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重点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当然,《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
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二、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述了从黄帝——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的历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历史科目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历史科目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一、古代文明和人类起源
1.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如:遗址和化石证据)
2. 文明的发展和影响(如:农业革命和城市化)
二、古代史时期
1. 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如: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
2. 古代帝国的崛起和统治(如:秦、汉、罗马帝国)
三、中世纪
1. 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如:封建主义、领地制度)
2. 宗教改革和
3. 君主制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如:英国君主立宪制、欧洲封建
经济)
四、近代史时期
1. 清朝末期的社会变革(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2. 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
3. 近代中国的中外关系(如:列强侵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五、现代史
1. 二战及战后重建
2.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如:苏联、美国、中美关系)
3. 当代世界的重要事件和趋势(如:全球化、科技进步、环境问题)
以上是历史科目考试的重点知识整理,建议同学们根据每个历史时期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复,加强对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文明发展的理解。
山东省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点考点解析

山东省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点考点解析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山东省考研历史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了解并把握中国古代史的重点考点,对于考研备考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山东省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的重点考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深入了解并提高备考效率。
一、先秦时期的重点考点1. 春秋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变革和思想家。
重点考点包括: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变革、孔子及其思想、庄子及其思想等。
2. 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思想家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纷争最多、变革最大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
重点考点包括:战国时期的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斗争、《孟子》的思想与主要观点、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等。
二、秦汉时期的重点考点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六国。
重点考点包括: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焚书坑儒》事件等。
2.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也是一个辉煌而衰落的时期。
重点考点包括:西汉与东汉的政治制度、汉武帝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措施、王莽篡汉与新莽时期的变革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点考点1.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时期。
重点考点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变化、北方民族政权的崛起等。
2.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考点包括: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中央与地方政权对佛教的态度等。
四、唐宋时期的重点考点1. 唐朝的盛世与变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也是一个发生了许多变革的时期。
重点考点包括: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与进士科举考试、安史之乱及其影响等。
2.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科技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之一。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中国历史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试的重点。
在备考过程中,对于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本文将对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大朝代,被称为中国的传统三代。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是由黄帝后人夏启所创建。
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建立则是由湖北商人商汤所创建。
商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商汤灭杀暴虐的夏桀,以此结束了夏朝。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建立是由姬姓的周武王创建。
周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周武王的西伐东征,统一全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相争、变动不居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孙子等。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每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方面的演变和特点。
三、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它的建立是由秦始皇所创建。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等。
汉朝则是继承秦朝的统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汉朝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西汉,另一个是东汉。
西汉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东汉时期则是后来的腐败和衰落的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个国家,蜀国的刘备和孙吴的孙权曾经結盟抗衡魏国,这也是著名的三国鼎立的故事。
两晋时期则是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东晋时期有南朝宋和南朝齐等国。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有南北朝各个朝代的兴衰。
五、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隋朝是短暂但重要的朝代,开创了唐朝的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考试(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以及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成书,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定名为《战国策》,今传33卷,以记言为主,善写铺陈形势、阐述利害的辞令,同时还善于描写人物及反应人物精神思想的变化。
2,·《三国志注》: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于公元429年作成的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对陈寿《三国志》做的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以惩其妄”,四是“有所辩论”,本书目的在于“鸠集传记,增广异闻”
3·《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年~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
是对西晋灭亡后中原十六国史书的综合汇编,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
4·《五代史志》:是一部综述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史书,到高宗显庆元年完成。
“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特点,在撰述思想上兼容南北、上承两汉,高度自觉,此书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了独立的典章体史书的问世。
5·《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文采编纂上清新质朴,是对《旧唐书》的补充完善。
6·《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
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7·《通志》:是宋代郑樵修撰的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体例仿《史记》,记录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
8·《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9·《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元朝马端临所著的一部典制体的通史,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
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全书分为24门,348卷。
10·《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
11·《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二、列举
1·《五代史志》写的是哪几个朝代:梁、陈、齐、周、隋。
2·至汉文帝、景帝朝廷设立的博士官:①《书》博士(张生、晁错);②《诗》博士(申公、辕固生、韩婴);③《春秋》博士(胡毋生、董仲舒)。
3·列举宋代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王应麟《玉海》。
4·《汉书》的史学背景:
5·《后汉书》历史评论的精华:①他对东汉时期的治乱得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②范晔的人才论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③范晔的历史评论还表明了他在历史观上的朴素唯物倾向;④范晔的历史评论显示出他对东汉时期学术史的兴趣和了解。
6·刘向父子在校雠文献上的贡献:①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②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③依现存《别录》零篇和《汉书·文艺志》所删存的《七略》的材料来看,刘氏父子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出色的贡献。
7·陈寿的史才:①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考虑;
②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③突出表现在叙事简洁。
8·司马光选取材料的标准:①求实,比较各种记载,则其可信者而录之;有不同的说法,一时难以段定的,则并存。
②“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