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伤痛的痕迹》阅读材料
2020届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那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2020-2021学年清流县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清流县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走出沙漠沈宏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贵州省贵阳市汤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贵州省贵阳市汤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民工弟弟胥加山弟弟背着沾满尘沙的蛇皮口袋,被我们公司的门卫拦了下来。
走出清凉的办公室,我被一阵热浪裹住,远地,看见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着硕大的雪碧瓶里的自来水。
见我走来,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
我问他怎么不坐在传达室里等我。
弟弟嗫嚅着,习惯了,再说怕弄脏人家传达室。
看着弟弟被烈日蒸红的脸,我真想骂几个门卫两句。
弟弟帮他们解了围,说是自己不愿意告诉他们他哥在这里做白领,才用我送他的旧手机给我打了电话。
弟弟在我的办公室只坐了五分钟。
他说要在离我家不远的工地上打两个月工,想在我家住几宿,等工地安置好工棚就回到工地上。
看着他被风沙揉红的眼睛,我脱口而出,这次打工就别住工棚了,天天晚上来家。
弟弟激动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说:“哥,你这里太凉了,我得走,再多坐一会儿,会感冒的!”看着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心中有种揪心的疼——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岁,他看上去却比我大;我在舒适的环境中拿着不菲的报酬,他却挥汗如雨,拼着死力挣着微薄的工资……我提前下班,买了酒菜,把弟弟住的房间整理一新,等着弟弟。
谁知妻却一口回绝我:“这怎么行,他住家里,我们都会不方便的!“不方便也得方便!”我有点强词夺理,妻不想跟我吵,进房甩上门。
弟一回到家,我便说他,工地下班怎么这么晚?弟弟说他早下班了,在工地上冲了把凉水澡。
这时,我才闻到弟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花露水的清香。
我为小弟斟酒。
弟小声地问我:“嫂还没下班?”“下班了,她今天工作有点儿累,先休息了!”弟一怔,不再作声,和我默默地喝着酒。
我安置好弟休息,回房。
妻一骨碌起床,“咣”一声关门,准是去了她父母家。
声音惊动了小弟,他慌张地来到我的房间问:“哥,嫂怎么啦?”“别管她!她爱去哪去哪,又不是小孩子,你去休息!明天还要上工呢!”弟没有再和我说什么。
2020高中语文《伤痛的痕迹》阅读材料

割舍伤痛,尘封记忆,活出真性情——逐梦尘沙《伤痛的痕迹》赏读在老家一片高大的杨树林中,我发现在每一株杨树的枝干上,都长有无数只大大小小的眼睛,或哭或笑,或静或眺,或凝眸或深思,或沉静如水,或愤怒似焰,或俯视世间的一切,或仰望太空苍穹……一时间,我惊讶于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众多大大小小的眼睛,都闪耀出睿智的光芒。
站在这千万只眼睛中间,只感觉每一只眼睛仿佛都在审视着你,都在向你诉说着什么。
护林老汉告诉我,这大大小小的眼睛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杨树在幼小之初枝干平滑光洁,但当最初的叶子开始脱落时,叶蒂与枝干结合处便留下了一道伤痕,随着枝干长大变粗,伤痕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清晰可见,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也有些是由于主干枝杈被毁坏、折断,留下的痕迹,那被毁坏枝杈的表皮便形成了眼睑,枝杈的骨髓就变成了凝视的眸子。
我终于明白了,每一只眼睛都是创伤所留下的痕迹,每一只眼睛里都有着一段伤痛的经历,每一个眼神都在倾诉着这份痛楚的由来。
树龄越小,伤痛便越少;树龄越大,伤痛也就越深越多。
但不论是弱不禁风,还是高大参天,每一株树都经历过相似的伤痛,每一处伤疤又都有着各自相似却又不同的故事。
而且无论这创伤有多深多重,每一株树在各自的成长中又都能够将它背负于身,隐忍于心,遗留下一只只回眸沉思的眼睛,偶尔才会让人想起这伤痛的痕迹。
望着枝干上数不清的眼睛,看着那如哭如笑,如泣如诉的神情,我不禁惊叹于自然物种的神奇。
一株幼小的生命,何以能够隐忍如此众多的身心之痛?沉迷于过去就会迷失现在和未来。
有些伤痛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抹去,那就不妨将它镌刻于身,留作生命中一道道永远值得回味的、永恒的风景,岂不是更好?抚慰伤痛,未必能够抹平累累的伤痕;沉溺已往,伤痛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深。
割舍伤痛,尘封记忆,方能活出真性情。
树如此,做人何尝不如此呢?[阅读思考]1.请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1.(1)选取树干上典型的特征——伤痕;(2)从视觉的角度,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上这些伤痕的数量之多,情态之丰富;(4)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树受到的创伤的深刻同情。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父亲的家园杨尚清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
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
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
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
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
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
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
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
莲,便是我的母亲。
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
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
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
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
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
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
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
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
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
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
高考语文 时文阅读精选 伤口素材

5月17日,贵州省德江县国土局执法大队副队长张波带队拆除违建,被户主张全秀刺伤,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张全秀在外打工十年,为修建房子,花掉近十万元积蓄。
当天,张全秀曾跪求执法人员,但被人拖开,随后房子被拆。
张波倒下时,身上穿着托同事在网上花一百四十元买的“劲霸”男装仿制品。
这是今年夏天以来,他穿的最“洋气”的一件衣服。
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顾到:父母住的木头房子在漏雨;二十多天后,女儿就要参加中考……张全秀和张波两个人都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均不宽裕,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张波具有国土局执法队副队长的头衔。
当网络媒体以“贵州官员拆违被刺死”为题转载此次事件的时候,我可以想象网友会有怎样的态度。
这位副队长的遭遇也让人同情,他们素昧平生,但两人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矛盾冲突,不惜拔刀相向、以性命相拼,这是此次事件最令人心痛、也最能发人深省之处。
实事求是地说,张波带队拆除违法建筑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他的职责所系,他也正是凭借自己的勤勉努力,才一步步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不过,张波或许没有想过,自己积极认真地履行职责,对于那些被强制拆迁者意味着什么。
当旁观者震惊于沉默寡言且性情懦弱的张全秀竟然对人拔刀相向时,他们或许难以想象,张全秀为了安家的梦想努力了十年,她将全部积蓄乃至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两间被称为违法建筑的平房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坍塌,张全秀如何能够接受?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就这样被违法建筑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他们的工作与生存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也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审视这出悲剧,我们不得不叩问这样的细节——几年前,张全秀就和丈夫在烂泥湾花钱向人换取了一小块地,却迟迟得不到审批且四次遭遇“强制执行”,又四次重新修葺。
张全秀的执着令人惊叹,因为她认定这是属于她的地盘,一次次沉默之后,再次遭遇“强制执行”时,她终于选择了爆发。
我们无从得知为何张全秀的地得不到审批,唯一可知的是,如果得到了审批,或者被妥善安置,这起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2019-2020学年寻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寻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
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
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
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
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
”老人说。
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
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
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
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
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
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
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
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
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
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
这手一定得松开。
真没用,竟然抽筋了。
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
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
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
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
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
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
2020届林亭口镇糙甸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届林亭口镇糙甸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警服李伶伶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警察。
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公安大学,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公安局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
所长老陈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2000元现金被偷走。
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
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
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知道家里进了贼。
屋里没有监控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
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会开锁。
”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她下手呢?”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
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
”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
”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
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
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
”李剑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舍伤痛,尘封记忆,活出真性情
——逐梦尘沙《伤痛的痕迹》赏读
在老家一片高大的杨树林中,我发现在每一株杨树的枝干上,都长有无数只大大小小的眼睛,或哭或笑,或静或眺,或凝眸或深思,或沉静如水,或愤怒似焰,或俯视世间的一切,或仰望太空苍穹……
一时间,我惊讶于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众多大大小小的眼睛,都闪耀出睿智的光芒。
站在这千万只眼睛中间,只感觉每一只眼睛仿佛都在审视着你,都在向你诉说着什么。
护林老汉告诉我,这大大小小的眼睛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杨树在幼小之初枝干平滑光洁,但当最初的叶子开始脱落时,叶蒂与枝干结合处便留下了一道伤痕,随着枝干长大变粗,伤痕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清晰可见,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也有些是由于主干枝杈被毁坏、折断,留下的痕迹,那被毁坏枝杈的表皮便形成了眼睑,枝杈的骨髓就变成了凝视的眸子。
我终于明白了,每一只眼睛都是创伤所留下的痕迹,每一只眼睛里都有着一段伤痛的经历,每一个眼神都在倾诉着这份痛楚的由来。
树龄越小,伤痛便越少;树龄越大,伤痛也就越深越多。
但不论是弱不禁风,还是高大参天,每一株树都经历过相似的伤痛,每一处伤疤又都有着各自相似却又不同的故事。
而且无论这创伤有多深多重,每一株树在各自的成长中又都能够将它背负于身,隐忍于心,遗留下一只只回眸沉思的眼睛,偶尔才会让人想起这伤痛的痕迹。
望着枝干上数不清的眼睛,看着那如哭如笑,如泣如诉的神情,我不禁惊叹于自然物种的神奇。
一株幼小的生命,何以能够隐忍如此众多的身心之痛?沉迷于过去就会迷失现在和未来。
有些伤痛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抹去,那就不妨将它镌刻于身,留作生命中一道道永远值得回味的、永恒的风景,岂不是更好?
抚慰伤痛,未必能够抹平累累的伤痕;沉溺已往,伤痛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深。
割舍伤痛,尘封记忆,方能活出真性情。
树如此,做人何尝不如此呢?
[阅读思考]
1.请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1.(1)选取树干上典型的特征——伤痕;(2)从视觉的角度,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上这些伤痕的数量之多,情态之丰富;(4)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树受到的创伤的深刻同情。
解析:表达特色的赏析,要记住,“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从整篇文章来看,首先要立足于贯穿全文的主要手法,比如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其次再考虑其它表现手法;作为文中的某个句子或者语段,要立足于修辞手法,亦即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其它表现手法。
要注意分析运用这些修辞或者表现手法的好处,要分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还得关注语言特色。
比如选词特点,特别是动词或者形容词的选用;句式特点,整句还是散句,长句还是短句;语言风格,委婉含蓄还是幽默诙谐、清新自然等等。
2.本文通过对杨树枝干因为遭受创伤而留下的痕迹的描写,由物及人,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受到的伤痛这一富有思考价值的话题:只有割舍伤痛,尘封记忆,才能活出真性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的神奇和伟大的敬佩之情。
解析:主题思想的概括,一要注意格式,二要注意从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两个方面去表述,要善于捕捉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如果没有这些语句,就需要我们根据文意加以提炼、归纳。
[品评赏析]
生活中难免会有伤痛、挫折等等不幸,面对这些,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是颓丧沉沦,是悄悄转身,还是勇敢接受?这篇文章或许给了我们很有意义的生存智慧。
文章首先描写在老家一片高大的杨树林中发现的每一株杨树枝干上的眼睛——伤痕,接着转引护林老汉的话,具体分析了这些伤痕形成的原因,主体部分由这些伤痕发表感悟,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伤痕,并由树及人。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因为不同原因而形成的这些伤痕当作人的眼睛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说它们“或哭或笑”“闪耀出睿智的光芒”“仿佛都在审视着你,都在向你诉说着什么”“枝杈的骨髓就变成了凝视的眸子”等等,游走在这些文字中间,感觉生动而又传神。
从体裁来看,文章是议论性散文,由树干上这些伤痕发表自己的感悟,议论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又不完全以理性取胜,而是夹杂着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充满了动人的感性色彩。
叙述如文章第3自然段,交代了伤痕形成的原因;描写如文章第1、2自然段,活脱脱地写出了这些伤痕的情态;抒情如文章第5、6自然段,“不禁惊叹于”“何以能够隐忍如此众多的身心之痛?”“抚慰伤痛,未必能够抹平累累的伤痕;沉溺已往,伤痛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深”等等,既表达了作者对树干不幸遭遇的怜悯,由含蓄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对待这些不幸。
文章句式整散结合,散句为主,整句为辅。
整句如排比“每一只眼睛都是创伤所留下的痕迹,每一只眼睛里都有着一段伤痛的经历,每一个眼神都在倾诉着这份痛楚的由来”等等,叙述了这些伤痕的来历,强调了树难以忍受的伤痛。
除此而外,文章还运用了三个反问句。
第5自然段的两个反问句,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也强调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不如留作生命中永恒的风景。
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余音绕梁,启发我们要从树干上的伤痛痕迹汲取力量,活出真性情。
由树而人,托物言志;最后一段,单独成行,仅仅一句就戛然而止,任由读者去想象,这也正体现了章法上详略得当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