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语文九上《课外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课外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诗人一旦离开家乡何时是归期,对家乡的景看也看不够,对家乡的话说也说不完,对家乡的人念也念不够,所以,古时候写思乡的诗歌不计其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诗歌学习。
诵读《月夜忆舍弟》,感知诗意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第一,诵读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第二,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第三,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课件出示三个问题)学生活动:1.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优美的意境。
2. 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3. 自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4.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预设(课件展示):画面想象: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辗转难眠,心中不免悲叹,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教师语言: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心中,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自己愁上加愁,思上加思。
同学们,让我们诵读诗歌,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因为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中。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选用的诗词都是经典的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凉州词》、《过零丁洋》等。
这些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见的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深入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
2.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经典诗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所学的古诗词,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准备相关的讲解和解释。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所学的古诗词,尝试朗读和背诵,对中的生僻词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4.背诵,默写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是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
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这一千古名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二、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等;2.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3.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4.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的一首诗歌。
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是虽然是高考考查范围,但却并未列入初中考察范围之内,又因为它的难度较大,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所以它一直成为教师不愿去触碰的,平时教学只是简单疏通意思,便让学生背诵默写,以应付考试。
二是学生接触得少,学习起来难度又大,所以也就成为了学生难以迈过的坎。
所以为今后学习诗歌减轻难度的话,就应从现在开始抓诗歌阅读。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五、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本首诗写景句子的理解。
多种形式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初中阶段学过的汉语作品导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是个怎样的人?以此来导入本首诗歌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研究《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XXX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月夜忆舍弟》,研究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XXX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心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1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画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糊口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糊口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睁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XXX旁皇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孤单。
生2:恰逢白露时节,XXX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一、教学重难点1、自主熟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品赏诗歌,探究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3、迁移延伸,激发积累兴趣,养成诵读习惯。
二、教学设想统编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对于这一板块,本设计试着将第三单元后的四首课外古诗词与第三单元古诗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分散到课内课文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自主发掘每一首古诗与课文的相关点(不作要求,可以是在内容上、情感上、表达技巧上等等各方面),依“读、解、赏、诵、评”五个环节,先自主学习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和总结,随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利用课堂或课外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班级小展示。
旨在期望对这些经典的优秀古诗词做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要求。
我国的古代诗文,无论作者何人,朝代何时,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均能找到诸多相通点。
尤其是同一册同一单元的诗文,更容易找到相关之处。
四首诗歌分散教学一则可以减轻集中背诵的压力。
二则为学生构建了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更利于实行课内外延伸,帮助学生培养积累兴趣和养成诵读习惯。
三则给予一个赏析点,能放中有收,利于学生勾连前后所学,较科学地做整合和总结。
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探究活动单元,探究活动和背诵任务均较重,而第二单元识记内容相对较少,所以设计从第二单元课文学习开始,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当然,提前到暑假布置也可。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任务单1、读独立朗读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四首诗歌,不参考任何资料,初步感受音韵和意境之美。
2、解依旁注和赏析短文,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或者网络,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准确熟读,力争背诵。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咏流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2、写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丑奴儿(chǒu núér)·书博(bó)山道中壁辛弃疾(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huán)。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视频朗读3、读出感情4、抽生朗读5、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词蕴美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教师点拨:同学们靠丰富的想象和真情走进诗人的生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沉重单调的更鼓声和天边孤雁的鸣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2.诵读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师:在这样一个悲凉的秋夜,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请同学们齐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四句,想一想,他的心会飞到哪里?他想说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预设:生1:诗人的心会飞到亲人身边,他想说:“你们在远方还好吗?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书信总是难以到达,你们要多保重啊!”我读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2:诗人的心会飞到朝廷,他想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人民何时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读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3:诗人的心会飞到过去,他想说:“我要施展我的才华,为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做事。
可是这美好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我读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无奈和悲凉心境。
教师小结:通过想象对话,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因为“无家”而“寄书不达”,因为人“分散”而“死生”不明的那份忧愁和无奈。
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
诗人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千。
【设计意图】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的美妙。
诗词的情境,诗人生活的场景都需要想象去再现。
丰富的想象、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理解了诗人在战乱期间复杂的情感。
三、诵读比较,感受诗风诵读杜甫的另外三首诗,感受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课件出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同学们,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对现实的忧叹,对家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既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也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杜甫中晚年时期的诗风。
一是让学生懂得品诗先品人的重要性;二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会根据“诗风”来解读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歌之意1.走近作者,感知诗心课件出示: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2.反复诵读,感知诗意(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译读,学生概述诗意,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板块了解刘长卿和贾谊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反复诵读是品味语言和感悟情感的基础。
二、细读,揣摩诗人之心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初知诗歌大意,接下来,我们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细细品读,体会诗人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件出示:如何理解诗中的“悲”和“怜”?(提示:结合诗中的事、景以及其他关键词来分析)(自主批注,思考交流,点拨习知)预设:首联写贾谊被贬,引起悲叹。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颔联借景抒情,孤寂悲凉。
颔联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颈联反衬烘托,无限悲愤。
诗人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尾联有意设问,自怜自悲。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出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怜君”一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教师小结:《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诗人表达情感含蓄深沉,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融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设计意图】紧扣“悲”和“怜”,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抓关键词仔细分析,深化对作者孤寂悲凉、自怜自叹心境的理解,并学习融情于景、反衬烘托的写法。
三、延读,体味诗人之情课件出示: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学生诵读分享,教师点拨,感受诗人的情感)预设:《送灵澈上人》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送别往往令人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新年作》写诗人身处异乡,又逢新年,不免思念家乡。
诗人在外的生活是凄苦的,仕途的失意更加重了他郁闷悲愤的心情。
这首诗用典自喻,写景抒情,简练凝重。
教师小结:拓展诵读,读诗品人,你会发现诗人不同处境、不同心境下写的诗,风格是不一样的。
希望同学们爱上诗歌,多读、多背、多品,那么你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设计意图】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诵读,就思想内容、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粗浅比较,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走近诗人的生活。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过程】一、助读,初知诗意1.感知诗题学生齐读诗歌的题目。
预设:题目中“左迁”,是降低官职的意思,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诗人韩愈为何被降官至蓝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韩愈的其人其事。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2.了解诗意同桌互译,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课件出示: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堵塞,马亦不前。
侄儿呀,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边。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下一板块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品味诗情。
二、品读,感悟诗情1.读首联,感知诗歌背后的“幽愤”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读出重音“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
体会重读词语的含义。
预设:“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2.读颔联,读出诗人心中的“忠诚”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诗人理直气壮地呐喊“欲为圣明除弊事”,感受诗人刚正不屈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