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英文思维的差别

中英文思维的差别1、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时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His wife comes back to life.他老婆醒了。
(这里的醒指苏醒)Have you been educated? 你念过书没有?(读书表象化)Chewing gum 口香糖2、汉语主观性很强,英语客观性很强。
懂事grow up 听话behavior yourself请节约用水please turn off爱护草地,请勿践踏keep off the grass3、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先次要,再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先局部,后整体,先主要,再次要。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姓名以及地址的排序。
4、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not get them back on!说不成就不成。
I said no. And that’s that.那也没办法呀!I can do nothing about it.我让着他呢!He is lucky. I let him go.非打不可?You have to resort to the violence?。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思维差异

行为习惯差异在行为方面,东方人一般含蓄内敛,上课的时候大多数中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是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
老师常常会说你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他,但基本上没有东方人会这样做。
而那些西方人却十分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话,一个高鼻子男人经常挑剔地说老师的发音不正确而他的才是正确的。
于是老师会跟他探讨这两种读音的不同。
这使我们课程的进度大减,我们这些东方人对他都很有意见,觉得他既然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不要来这里上语言课好了。
但老师却似乎很喜欢他,又一次他没来上课,老师还一个劲问他为什么没来。
另一个黑人女人,我不知她究竟来自哪个家,上课的时候带来一把大扇子,一边摇扇子一边咬手指一边听课。
如果她单纯是摇扇子倒是没什么,可恨的是她手上戴了两个铃铛,所以我们的两小时人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或背单词,西方人边喝咖啡吃曲奇饼边调课时便都伴着她摇扇子的铛铛声度过。
老师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她还打断老师的讲课,质问为什么这个课程没有咖啡和点心,老师为此还向她道歉,说下次他会为我们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的课程都增加了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东方侃老师的发音。
有时我会想如果在国内,在我的小学或中学课堂上,这样的学生一定会被横飞过来的粉刷打中,然后会被老师揪到后面罚站一两节课或者课后冲厕所。
但在美国,难以想象的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比喜欢我们这些安分守己的东方人多一些。
西方人比东方人快乐,他们无论何时相聚都能开怀大笑,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处于最自然最轻松最快乐的状态。
而很较真的东方人,往往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哀愁。
因为东方人常常强调严谨容不下过失,这就造成了东方人习惯为“责任”而活,而方人习惯为“兴趣爱好”而活的不同局面。
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地域的语言思维是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中国传统习惯为从总与中国传统不同,西方人习惯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体上看问题的整体思维模式。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3de2c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b.png)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汉语思维英语思维的不同之处

汉语思维英语思维的不同之处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汉语思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公司副总裁王强发明人三个层次把英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English is texts(作为文本的英语),典型代表是各类笔记、报刊杂志以及英语影视作品;第二个层次是English in thought(作为思维的英语),主要是我们在头脑中组织英语使其成为可以表达的句段;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层次是English in action(作为日常表现的英语),当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容用英语交流而不感到别扭,你便达到了这一层次。
要想达到这一最高的层次,实现美语思维(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
不过当你看到因为没能掌握美语思维而造成的尴尬,你就会觉得你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是发生在一个朋友身上的真事:几年前他带几位美国朋友去登长城,尽游兴之余,一位美国朋友内急,出于礼貌,他在向朋友询问厕所在哪里时,没有使用WC,toilet,lavatory这类词汇,而是说May I go some where?我的朋友照字面意思理解,以为这位美国朋友想去别的地方逛逛,便回答说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里都可以)。
做出这样的回答,其尴尬场面可想而知了。
六个H但是,培养美语思维(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一定的技能入手,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因此,需要掌握六种技巧:一是如何界定美国人在界定事物时习惯于先给出本质的属性,再添枝加叶使其概念具像丰满。
例如“蛋糕”用中文界定为:面粉加鸡蛋兑水调匀,经烘烤得到的甜食;而在英文中的界定可以是:a kind of food baked with flour,eggs and wat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翻译:我已经结婚了,去年结婚的,到现在结婚一年多了。
I am married. I got married last year. I’ve been married for over a year.英文中有“动作action”与“状态state”的区分。
以及时态方面的问题。
英语的静态特征“静态与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此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呈动态。
英语的静态特征具体说来有四点。
第一,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s unhappy.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 同时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
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Video games could do us 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他最终失败了”At last he failed.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 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
“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下课。
”This teacher is not a good one, so we are eager to finish his class as earlier as possible.In this teacher’s class, we are all clock-watchers.所以下次你要夸别人篮球打得好,记着可以怎么写: He is a good/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第三,名词的优势造成介词的优势。
“有人给他撑腰。
”Someone supports him.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说完这些话,她就走开了。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ds, she went away.With these words she went away.“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it“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 .”第四,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我们可用一些虚化动词(have, make, take, do)加上它的名词意义。
比如 look→ have a look, take a lookwalk→have a walk, take a walkvisit→ pay a visit toattempt→ make attemptsdamage→ do some damages to比如:“Tom与老板吵架之后,就辞职了。
”After Tom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 Jack quit.After Tom quarreled with his boss, Jack quit.喜用名词,是现代英文固有现象。
但千万切记,名词的使用要适当,并非所有地方名词优于动词,万不可滥用。
况且,近年来英美不少学者认为名词的滥用造成英语缺乏生气。
如果考生能够把握分寸,适当使用名词确也不失为写作之上策。
“win"和“beat"都可表示“赢”,但“赢了一场比赛”应用“win",而“赢了某人”则应用“beat"。
句法方面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
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熊沐清,2001)。
Ted: Where did you learn to Rollerblade(轮滑)?Anna: Here in the park. This is only my second time.Ted: Well, it’s my first time. Can you give me some lesson?Anna: Sure. Just follow me.(after a while)Ted: Hey, that was fun. Thanks for the lesson!连接词的问题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句法功能呈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
例如,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则改进为: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文章读起来就通顺很多。
Li &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
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
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
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
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
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
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
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
再比如,(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1b) 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2)自从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a)Since 1978, China h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2b) Since 1978,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张海涛,1999)。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
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
受此影响,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
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英语写作中,善于用非人称主语句,可有效地减少汉语腔。
再比如,“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
(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b)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linearization)。
根据Scollon(1991)的观点,亚洲人在谈话时一般延迟话题的介绍,采用一种“亚洲归纳”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一般在谈话开始就引出话题,采用的是“演绎模式”。
Kaplan(1972)也曾指出,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
在开首段便说:“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university scholarship”,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后点出。
句子与语境Father: Do you drink?Young Man: No, thanks, I’m cool.Father: I’m not offering;I’m asking IF you drink. Do you think I’d offer alcohol to teenage drivers taking my daughter out?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fourteen years.用短暂动词的完成进行时来表示到目前为止的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