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读《张学良》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张学良传》读后感(2)

《张学良传》读后感(2)

《张学良传》读后感(2)《张学良传》读后感一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恐怕周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

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

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

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

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

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

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

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说到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

新派说法的种种,我就不多阐述了。

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

其实我们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

张学良观后感

张学良观后感

张学良观后感引言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战争、动乱和变革。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张学良的事迹和贡献非常感兴趣。

最近,我看了一部描述张学良一生的纪录片,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张学良的深刻触动和感悟。

一、张学良的家世与成长背景张学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中国东北军的创立者之一。

从小,张学良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对于战争和军事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热爱。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他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场景,他的父亲严厉而又慈爱,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这种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培养了张学良坚强的意志和军事才能。

二、张学良的历史贡献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家之一,他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还参与了一系列抗战胜利的战役。

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张学良亲自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的场景,他的领导才能和勇敢精神让我深深钦佩。

他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为保卫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奋斗到底。

三、张学良的人格魅力张学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有思想和情感的人。

他在纪录片中的许多讲述和回忆,展现出他对家人、朋友和下属的关心和关爱。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善于团结和调动人心。

在纪录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他亲自前往伤员住院的场景,他不仅慰问和鼓励了伤员,还为他们解忧解难。

这种人格魅力让我对张学良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四、张学良的悔意与反思张学良的一生并不完美,他也曾犯下错误和做出伤害他人的决策。

纪录片中,他对自己曾经逼迫父亲追求权力的行为深感悔意,并表示自己懊悔不已。

这种悔意和反思展示了他作为人的成长和进步,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五、对张学良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对张学良的事迹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人格和思想产生了更深的认同。

张学良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挣扎的历程,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国家的利益。

少帅张学良观后感

少帅张学良观后感

少帅张学良观后感少帅张学良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经历和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少帅张学良,这个称号本身就代表着他的非凡之处。

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成为了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勇敢、忠诚的将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

在纪录片中,我深深地被他的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所折服。

纪录片以张学良少帅的一生为线索展开,通过大量的历史影像和珍贵的历史档案,再现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他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到年少时担任军事要职,再到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将领,张学良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刻。

影片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天才,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敌人如狼似虎的环境下带领部队战胜敌人。

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使日军屡屡受挫,成为了他们的噩梦。

他组织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纪录片中也揭示了许多关于张学良的秘密和隐情。

他曾经与日本发生过一段特殊的联系,这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和质疑。

但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他都站在了中国一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奋斗到了最后。

纪录片的制作者并没有集中探讨这段历史,而是更多地呈现了张学良那位伟大将领的一生。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张学良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观后感。

首先,他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是我所敬佩的。

无论是在各种压力和诱惑面前,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种高尚情操令人敬佩。

其次,张学良的智慧和勇气令人惊叹。

他在战场上的决策和处事能力超过了常人,他能够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下凭借自己的智谋取得胜利。

他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技能使他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面旗帜,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纪录片中还展示了张学良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

他不仅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个丈夫和父亲。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张学良这个人很有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更是妇孺皆知。

我们来几篇《张学良传》读后感,与文友们分享一下。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张学良传》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张学良传》内容节选这时的赵四,虽只十五、六岁,却已到了女子情窦初开的时期。

她见这位张将军果然英俊飒爽,结实健壮,眉宇间凝结着一种为常人所缺乏的勃发英气,特别是谈吐不俗,虽为军人,却无丝毫武夫的粗野之气,正是闻名不如见面了。

更听兄长说他是位爱国将领,不自觉地将他和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联在了一起,愈加景仰,一股莫名其妙的情潮猛烈地冲击着青春的心扉,顿感相见恨晚。

正想和他谈点什么,忽见对方那犀利的目光,正痴痴地盯着自己,颇觉羞赧,双颊立刻泛起两朵红云,忙又低下头,掩饰地用纤纤玉指捏弄着衣角。

……⑦看来,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具体情节虽有出入,而且也不排除其中的某些描述的传说性质,但从作者对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初识的心理和精神风貌的描绘来看,还是掌握分寸,严肃认真的。

不过那时他们毕竟还是初次接触,彼此都留下了好的印象,算是认识了,其他问题还是谈不上的。

特别是,那时候赵四小姐年纪还小,又正在读书,更不善于交际,跳舞常常是只跟姐姐或别的女友跳,连同男子跳舞(与张学良的一次跳舞算是例外)都还很不习惯,她哪会思虑什么儿女情长呢。

而这一点却偏偏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她那俊俏美丽的容貌,那乌黑深沉的眼睛,那闪动着蓝色光彩的秀发,那袅袅婷婷的身材,以及那显然还带有明显的孩子气的异常天真纯朴的个性,都使他久久难以忘怀。

但最初也仅此而已,其它的事,还都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然而,时间长了,接触的次数多了,从正处于豆蔻年华的赵四小姐来说,感情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自从认识了张学良以后,她参加社交活动明显增多了,胆子也比过去大些了,不再那样羞怯、那样怕见生人了,比如她不仅敢于大大方方地同男子跳舞,而且与亲朋之间的一些青年男女也有了更多的交往。

近代史读《张学良》心得体会[修改版]

近代史读《张学良》心得体会[修改版]

第一篇:近代史读《张学良》心得体会张学良----吃喝嫖赌抽俱全的千古功臣----读《张学良传》有感他是东北王的公子,他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他是28岁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他是放弃国仇家恨维护统一的爱国者,他是执行’不抵抗政策‘将东三省送入日寇铁蹄下的名族罪人,他是为救民与火热而实行兵谏的大无畏者,他是个被软禁半个世纪却依旧坚持一个中国的老人。

张学良,这个我从小耳闻目染的老熟人,在我读完《张学良传》以后竟然感觉有那么些许陌生张学良也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他家雄踞东北称王,又从小接受中西方的贵族文化,外加他有着俊美的皮囊,好一副花花公子的模样,事实上他的确就是,更准确的说在1928年以前他是的。

皇姑屯事件张大帅被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部司令,就当人们等着他会报仇雪恨之时他却通电全世界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名族的尊严,亲手换下共和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这个昔日的公子爷亲手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成了泡影。

1931年9月18日的夜十分的黑,黑到可以吞噬人们瞳孔里的光亮,日寇的战刀指向了东三省。

918事变当晚张学良下令全军,对日本兵的挑衅,不得抵,并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不到300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一再坚持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整个东三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亲手让出了生他育他的土地,冷眼相东北百姓的生死,不管是张学良对日本的侵华野心估计错误,还是盲目的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东三省的沦陷必然是他戎马生涯的污点。

张学良也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只不过这次站上的是审判台而不是荣誉殿。

据说,张学良随身携带一把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刻着一行字:事到临头须放胆。

是张大帅的遗物。

也许正是刀上的那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许就是那段话,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再一次伸向中华大地之时,当苦劝打着攘外必先安内口号的领袖无用之际,张学良毅然决然的和杨虎城囚禁了自己的拜把兄弟,逼蒋抗日。

读张学良传有感

读张学良传有感

读《张学良传》有感张学良这个名字,相信无论哪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他生平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西安事变中逼迫蒋介石同意抗日,以及后来被蒋介石囚禁大半生这两件事。

《张学良传》从张学良的少年时代讲起,还写了一些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的事迹,以此来对比衬托出张学良性格的形成还有其信念中与其父亲、还有生长环境不尽相符的地方。

而从这些事迹的描写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从前我认识错误的地方。

这本传记第一个打破我原本观念的地方便是对张作霖的解读。

我曾经以为所谓军阀就都是那种割据一方、横行霸道、以势逼人的人,但我却在书中看到:张作霖原本家境贫寒,他是自己白手起家、顽强奋斗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也是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虽然他不乏专制、贪婪的一面,但她富有谋略,胆大而且还能够任用贤能,的确是当得一方军阀的位置。

对于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写到的这样一件事:张作霖下令午夜后任何人不许进出。

他自己有一天也被卫兵拦在了门外,并且这个卫兵还说“就算是大帅来了也不能进去”。

张作霖很赏惜这个卫兵执行命令的严格认真,不仅不生气,还把他提拔成监狱所长,并就他不识字这一点给他配了两个识字的副官。

从这,我看到了张作霖豁达大方一面。

但是在《张学良传》中写道:张学良并没有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影响下继承军阀的道路。

张学良受中西两方的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既有中方谦逊温文的性格,又兼具西方开阔视野的人。

他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常常为之不停奔走以筹集赡款。

张学良是个反帝爱国的积极分子,可是他身上也依然有少量封建迷信的成分存在着;同时,张学良也并不接受三民主义之类抑或信义和平直流的说法与空谈。

皇姑屯事件后,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接任了东三省总司令的位置。

虽然年纪尚轻,还经受着父亲去世的打击,张学良还依然能够顶着不容乐观的局势,沉着冷静地稳定了军心,没有被愤怒迷住了眼睛。

这反映了张学良心性沉稳,在危急之中能以大局为重,而且手段还十分高明。

他继任后的一系列作为造成的影响远不止稳定了东三省的局势这么不值一提,这些措施还促进了中国渐渐走向统一,史称“东北易帜”。

张学良少帅观后感

张学良少帅观后感

张学良少帅观后感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之一。

他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操,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张学良少帅的纪录片,深受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纪录片通过对张学良的一生进行细致的还原和解读,为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将领的不凡魅力。

从早年的积极参与护法战争,到后来的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坎坷遭遇,张学良的人生可谓沧海一粟。

首先,我被张学良少帅的胆识和智慧所折服。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护法战争中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依然坚持不懈,提出了“收回辽东、夺回大陆”的著名口号。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牺牲精神,带领部下在生死面前毫不退缩。

正是他的胆识和智慧,让中国军队在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击败了强敌,为中国护法事业树立了光辉的一页。

其次,我深受张学良少帅的人格魅力所感召。

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个人生活中,他都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令人钦佩的操守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纪录片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人为寻找张学良而屠杀了他的亲人时,他以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选择了沉默。

这种宽宏大量和高度人格的体现,使人不禁为其感到敬佩和钦佩。

最后,张学良少帅的改邪归正和自我救赎也令我深思。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主动向共产党靠拢,在国共合作的大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各方团结一致,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尽管经历了坎坷和困惑,但张学良在不断反思与成长中,反人性向善,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人拥有高尚情操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张学良少帅的人格,军事才能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成就和功勋上,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和品格上。

张学良少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今天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张学良少帅的一生中汲取一些启示。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张学良人物传记读后感(通用)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张学良人物传记读后感(通用)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张学良人物传记读后感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其中张学良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一个发生过多次变故的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荣耀、忧伤和辉煌,而《张学良传记》是一本详细记录了他一生的传记,让我们对张学良这个跨越一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读完这本传记,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对张学良这位人物的双重性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张学良有着独特的政治眼光和勇气,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果断的决策。

他不仅在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中协助抵御外敌入侵,也在1945年制止了关内关外的战争。

此外,他也是一个保家卫国的爱国者,他在长期抗战期间,坚定地支持国共合作和宽容政策,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张学良也有着另外一面,他曾经是一个专权的军阀,无情地镇压政治对手,甚至没有盲目追求个人和家族的利益而对自己的同胞忽视不顾。

作为一个强人,他有时也会被自己的权力和荣耀所迷惑,以至于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抗战,而是选择与日本联手,导致了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总之,张学良的一生中有太多的矛盾和复杂性,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

读完这本传记,我感觉最值得我思考的是,不同的历史背景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人性,而人性也常常是反映其所处环境的产物。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为张学良的权力崛起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他成为了一个军事领袖,因为那个时代社会上缺乏更好的政治架构去监管和调节不同的势力。

如果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这一时期中取得统治权力,那么他也会像张学良一样被同样的环境所塑造。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像张学良这样的人物对中国的发展和政治架构的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读完每本传记之后,我总是会思考关于这个人物的继承者。

在张学良复杂的家族传承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这本传记告诉我们,人物的继承是取决于他在社会、政治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行动和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家族继承的问题几乎让他的一生也变得波诡不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吃喝嫖赌抽俱全的千古功臣
----读《张学良传》有感
他是东北王的公子,他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他是28岁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他是放弃国仇家恨维护统一的爱国者,他是执行’不抵抗政策‘将东三省送入日寇铁蹄下
的名族罪人,他是为救民与火热而实行兵谏的大无畏者,他是个被软禁半个世纪却依旧坚
持一个中国的老人。

张学良,这个我从小耳闻目染的老熟人,在我读完《张学良传》以后
竟然感觉有那么些许陌生
张学良也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他家雄踞东北称王,又从小接受中西方的贵族文化,外加他有着俊美的皮囊,好一副花花公子的模样,事实上他的确就是,更准确的说在1928年以前他是的。

皇姑屯事件张大帅被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部司令,就当人们等着他会报仇雪恨之时他却通电全世界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背负国耻家仇
的他,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名族的尊严,亲手换下共和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这个昔
日的公子爷亲手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成了泡影。

1931年9月18日的夜十分的黑,黑到可以吞噬人们瞳孔里的光亮,日寇的战刀指向了
东三省。

918事变当晚张学良下令全军,对日本兵的挑衅,不得抵,并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不到300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一再坚持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整个东三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亲手让出了生他育他的
土地,冷眼相东北百姓的生死,不管是张学良对日本的侵华野心估计错误,还是盲目的执
行了蒋介石的命令,东三省的沦陷必然是他戎马生涯的污点。

张学良也又一次站在了风口
浪尖上,只不过这次站上的是审判台而不是荣誉殿。

据说,张学良随身携带一把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刻着一行字:事到临头须
放胆。

是张大帅的遗物。

也许正是刀上的那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许就是那段话,改变
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再一次伸向中华大地之时,当苦劝打着攘外必
先安内口号的领袖无用之际,张学良毅然决然的和杨虎城囚禁了自己的拜把兄弟,逼蒋抗日。

自此,全国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战争的天平终于开始向中方
倾斜。

但是,也是从那时起,张学良的正式生涯宣告了结束。

事变之后忠诚的张学良陪同
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回到了南京,随即被扣押,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以后才逐渐获得自由。

为了祖国的安危却遭受将近50年的软禁却依旧毁誉参半,无论怎么看,张学良的后半生都是个不折不扣悲剧,然而老年的他还是说自己“我从不辩,一切毁誉由人“这话有点像武
则天的无字碑。

功过自由后人评说,我本磊落。

晚年的张学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信仰耶稣。

他在后院种起了兰花,赏花饮酒。

从一
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人。

远离镜头的瞩目,渴望在午后在摇椅上小憩,
饭后与老伴散个步。

可就算如此,张学良却依旧心系祖国,期盼着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葬我于高山兮,往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右任的这首诗成了这位百岁老
人最后的遗愿。

儿时不知在哪里看到对张学良的一句评价”他是呢个抽着大烟抱着女人改变世界的人。

读完《张学良传》之后感觉这个评价不太中肯,周恩来先生那句,千古功臣,又似太过。

在我看来,张学良是个性情中人,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全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

只可惜他少年得志,壮志未酬。

可悲可叹、、、、
不会再骗你,不会再说到做不到,不会再辜负你信任。

晚安我的爱人。

Os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