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要把这句话翻译成咱平常唠嗑的话,那大概就是:“别去管那雨水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发出的声响”。
您想想啊,咱平常走在外面,突然下起雨来,那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树叶上,声音乱糟糟的。
可这时候苏轼就说了,别听那动静,别被这声音干扰了咱的心情。
这就好像咱们有时候遇到些烦心事,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各种声音乱得很,咱不能被这些乱哄哄的东西牵着鼻子走。
苏轼写这词的时候,正赶上他在人生的低谷呢。
但是他这人心态好啊,不把那些困难当回事。
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告诉咱们,生活里那些让人闹心的声音,那些困难带来的嘈杂,别往心里去。
咱们该干啥干啥,不能因为这点动静就乱了阵脚。
就好比咱们有时候在工作中,领导批评了几句,同事在旁边说三道四。
这时候咱就得学学苏轼,心里想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你们爱咋说咋说,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 又比如说,在学校里考试没考好,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候咱也得告诉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下次努力考好给你们看看。
”
总之啊,苏轼这句话就是教咱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不管是风是雨,是好是坏,都别太在意那些表面的动静,守住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定风波》全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定风波》第一课时 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品读:——苏轼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变化过程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诗词的 浅层次理解,能够顺利达成,然而对于文本深层次的内 涵理解以及高阶思维的认识还有待点拨,以破除对文本 标签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刻板印象,以达成学生核心素养 的提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审 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 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 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初读:读懂大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读:分析矛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悟读:——深入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
下列哪句诗表达的人生境界,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最为接近?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高中语文《定风波》-新人教版必修4

• 芒鞋:草鞋。 •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
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 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 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 马蹄忙」者。
•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 景。
•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 心理感受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 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 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 ──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 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 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 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 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 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 自己崭新的位置。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 的人生思考?
明料泪相小 夜尘纵
月得千顾轩 来满使
夜年行无窗 幽面相
,年。言惟梳 还如不
冈处 有妆 乡霜识
。:
。 。。,
话千不十 凄里思年 凉孤量生 。坟,死
,自两 无难茫 处忘茫
。,
记乙苏江
梦卯轼城 正子 月 二 十 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 去。 •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 「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 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苏轼
也处回山醒料一马竹且声莫
无,首头,峭蓑,杖徐,听
风归向斜微春烟谁芒行何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要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简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自然界的景物与人类内心情感的交织。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解析第一部分:自然景物描写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宁静的夜晚,作者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穿林打叶声,这是一种急促、有节奏的声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营造了一种紧张和不安定的氛围。
第二部分:人类情感表达接下来,作者开始讲述他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情感。
他提到自己身处在逆境之中,遭受着各种磨难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坚持和抵抗。
他用“风”来比喻自己内心中那股坚强不屈的力量,并称其为“定风波”。
第三部分:与历史人物联想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通过与历史人物的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他提到了汉朝名将霍去病和唐朝名将李靖,这两位英雄都曾经在逆境中奋勇抗争,以身作则。
通过与这些英雄的对比,作者展现了自己对于坚持和奋斗的敬佩之情。
第四部分:坚守信念最后,诗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坚守信念的追求。
他提到了“穷愁”、“富贵”等词语,表达了他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始终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纯粹的信念。
诗歌意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于坚持信念和抵抗逆境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遭遇各种困难和磨难,但作者选择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并用自然界中风的形象来比喻内心中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
同时,通过与历史人物的联想,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信念和抵御逆境的重要性。
他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义,成为了杜甫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融合,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坚持信念和抵御逆境的共鸣。
结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交织的诗歌。
通过对夜晚穿林打叶声的描写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作者表达了他对于坚守信念和抵抗逆境的追求。
《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赏析探究
探究:“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 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 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
30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
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 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 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云”。思考:苏轼的“归去”是归向
何处?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 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 “归”字
出现了一百余次,
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 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 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1)儒家入世思想 (2)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经世致用 积极入世 关注社会民生
导入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 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 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 精神特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1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 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 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1
苏轼
豪放旷达
不惧风雨 冷静、超然、自信、
成熟(主旨)
即事抒怀
一语双关
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林语堂《苏东坡传》)
1
他携着这份豪放、旷达、洒脱,走遍了半个大宋 。
他达则兼济天下,穷也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一路南下却收获颇丰,亲情、爱情、友情无一 不足。
萧瑟sè
哪些词表现了苏
请用
定风波 轼面对“风雨”
“从……
苏轼 的态度?
词语中,象
再 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
我看到了 课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个…… 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的苏轼”
, 把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式,握
说说苏轼 给你最深
人 物 形
刻的印象!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他才华盖世,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 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 到什么叫做豪放、旷达、洒脱,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1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作业:现要举行“中华历史文化 名人盛典”颁奖大会,请你为获 奖的苏东坡写一段颁奖词。
定 苏风 轼波
达州市第一中学校 唐嘉
她说:“修五百 年方能同舟,修一千 年才能共枕。我愿意 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
祈祷:来生让我嫁 给苏东坡,嫁给 这个上帝唯一的 骄傲。”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刘艳琴
初
定风波(苏轼)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把全词浓
定风波
缩在一个字上, 你会想到哪个
苏轼
字?
三 读 课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探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究 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旨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
归朝廷?
归田园?
1
归朝廷?
1、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 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 2、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苏轼一生中 ,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 事。 2、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 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彰显了作者的成熟与大气。
读
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文 , 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出 节 奏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疏 通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文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意 无风雨也无晴。
1
归佛门?
1、自己取名东坡居士。 2、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佛家的静达圆通、四大皆空,启 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他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 于君指上听? ——《琴诗》
(佛教认为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 以存在。此诗歌正体现了这一佛理。)
——《江城子》
1
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 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这使得他在顺 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 碰撞中,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 应对人生的风雨。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
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