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找骆驼》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找骆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教师的教案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但不具体。
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理念: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师生情感的共振。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二.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教学用具:小黑板图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找骆驼》一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1

2023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9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找骆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课前准备】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背古诗两首二、情境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
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
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
(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
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
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
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说课稿克梨木联合小学王福银【说教材】教材内容: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属于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阿拉伯故事。
人物有两个:老人和商人。
商人走失了一头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
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读者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学生独立阅读难度不大。
且学生有了那面课文学习的基础,对于本组的主题比较明确,因此读懂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道理都显得容易多了。
教学时,教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读。
文本的难点在于感悟老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这一重难点的突破,要抓住文中老人的话进行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和气恼,老人说话的不紧不慢。
在朗读指导时做到:一是要创设情境,进行角色入位;二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读。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意图,确定本次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的骆驼的特点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坚持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地点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能力。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把握下列关键,即依据目标确定的重难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特点的;感悟老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说学情】(一)性格方面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找骆驼》

啃
2020/3/3
竟
骆驼 跛脚 驮着 忿忿 脚印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
2020/3/3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 了商人( 走 失 )一只骆 驼,向老人( 打 听),经 老人( 指 点),( 找 到) 骆驼的事。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想一想,商人 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勾 画出来。
我明白了:
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 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2020/3/3
小练笔
1. 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老人, 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 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2.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丢 过东西呢?以前你是怎么对 待的?学了课文以后你又有
什么启发?
2020/3/3
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 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的英雄。
2020/3/3
16.找骆驼
自学任务 一
1 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勾画出文中的新词,利用字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020/3/3
骆驼跛驮忿
啃
2020/3/3
竟
luò tuó bǒ tuó fèn 骆驼跛驮忿点跛,是因为( )。
之所以老人说骆驼驮的一 定是蜜和米,是因为()。
之所以老人说骆驼缺了 一颗牙齿,是因为( )
2020/3/3
依据
2020/3/3
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 特点,那是因为﹙ 他留心观察,认真
思考,才得出正确结论的 ﹚。
2020/3/3
2020/3/3
2020/3/3
脚印右深左浅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设计思路

《找骆驼》设计思路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
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
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
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么教略读课,一直是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
如果将略读课仅仅当做一篇阅读材料,上不挂单元学习专题的要求,下不连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至于语言学习,更不在思考之列,读过了事──这是对略读课文资源的一种浪费。
但要是将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一样来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这就辜负了教材编者安排这一类课文的良苦用心。
陆虹老师教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读课文这一教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件+教案+单元试卷)《找骆驼》同步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同步练习题
一、画去括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蜂(蜜密)脚(印映)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可不知道
五、阅读答题
蒲公英
蒲公英的叶从根部长出,边缘呈羽状分裂,几片叶子中间,伸出长长的花轴,花轴顶端便是淡黄色的小花。
蒲公英的花,乍看只是一朵,其实何止一朵?当你蹲下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淡黄的小花是由许多小花朵构成的一个花亭。
每一个花朵下,长着一个很小的果,每个果上,冒出一撮又长又密的冠毛。
一个个小果结成一团,就像一个毛茸茸的圆球,真是逗人喜爱。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观察蒲公英的,重点写了蒲公英的_________。
2、运用以上观察方法,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并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六、词语接龙
英——英雄——雄伟——伟大——大方——方法——
细——细心——心跳——
果——
参考答案:
一、详、蜜、印、竟
二、(略)
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四、:“?”“。
”“,?”“。
”“?”“!?”:“。
”
五、1、由下而上,由远及近叶、花、果2、(略)
六、(略)。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找骆驼》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
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习;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