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 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
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 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 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 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简化为“理欲之辨”。
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 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 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 等同。
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
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 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 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 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
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 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 利;“审富贵” 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 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 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 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 后,而以利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与“人欲” ——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
主要内容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
“人欲”及相互关系 二、朱子“义利之辨” 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 理”、“人欲”及相互关系
问题:
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 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 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 节欲主义。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 欲是明显的、一贯的。
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
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 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 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 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 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展开全文【题目】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朱熹和李贽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次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可知二者都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故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不正确。

故选A。

【答案】A【知识拓展】1.背景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2.含义“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普遍认为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其实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说的是违背天理为所欲为的人。

何谓天理?朱熹在他的著作中陆续提到:“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知道,天理即天、地、物、人等万物的自然规律、伦常秩序、情理规定等等。

也就是说,朱熹存天理的核心思想是铸造社会的纲常伦理规范。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朱熹的“天理”和“人欲”

朱熹的“天理”和“人欲”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7 《朱子语类》三则 (2)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
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
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
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
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
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却甚易。

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

又说:
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

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

此处理与事分言,理属宇宙界,事属人生界,亦略如其理气分言,备见精密。

明道有云:只天理二字,是我自家体贴出来。

一时理学后起,遂群争指认天理,朱子甚不赞成。

朱子说:
圣人平日,也不曾先说个天理在那里,方教人做去凑。

只是说眼前事,教人平平恁地做工夫。

要先见个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处。

若把这天理放不下,相似把一个空底物,放这边也无顿处,放那边也无顿处,放这边也恐攧破,放那边也恐攧破。

那天理说得荡漾,似一块水银,滚来滚去,捉那不着。

又如水,不沿流溯源,合下便要寻其源,凿来凿去,终是凿不着。

理学家张扬言理之病,被朱子在此尽情道破。

朱子说:
只就这心上理会,也只在日用动静之间求之,不是去虚中讨一个物事来。

朱子教人,不要在悬空中讨认天理,只就心上理会,只在日用之间此心天理人欲之交界处来理会。

只在事事物物中,此心之一动一静处来理会。

此一意见,可与上面论心论诚两章参读。

朱子既不赞成凭空讨认天理,也不赞成一味克治私欲。

他说:
天理在人,亘万古而不泯,无时不自私意中发出。

只于这个道理发见处当下认取,簇合零星,渐成片段。

所谓私欲,自然消靡退散,久之不复萌动。

若专务克治私欲,而不能充长善端,则吾心所谓私欲者,日相斗敌,纵一时按伏得下,又当复作。

初不道隔去私意后,别寻一个道理主执而行。

才如此,又只是私意。

只如一件事,见得如此为是,如此为非,便从是处行将去,不可只恁休。

误了一事,必须知悔。

只这知悔,便是天理。

此种指点,深中人心消息隐微,亦是洞见天理生机活泼,人人易知,人人能行,又何必更多张皇。

又曰:
学者须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使持于此者足以胜乎彼,则自然有进步处。

若自无措足之地,而欲搜岁抉剔于思虑隐微之中,以求所谓人欲之难克者而克之,
则亦代翕代张,没世穷年,而不能有以立。

自内心言,则曰于发见处当下认取。

自外行言,则曰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

内外交相养,则天理自易长,人欲亦易消,转移正如一翻手之易。

又曰:
说复礼,即说得着实。

若说作理,则悬空是个甚物事。

复礼即是置身法度规矩中,岂不着实,可守可循。

若悬空说个存天理,则究何者谓之是天理,又如何存法,皆易起争辩,使人难从。

若谓天理难见,此又不然。

朱子又曰: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

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

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

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

就内面言,则此心纵在私欲中,天理亦自会时时发露。

就外面言,则有礼法可循,有文字可玩,天理亦随处随事而见。

朱子只教人各就自家日常生活中讨取,平平恁地做工夫。

莫要凭空求讨天理,亦莫要一意搜剔私欲。

立言平实深到,后人乃谓宋儒以理杀人,又要泯去天理人欲分别,更有认放纵人欲即是天理者。

人之私欲,尚不能一意专务克治,又况要一意提倡与放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