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

引言佤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全世界优秀文化的瑰宝。
“走进佤山,司岗里佤族村寨是西盟佤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更有人类早期生活的写照,是现在人类研究早期人类的活化石。
村寨里有:人类的发源地司岗里、木鼓房、寨心桩、人头桩、牛角桩、祭祀桩、佤族民居等,是全面了解佤族社会发展进程的首选地。
在西盟,四季都可以欣赏到如梦如幻的云海,尤其是在秋冬两季,西盟佤山的云海是最为壮观。
”[1]每天早晨,云海随着时间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美得如同仙境般。
“木鼓”是阿佤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
在佤族传说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
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与临沧沧源的传说有所不同)。
西盟阿佤山上人民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佤族人民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用自己歏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成绩。
今天的西盟佤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稳固、人民安居乐业。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到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上网等查阅大量与民族体育文化相关的资料;访谈法(有访谈笔记),访谈西盟县佤族体育组织委员会相关领导,了解到佤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有关资料;观察法,通过到西盟县佤族节日和宗教活动现场中观察了解,搜集有关佤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相关资料。
一、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体育文化,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化因素。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使得佤族习惯于依山而居。
在山上为了防御其他民族和动物的伤害,常常采用本能的防御行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本能造就了佤族原始的体育文化;并逐步发展成为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了佤族独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6个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
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立题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及其分布的组合特征,是地理学与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文化地理学中,以区域为单位的文化地理研究最能反映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云南地理空间除了历代沿革史上的政区含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指一个内部相互联系与外部彼此兼容的完整地域,即云南文化区。
在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其文化多样赖以发生、发展的空间基础。
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研究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研究德宏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近年来,对于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对于其不同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发掘。
本文将介绍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文化背景和特色。
一、传统体育项目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步摔跳和、击掌、跳绳和球类运动。
其中,步摔跳和、击掌最为普遍,广泛流传于德宏州各个地方。
步摔跳和又称为“景颇蚕妞扯”,是一种类似于跳高、跳远的体育项目,比赛的主要形式是两人相互对垫,相互蹦跳、转圈等,最终看谁能跳得更高、更远。
击掌有“景颇桥头柜打掌”、“模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一种两人相互击掌的体育项目,借鸟儿打掌的方式来练习身体协调和反应力。
后者则是一种类似于武术的活动,是以模仿动物和战争场面为特点。
此外,跳绳和球类运动也在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文化背景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式和内容,都源于其特有的文化环境和习俗习惯。
在景颇族社会中,竞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勇气的标志。
这也是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核心意义。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境内,属于边陲地带,交通不便,地形崎岖,气候复杂多变。
由于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德宏景颇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特色。
因此,德宏景颇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特色表现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技艺。
由于德宏州地形崎岖,景颇族人民的运动方式也同样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韧性。
景颇族人民早期练习的步摔跳和和击掌,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大山和原野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强化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特色还体现在其赛事的组织和方式上。
在一些传统的赛事场合中,往往会邀请专业的裁判员和观众,以期在比赛中体现公正、公正和友好的精神。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研究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研究德宏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景颇族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他们传统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淡化,急需进行一场传统体育的研究和保护。
本文将从景颇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特点及现状出发,进行一番探究与分析。
一、景颇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景颇族是以狩猎和耕作为生,因此他们的体育活动也主要以这两个方面为主。
在狩猎方面,景颇族人会进行射箭、投掷标枪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培养了他们的狩猎技能。
在耕作方面,景颇族人会进行农耕舞、扭秧歌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体力,又增加了他们的社交娱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
他们开始进行摔跤、竞技舞、传球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景颇族人的身体,还增强了他们的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
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景颇族传统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射箭、摔跤、竞技舞、传球等多种活动。
这些活动既有利于景颇族人的身体健康,又具有很高的娱乐性和参与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
2. 民族特色景颇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例如景颇族的射箭活动中,他们会使用特制的弓箭和标枪,这些器具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景颇族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
3. 社交性景颇族传统体育活动非常重视社交交流,例如他们的摔跤、传球等活动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可以增加族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4. 民俗性景颇族传统体育活动还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例如他们的农耕舞、扭秧歌等活动都是与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相结合的,具有一定的宗教和仪式性质。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云南楚雄彝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调查报告

云南楚雄彝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调查报告云南省楚雄州是彝族自治州,楚雄元谋是世界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浓厚的彝族风俗,彝族文化是哀牢山腹内的灵魂。
而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在生活单调,生活趣味性比较缺乏的彝族生活中,传统体育活动是彝族人民唯一的趣味性活动。
所以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喜爱。
它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多民族的高寒山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差别较大,因而形成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
正因为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所以它为充满神秘色彩的哀牢山点缀了神韵和带来了生气。
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体育事业等飞速发展的今天,彝州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与世界共进共发展。
而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楚雄彝族群众传统体育活动的支撑平台。
每一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域之内,形成特定的地缘关系。
以地域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物质基础,借地域维护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
首先楚雄彝族人民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牧业社会生活,人民满足生存需要的唯一手段就是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必须要与自然界发生抗争,由此形成了与生产方式有关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
免费论文网。
其次楚雄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的哀牢山腹内,受外界经济的影响不明显,彝族人民仍处于自给自足的“桃源生活”之中。
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导致彝族人民对自己生活的地域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感。
这种依恋感经一代又一代的传习,甚至将其升华为宗教仪式、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等。
而这种对地域的依恋感则常常反过来强化着人们对开展彝族传统体育的定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楚雄彝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中国云南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民众的影响。
云南高原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拥有广袤的森林、壮丽的山脉、雄伟的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
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多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影响。
首先,在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多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耕文化。
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使得当地人以农耕为生。
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农耕传统,如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和水稻种植、彝族的天台田种植等。
这些传统的农耕方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
其次,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推动了当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发展。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为民众提供了制作木器、染料、陶瓷等手工艺品的原材料。
比如,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以木雕和纺织艺术为代表的手工艺发展相当繁荣。
这些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又是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此外,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这里的山川湖泊常常被视为神圣的地方,被认为与神灵和先祖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民族在山川湖泊周围建立了寺庙、神坛和祭祀场所,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
例如,在傣族的传统信仰中,他们视高山、大树和水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且与自然元素相联系。
这种信仰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冲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本生态平衡的山区和湖泊逐渐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同时,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入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击。
年轻一代的民众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这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0T15:39:05.900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5期作者:陆晶晶[] 张鹏飞[导读] 摘要: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要想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要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进行分析,本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生态分析,以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重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态提供参看。
摘要: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要想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要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进行分析,本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生态分析,以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重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态提供参看。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分析 1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然环境层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都是远古先人于自然环境做斗争而产生。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在祭祀表演中出现的项目,这些都是先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从而幻化出来的神和图腾崇拜。
云南沧源崖画清晰了记录了3000多年前该地区人们的狩猎、舞蹈、祭祀等活动,这些可以说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雏形。
云南省地形复杂,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交错分布。
不同环境生活的先民们形成了不同民族特性,更产生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然环境对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活在云南的山地民族,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其民族特性比较强悍、勇猛。
这些民族特性也行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云南省的藏族就是山地民族的代表,该民族生活的海拔较高,在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藏族人们勇猛、灵活的民族特性,喜欢较力、速度、灵活性的体育项目。
云南藏族的“大象拔河”就是典型的较力性项目,在比赛时,两个人将提让做好的绳套套在颈部,再将绳子从两个人的裆下拉过,两人背对后,朝向两各方面,趴在地上,双手扶第,模仿大象,相互对拉进行较力。
藏族的赛马比赛,不仅比谁的马跑得快,还要在马上做各种翻滚动作。
这些都体现了云南省藏族的灵敏、彪悍的民族特色。
除了山地民族藏族,同样生活在高黎贡山山区的景颇族也是云南省山地民族的代表。
体现其民族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有“刀舞”和“金再再”,跳“刀舞”时,参与者可达几十上百人,步伐整齐、不时挥动长刀,声势浩大,场面极为壮观,十足体现了云南山地民族的强悍、勇猛、坚韧的民族特性。
云南基诺族生活在版纳基若山的大森林里,这一民族在解放前都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
他生活的环境深林密布,常有野兽出没,为了适应这一自然环境,基诺族人民身手矫健、意志坚韧。
这一民族特性也直接影响了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佐交交麦”是基诺族典型的传统体育项目。
这一项目类似于体育舞蹈,主要有屈膝、踩脚、半蹲跳、左右扭动臀部等肢体动作组成,跺脚时,就好像脚被火烫了一样,抬脚迅速,动作敏捷,屈膝半蹲跳的时候,双手轻打臀部两侧,风格轻快活泼而富有朝气。
云南的拉祜族,多生活在海拔较高水源丰富的密林中,该民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他们的孩子很多都是以树木花草来命名。
丛林的长期生活使得该民族的人们不仅擅长狩猎,也喜欢跳舞。
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跳舞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需求。
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芦笙舞”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矫健、豪放、灵活的民族特性。
“芦笙舞”对参与的人数没有限制,有一人作为领舞者带领参与者变换各种舞姿,动作幅度时大时小,张弛有度,艺术风格灵活柔美,自然豪放。
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波涛汹涌的大江边,在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不仅使他们形成了无畏的精神,更是锻炼出了他们较好的水上功夫,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是与水相关。
比较典型的项目就是划竹排、赛龙舟、游泳比赛。
云南的布依族,每到三月三,就会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到了三月初五那天,他们会祭水神。
这天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划竹排比赛,青年那女在竹排上破浪前行,江边欢呼声、加油声响切云霄。
生活在澜沧江畔的傣族人民,将水作为生命的重要部分,有着浓厚的水文化。
除了泼水节期间,还会举办游泳比赛吗,横渡江河,征服自然。
生活在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与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该地区每年的八月初八都会举行“耍海会”,泛舟比赛时节日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八月八这天,洱海之上,白帆涌动,岸边更是人山人海,附近很多村寨的龙船装饰一新,以飞龙作为装饰,风格迥异,在茫茫洱海一决高下。
2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环境层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云南大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地区,经济发展更是落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与外界的交流十分有限,在这样的封闭社会环境中,外界对本地区的冲击较小,使得该地独有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保留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世外桃源”将不复存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的境地。
人们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很多人走出大山,甚至不再回来,更是无暇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
民族信仰,是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的基础,在很早之前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自然的崇拜形成了很多仪式化的活动,在这些仪式化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以表演为主,在祭祀是来献祭神灵,祈求神灵庇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云南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开始了市场化的操作,以前只有在节庆时才有的表演项目,在民族旅游景区,都可以看到,有人还可以参加体验。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对这些项目所包含的民族特性的东西逐渐被人们忘记,这样其实也不利于这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还有些不适合表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的被遗忘、失传。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展开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3小结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出了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已经遭到破坏,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必须从恢复和重建其文化生态环境做起。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张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延超,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Y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