知活动在发展过
程中的联系,强调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认识历程,弘扬了客观认知行为的统一性以及认识规律的可控性,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性。
此外,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也是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实践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
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
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
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论武器、传统文化、国情历史、时代特征、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礼仪规范、民俗习惯、软实力、文化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流文化、政治意识、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大人之学、大而学之)
大学(自由天地、恋爱乐园、个性空间、虚度岁月)
大学(知识殿堂、人才摇篮、展现风采、青春给力)
最后一朵玫瑰
----罗桑次旺(1994、6、26)有一种想象
遥远的传说飘来一场玫瑰花雨
絮语如织
唱尽九百九十九个音符
袅袅目光踏着风
掠过悠悠雨帘
记忆便在我泥泞的心房沉淀
雨声颠簸而来
犹如你艳丽的足音踏遍芬芳
吻破我泛滥的季节播种---
最后一朵玫瑰
看我如何恪守又如何收获
开红色是你的虔诚
写白色是我的温情
所有的花时将会如期而来也许从此我不再年轻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成的基本条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
4、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转变。
人的演变(劳动---直立行走---视野开阔---活动范围扩大---劳动形式改变---劳动成果增多---火的运用---食用熟食---营养增加---大脑结构的变化---脑容量增加—大脑功能提高----思维能力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显著提高----生存和发展有了保证)
二、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三、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之间的矛盾运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1、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
策的理论依据(改革前的生产力和
经济状况)
2、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社会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