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2.8《新城道中》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8《新城道中》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风景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 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 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 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XXX都是这样春意盎然, 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 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 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 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 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 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 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 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 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 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 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 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 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也不要忽略诗的开头两句: 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担忧,并且 立即惶恐大方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 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奇妙的拟人,不仅描画出山野花木之美,而 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风景之美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域:情景相 生。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风景,愉
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 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 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 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 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 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风景焕然一新。一座座峰 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 软的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 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

新城道中 (其一) ppt

新城道中 (其一) ppt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
”。
•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一格,与黄庭坚并 称“ ”。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
”。
•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黄庭坚, 并称 “苏黄” • 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
檐间, 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飘浮着的白云,好像戴着的丝棉帽,
树梢升起的初日,象是挂着的铜钲。
• 矮矮竹篱旁的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 溪边,多情的柳条自在的飞舞着。
•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的,她 们忙着煮芹菜、烧竹笋,准备送给春耕的人
自学检测
• 时令: • 天气: • 谁: • 干什么: • 看到了: • 感到了:

生机盎然 ,

农人 繁忙、快乐、平和。
• 感到了:
• 时令:
春天
• 天气:
初晴
雨后初晴
• 谁:

• 干什么:
山行
• 看到了: 晴云、 絮帽、 初日、

铜鉦、 野桃、 竹篱、 溪柳、

清澈沙水、 西山人家、春耕的人

春景 明媚秀丽 ,

山景 生机盎然 ,

农人 繁忙、快乐、平和。
• 感到了: 乐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 从景物中,体会情感
• 我们是直接找关键字,理解感情。
• 找出意象,扩写画面,体会情感
• 找出意象, 就是我们说的:抄现的。
• 整体感知:
看学案,整体感知诗作和作者

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之《新城道中(其一)》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含音频MP3

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之《新城道中(其一)》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含音频MP3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城道中(其一)的 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涉及诗歌的 各个方面,包括文学、历史、文 化等。
文献整理
相关文献整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为后人研究该诗提供了更为全面和 准确的信息。
传播与影响
该诗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学领域, 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05
新城道中(其一)的实践与应用
Part
04
新城道中(其一)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分析
文学价值
新城道中(其一)是一首具有 高度文学价值的诗歌,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文化传承
该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后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
历史意义
新城道中(其一)反映了宋代 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 景,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
新城道中建设是城市规划
1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
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
质。
社会经济发展
4
新城道中建设有助于促进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 居民的生活水平。
交通管理
2
新城道中建设有助于优化
交通布局,提高道路通行
效率和交通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
3 新城道中建设应注重环境
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
Part
03
新城道中(其一)的内容与主题
内容概述
01
02
03
内容概括
新城道中(其一)是苏轼的 一首诗,描写了他在赴新 城途中看到的自然风光和 人情风貌。
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包括“东风知我 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等。

《新城道中》精品课件

《新城道中》精品课件

总 结
苏轼写新城道中所见,流露出什么心情? 苏轼写新城道中所见,流露出什么心情? 诗的格调如何? 诗的格调如何? 欢乐
轻松欢快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 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 檐间连绵雨声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 檐间连绵雨声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整体 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 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 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 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 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 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 敏感。所以,雨一停, 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 吹断” 被“吹断”了。
2、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融入了诗人 、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怎样的情怀? 怎样的情怀?
提示:意象 意境——情感 提示:意象——意境 意境 情感
3、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 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 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 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 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 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明确: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 明确: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 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 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 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 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 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新城道中ppt课件

新城道中ppt课件

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 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 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 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明确: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 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 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 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 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 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 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 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 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 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 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 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 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 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 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 2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3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 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 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 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 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 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新城道中其一课件

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 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1.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 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 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2.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 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 活泼的基调。


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 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 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用轻松活 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 闻和愉快的心情。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 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 檐间连绵雨声呢?
1.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 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 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 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 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2.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 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 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1.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
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 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 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表达委婉有意 趣。 2.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 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 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 停,他首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 了。
• 尾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 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 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 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古诗词PPT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古诗词PPT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新城道中二首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作者简介
乞居常州
苏轼被贬期间,宋神宗多次想重新启用苏轼,但因宰 相王珪等的阻拦,未能如愿。元丰七年(1084年), 宋神宗感念苏轼之才,下诏“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 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将苏轼改授为离京城 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苏轼赶赴汝州 途中,先看望了被他连累而被贬至筠州的弟弟苏辙, 随后有游历了庐山,在这里他留下了《初入庐山》 《题西林壁》等诗篇。六月,苏轼游历石钟山,写下 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七月,苏轼至金陵(今江苏 南京)看望了罢相在家的王安石,交流学问与政治, 后又同游蒋山,互和诗词。
新城道中二首
宋代·苏轼
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组作品。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目 01 录 02
03
04
作者简介 基本内容 诗词赏析 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作者简介
参加科考
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守孝期满,又与 父亲、弟弟一同赴京。他们乘船沿岷江、长江而下, 出三峡后至江陵(今湖北江陵)后改走陆路北上, 于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到达京师,沿途苏氏父 子写下了不少诗文。到达京师后,苏轼被任命为河 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苏辙也被任命为 河南绳池(今河南绳池县)主簿,但两人并未赴任, 而是准备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制科是皇帝特别下 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嘉 祐六年(1061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科”考入第三等,按照宋代制科惯例,一、二等为 虚设,第三等便是实际上的最高等级,北宋开制科 以来,仅有曾任参知政事的吴育得过第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中“絮帽”“铜钲”有什么特点?诗句能引发 你哪些联想?
【提示】轻盈舒适。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 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 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
金黄、声响。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 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当的 响声,引发美好的想象。
【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因受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 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乌台诗案,三次遭贬)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 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 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 然。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1、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
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 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 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2、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 农家近景。
4、诗人眼中的农家春耕生活是“最乐”的,乐在 哪里?请你展开想象,就“煮芹烧笋饷春耕”句作一 点拓展描写。(不少于80字)
【示例】诗人正穿行在竹林小径之间,忽见西面山间几缕
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空气里飘
散着春芹和竹笋的清香;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身
后跟着欢快跑动的孩子和小狗。山下平原上,春水浸润的田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同点: 1、诗歌所描写的季节、天气、环境相同。都是春
天郊外出行,雨过天晴后的景象。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 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 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 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 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 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 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趣说苏东坡1】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发现哥哥一幅马脸,五官比例失调,当即喜孜孜地再占 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趣说苏东坡2】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 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 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 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 奔放。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豪放”词派。他的 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新城道中
(其一)
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饷/春耕。
野里,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小结】
心情美
景物美
人情美
【缘景明情,品味诗意】
1、抓住诗歌意象自身特点,体会诗句情感; “东风”吹断“积雨”;“野桃含笑”“溪
柳自摇” 2、借助想象,连缀意象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境之美
【比较阅读】
比较苏轼<定风波><新城到中>(其一)两首 诗在景物特点、表现方法和诗歌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文 本 解 析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 “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 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 “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 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吹断檐间积雨声”既 描写出绵绵春雨骤停,又流露了作者进山之前的轻 松、喜悦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础。
2、借景抒情方法相同,诗人借出行所见所闻,描 写特定心境下的景色特点,抒发内心情感。
不同点: 1、景象不相同。《定》描写了春寒料峭、景象 萧索,雨后狼狈的景象;《新》描写了桃红柳绿、山 清水秀的自然美景和春耕忙绿、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 画面。 2、情感思想不同。《定》是被贬黄州后压抑、 困厄时所写,表达身处逆境中的豁达、豪迈;《新》 是履新任职后出行,心境轻松喜悦。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景与情的关系
因情设景 融情入景 触景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