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文化_理学思维导图
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

含义
同一与斗争
坚持一分为二、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
矛
盾
盾
特征
的
观
点
普遍性 辩证关系 特殊性
承认矛盾:一分为二
坚持共和性具、历 的统一,科学认识顺
序,承普分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 盾 分 析 法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 统一
世界观
方法论
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事物的 发展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
固有的
不是
本质的
不是
必然的
不是
稳定的
举例
臆造的
喜鹊报喜
举例
现象的
苹果落地
举例
偶然的
守株待兔
举例
易变的
价格波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综合一、二框内容]
03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三课脉络
唯物辩 证法
第三课 把握世 界的规
律
总特征 (基本观
点)
实质和核 心(根本 观点)
构成、引起
联系(3.1)
发展(3.2)
用
矛 盾 问 题 的 精 髓
对 立 统 一 观 点 看 问
题
01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知识体系
考点一知识体系
本义
产生、起源
含义
追 求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 哲学与其关系
智
具体科学分类
慧
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
二者区别
学
二者关系
问 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走近费曼丛书 费曼讲物理:入门

谢谢观看
6-8不确定原理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美籍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第一位纳米概念提出者。 194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 博士学位。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曾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 院。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72年,获奥斯特教学奖章。1986年,用一 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出事原因。1988年2月15日,因腹膜癌在加州洛杉矶逝世,终年69 岁。
固体和液体的差别就在于,固体中的原子是按照某种阵列排列的,叫做晶体阵列,即使在长距离上它们的位 置也不是随便的;晶体一端的原子的位置由晶体另一端的别的原子的位置确定,哪怕它们之间相隔几百万个原子。
另一个记住原子大小的方法是:如果把一个苹果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那么苹果里的原子就近似是原来的苹果 那么大。
当年接触费曼物理学讲义的时候,痛感看到太晚,学校遵循前苏联唯象理论思路的教材相比之下就像垃圾。 不愧为大家之作。
费曼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原来物理可以这样有趣,简洁直白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我从对物理“谈虎 色变”到“兴致无穷”,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吧,不是生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引导一颗迷糊的心灵。
分子的这种振动运动就是我们所说的热:当温度升高,这种运动也加强了。如果我们加热水,这种振动也增 强,原子之间的体积也增大。如果继续加热,到了分子间的吸引力不足以把它们拉在一起时,分子就会飞走,互 相分离。当然,这正是我们生成水蒸气的方法——升高温度;粒子由于运动增强了而飞走。
博厄斯的文化人类理论思维导图

博厄斯的文化人类理论一、地位: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创始人
二、特殊论和相对论的文化观
1.民族文化研究的历史特殊论
背景: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出文化相对主义
观点:强调研究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
2.民族文化评价相对论:认为衡量文化的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三、文化区理论
1.概念:强调文化特征的相似,基本上不涉及传播过程与轨迹
2.文化区
文化中心
文化边区
3.实质:博厄斯认为不同地区的相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传播和借用
四、古典物理归纳法
1.与博厄斯的自然科学学术背景有关1
2.主张尽可能的收集资料,最好让历史和资料本身来说话
3.缺点:仅重视资料的收集,不重视理论的建构。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这本书的深度与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卡洛·罗韦利,作为一名理论物 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引力,他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在科普类书籍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凭借其独特的魅 力脱颖而出。
书中不仅有关于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等复杂物理学问题的深入剖析,也有 对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们的生动描绘,以及科学 与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辨。
第一部分“在浩瀚的宇宙中”主要涉及一些深奥的物理学问题,如黑洞、引 力波、大爆炸等。这些问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罗韦利通过通俗 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这些高深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述黑洞 的形成和性质时,他使用了“时间的死亡”这一比喻来解释黑洞内部的物理状态, 使读者对黑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部分“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则更加凸显了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关系。罗韦 利通过对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领域的互动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一种 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他认为,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文有着密切的,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例如,他提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指出,科学并不能 完全否定宗教的存在和价值,两者有着不同的领域和方法,但都是对人类生活和 世界的探索和解释。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一本由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所著的 科普书籍,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读者探索了物理学、科学 家、人文与科学之间的深层次。通过深入剖析,罗韦利将科学的深奥知识与人类 社会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该书的目录编排独特,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巨人的肩 膀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每个部分都有若干篇主题各异的文章,这些文章既包 括对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等复杂物理学问题的探讨,也包括对亚里士多德、牛 顿、哥白尼、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生涯和成就的介绍,还包括对科学与哲学、 文学、宗教、政治等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思维导图,轻松预习知识点!

【初中物理】⼋年级物理下册思维导图,轻松预习知识点!
⼋年级物理下册思维导图,轻松记忆知识点!
▼
第七章⼒
第⼋章运动和⼒
第九章压强
第⼗章浮⼒
第⼗⼆章简单机械
本⽂来源于⽹络,若侵删。
免责声明:⾃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
⽂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不代表环球物理⽴场。
环球物理
ID:huanqiuwuli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化为⼰任。
专业于物理,致⼒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家展现⼀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
整理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整理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一、数与代数1. 整数自然数: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2. 分数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值不变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3. 小数小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小数的性质:小数点右移一位,相当于乘以10;小数点左移一位,相当于除以10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4.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二、空间与图形1. 平面图形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多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2. 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等3. 图形的位置与变换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变换三、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分类、排序、统计2. 数据的表示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3.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解决问题1.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2. 数学问题的类型计算问题、应用问题、逻辑推理问题等3. 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观思考、列举法、画图法、代数法等通过整理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三年级数学知识。
整理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五、数学与生活1.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购物: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时间:时间计算、时间管理财务管理:储蓄、投资、预算等2. 数学与科技计算机科学:编程、算法、数据结构工程学:设计、建筑、机械制造物理学:力、能量、运动等六、数学思维训练1. 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推理、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的策略:分解问题、逆向思维、假设法等2. 空间想象立体图形的识别与绘制图形变换与组合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3. 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得到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七、数学学习方法1. 预习与复习预习: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练习:通过大量练习,熟练掌握数学技能3. 合作学习与交流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数学学习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八、数学竞赛与活动1. 数学竞赛参加校内、校外数学竞赛,提高数学能力学习竞赛策略,培养竞争意识2. 数学活动参与数学讲座、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拓展数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整理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九、数学阅读与写作1. 数学阅读阅读数学故事、数学书籍,了解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发展历史学习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表述方式培养数学阅读兴趣,提高数学理解能力2. 数学写作记录数学学习心得,分享解题思路编写数学小论文,探讨数学问题培养数学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沟通能力十、数学游戏与玩具1. 数学游戏玩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扑克牌游戏等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2. 数学玩具使用数学玩具,如计数棒、几何拼图、钟表等通过玩具学习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操作能力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十一、数学文化1. 数学历史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学习数学家的故事认识数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和贡献培养对数学的尊重和热爱2. 数学哲学探讨数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学习数学思维方式,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考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十二、数学与艺术1. 数学与绘画学习数学在绘画中的应用,如比例、对称、黄金分割等通过绘画创作,表达数学美培养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2. 数学与音乐了解数学在音乐中的应用,如节奏、音程、和声等学习音乐中的数学规律,提高音乐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教科版)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教科版)一、物理量及其单位1. 长度:米(m)、厘米(cm)、毫米(mm)2. 时间:秒(s)、分钟(min)、小时(h)3. 质量:千克(kg)、克(g)、毫克(mg)4. 速度:米/秒(m/s)、千米/小时(km/h)5. 加速度:米/秒²(m/s²)6. 力:牛顿(N)7. 压力:帕斯卡(Pa)8. 功:焦耳(J)9. 能量:焦耳(J)10. 功率:瓦特(W)二、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5. 弹力:物体受到弹性变形时产生的力。
6. 摩擦力: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的阻力。
7.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8. 平衡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力。
三、运动学1.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3.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的运动。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大小均匀变化的运动。
6.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四、热学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5. 热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方式传递热量的过程。
6.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7.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
五、光学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思维导图课件118P合集

东尼.博赞
哪些全球顶尖大学、商学院 在教授思维导图课程?
谁在学习及使用思维导图?
让道他他 大如们们 脑何具缔 帮正有造 助确一了 他的个商 们使共业 创用同奇 造他的迹 无们特 限的点 的大他 财脑们 富并都 且知 : , ......
,
波音公司使用思维导图案例
“使用思维导图是波音公司的质量提高 项目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 这帮助我们公司节省了一千万美元。 ——Mike Stanley,波音公司,美国
依次单击 “插入”、 “主题”、 “单一副主 题”,然后 直接输入新 的子主题的 名称
新建一个map后该标 题框为选中状态,这 个时候按下回车键 “Enter”,即可以输 入该主题的标题
1. 开始创建新的Map
2. 添加子主题就是在原有主题下新加一个分支
•编辑和移动一个主题 • 修饰主题 •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详细的注释说明
3. 超级链接 4. 建立主题间的联系 5.转换为提纲形式 6.导出不同形式的文件
选择工具栏中的 “Insert Realationship” 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 两个要联系的主题
用思维导图记笔记的益处 ◆ 能够在所有时间内保持对知识“图景”的整体展望 ◆ 使你的大脑有一个焦点和结构,你可以在里面 把任何课题的知识综合起来。 ◆ 它们会增强大脑对于知识的“渴望 ” ◆ 增强大脑对于知识的“渴望 ◆ 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与书籍、讲座或者宣讲中 表达出来的思想联系起来 ◆ 效果和效率都大得多 ◆ 强化你对一些书本、讲座和报告的记忆力及理解
1、三种感觉模式:视觉、听觉、触觉;
因人而异,发现自己擅长哪种模式很重要。
2、联想过程需要注意:
A:要相信世界上任何两件事物都可以有联系。
B:要有趋动性动作:动态的事物更吸引眼球。 C:完美就是设限:联想简洁有效,不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