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工具,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开放以来不断完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程和现状两方面来探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一、历程1.发展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在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仅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传统产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1981年,中国银行首次发行国家电力公司债券,标志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起步。
此后,各类企事业单位发行债券的规模逐渐扩大。
2.创新发展阶段(199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在1990年代初开始探索推出新型企业债券,包括次级债券、可转债等。
1997年,我国首次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
此举进一步丰富了企业债券市场,促进了融资工具创新。
同时,在1990年代末,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体系也开始建立。
3.开放发展阶段(2000年代初到2024年代初)2005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开始向外资开放,允许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参与。
此举吸引了大量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此外,2024年,我国首次发行了一揽子债劵,将公司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合并,提高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4.效能提升阶段(2024年代至今)进入2024年代,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化,提升市场效能。
2024年,我国正式实行了注册制,取代了原有的发行制,使企业债券发行更加便利。
2024年,债券通机制启动,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港股通等渠道买入境内债券。
此外,我国还完善了信用评级制度,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二、现状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逐渐丰富,流通性和效率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4年3月末,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达到37.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约为35%,其中一级市场规模约为26.2万亿元,二级市场规模约为11.4万亿元。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三篇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三篇篇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1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发行的总额不断增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的增多,对我国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体系尚未完善、各项制度也不健全。
1.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
20XX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1.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
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
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
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
场内市场为XX证券交易所和XX证券交易所,实行报单驱动交易方式。
主要交易品种有国债、一般企业债和可转换公司债。
1.3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在国有银行还没有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的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所可能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很重,况且银行为追求账面利益最大化,可以对还不了贷款的企业继续贷款,使该企业通过归还旧的贷款和利息等种种方式实现账面盈利。
基于此,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无论是在借款还是还款条件上,其预算约束都远远小于发行企业债券直接面对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
这样,企业获得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就比发行债券还本付息的压力要小得多。
1.4相对于股票而言国债交易不活跃,市场流动性差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发展比较缓慢,致使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交易所挂牌交易数量不多,场外交易也不发达。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在当时,中国完成了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初步阶段,开始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此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十分不发达,债券市场也几乎没有。
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意识到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并开
始鼓励债券发行。
1992年,中国国债首次发行成功,标志着
中国债券市场的开端。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发行和交易规则。
2000年后,中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的
持续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债券市场得到了更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关注。
此期间,中国政府不断创新债券产品,包括企业债、金融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重要的里程碑,成为全球第三
大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
然而,中国债券市场还面临一些挑战。
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不足,债券评级制度相对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监管和市场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债券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工具。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债券市场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国际化。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摘要】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壮大,对于企业融资和投资者资产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司债券发行情况、市场规模、品种特点、投资风险、监管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未来,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提高投资者信心。
企业也应加强信息披露,提升债券品质,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和规范,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债券市场,我国,发行情况,市场规模,品种,特点,投资风险,监管政策,问题,发展趋势,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公司债券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公司债券市场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多样化。
公司债券的发展对于企业融资,投资者配置资产,以及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公司债券市场逐渐壮大。
截至目前,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公司债券市场之一,发行规模和品种日益丰富。
公司债券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公司债券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公司债券发展现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发展状况,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和特点的分析,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和风险把控手段,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国内债券市场详细介绍

萌芽阶段:1981年-1986年 1、中国债券市场以国债发行为主,发展较为缓慢。
2、这一阶段的企业集资行为既没有政府审批,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
到1986年底,约发行100亿元人民币企业债。
3、没有成型的债券交易机制或交易场所,债券不能进行转让和交易。
1981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库券,我国债券市场由此产生。
1984年开始,少量企业因资金缺乏开始自发地开展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的融资活动。
1985年,为筹集国家基础建设资金,央行同意工行和农行发行金融债券。
起步阶段: 1987年-1997年 1、以国债为主体的债券二级市场开始形成,交易所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2、由于出现了部分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同时为制止乱集资现象,企业债券经历了从人民银行到国家计委归口管理的转变。
1987年3月,《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12月,上海与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
上交所成为我国主要的债券交易场所。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企业债券由国家计委归口管理。
1995年,国债在上交所招标发行试点成功。
为防止银行资金流入股市,1997年6月,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同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由外汇交易中心系统作为前台报价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后台托管结算系统。
规范整顿阶段: 1998年-2004年 1、该阶段的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债券审批程序长,企业债发行规模不大。
企业债券以大型央企和银行担保为信用基础,类似准政府债。
2、银行间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央行票据的诞生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真正崛起。
1998年11月,人民银行颁布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
2003年4月,中央银行票据正式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质的飞跃。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摘要】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发行主体多样化,发行方式灵活多样,投资者结构较为分散。
虽然公司债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交易情况活跃,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监管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等。
未来,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为完善公司债券市场,建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公司债券作为融资工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关键词】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发行主体、发行方式、投资者结构、交易情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完善建议1. 引言1.1 公司债券的定义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的、以公司全资或者部分资产为担保的、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债券。
公司债券是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也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司债券的特点包括有限责任性、债权人优先受偿权和固定的利息支付等。
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通常是有较强债务偿还能力的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他们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融资扩大生产规模、投资项目或者偿还旧债等。
公司债券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工具,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公司债券的发行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益。
在金融市场中,公司债券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融资,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债券来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实现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目的。
1.2 公司债券的发展历程公司债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开始尝试引入公司债券。
起初,公司债券的发行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而且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
1992年,我国正式批准了公司债券的发行,为公司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债券发展历史演变

债券发展历史演变
债券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对其演变过程的简单介绍:
起步阶段:在1987年以前,我国只有政府债券,企业没有发行债券。
1987年,企业开始尝试发行债券,标志着债券市场的起步。
快速发展阶段:从1993年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债券市场逐步壮大并快速发展。
在此期间,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债券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
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债券市场逐渐成熟。
债券品种更加丰富,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也日益健全。
债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和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点到面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债券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透明、规范和活跃,为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始于1984年,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在寻求发展资金的过程中而自发出现的。
纵观从企业债券产生后的二十多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发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个人与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份额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同时,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国有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政府财力又有限、难以满足国有企业的巨额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了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出现。
于是,从1984年开始,有些企业开始自发地向企业职工内部集资或者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但公开发行的次数和范围都很有限。
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于1986年开始出现,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是第一家办理债券买卖、转让业务的区域性市场,其性质属于柜台交易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至1986年底,企业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100亿元左右。
当时的企业债券大多属于内部集资性质,“由于对股票、债券缺乏统一管理等原因,致使集资规模缺少宏观控制;投资重点没有放在国家急需的建设项目上;有些地方借发行股票、债券乱拉资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扩大了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的强行摊派,使企业和群众难以承受,并助长了不正之风。
”(2)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企业债券的发展、“乱集资”等问题的出现,政府开始对企业债券管理进行研究。
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主要内容有:? 只有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是企业债券的主管机关,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企业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情况,经批准可以发行以本企业产品等价清偿本息的债券;? 企业发行债券的总面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 企业为固定资产投资发行债券,其投资项目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纳入国家控制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第一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进展历程及现状…………………………………….第二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展滞后的状况………………………………………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展滞后的表现……………………………………………..2.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缘故………………………………………………….第三章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与国际比较………………………………4.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效率分析……………………………………………………..4.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发………………………………………………………第五章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措施………………………………………总结……………………………………………………………………………………致谢…………………………………………………………………………………….参考文献………………………………………………………………………………摘要: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差不多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面向各类经济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框架。
从债券市场机制和框架形成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10余年的进展轨迹进行了全面回忆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化进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公司融资进展措施Abstract: After many year difficult endeavors, our coun try already was basic forms a national unification, multi-level, ha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bond market fr ame face each kind of economic subject. Form the angle from the bond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frame, has carri 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1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developm ent paths, then in this foundation, further deepened th e development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to put forward certain proposals.Key word:Bond market;Company;Financing;Development;Measure前言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展规模与结构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展却没能跟上经济进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进展。
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在市场经济国家特不是发达工业国家企业债券在各类有价证券中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在亚太新兴国家,债券市场也进展得如火如荼。
随着投融资体制的变革,企业债券市场的进展问题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第一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进展历程及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将逐步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两大渠道,然而近年来股票融资直线上升,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融资额平均都在1000亿元以上。
而债券融资一直处于低谷之中,时起时落,徘徊不前。
从而导致了资本结构的严峻失衡,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
我国最早于1984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以后的进展要紧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萌芽时期(1984-1986)。
从1984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
据粗略可能,到1986年底,大致发行了100亿元此类债券。
此期间,国家对其尚没有进行规范治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2.快速进展时期(1987-1992)。
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治理暂行条例》,当年开始编制了初步的企业债券发行打算为75亿元。
从1989年到1992年,下达企业债券发行打算分不为:75亿元、20亿元、250亿元和350亿元;并安排了7个券种: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点企业债券、地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内部债券。
3.整顿时期(1993-1995)。
1993年8月2日,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治理条例》。
1993年年初,国家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打算为490亿元,当年开始经济治理整顿工作,企业债券发行打算改为新增银行贷款解决(债转贷),实际发行了20亿元企业债券。
从1994年开始,企业债券品种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当年发行规模仅45亿元。
1995年安排发行打算150亿元,实际下达130亿元。
4.规范进展时期(1996至今)。
1996年、1997年、1998年分不安排企业债券发行规模250亿元、300亿元、380亿元,重点安排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铁道、电力、石化、石油、三峡工程等。
1999年没有安排新的企业债券发行打算。
2000年年初,经批准安排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7个发债主体(均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债券发行打算共89亿元。
2001年上半年,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
2 001年发行企业债券仅5家共144亿元。
2002年全国共发行了企业债券12只,总额325亿元,全部为固定利率债券。
1984年—1986年累计发行类似企业债券的有价证券为100亿元。
1987年3月,国务院公布《企业债券治理暂行条例》,从此企业债券纳入全国信贷资金打算。
后来由于经济治理整顿以及为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政府一度将企业债券发行量操纵在专门小的范围内。
1993年3月,为了加强企业债券治理,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治理》,从而使企业债券的发行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
从总量上来看,截止到2 002年底,上市公司债券总的发行规模为1152.69亿元;而股票融资仅2001年就达到1252.3亿元,比债券全部发行总额都大。
从1993-2002年的数据(见下表)能够看出:尽管在各个年份中,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股票融资额的比例相差较大,但在后六年一致保持在低于40%的水平,甚至最低年份降至4%。
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比例(1993-2002)(单位:亿元)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债券融资额 235.8 161.7 300.8 268.9 255.2 147.9 158.0 53.0 179.0 280.0股票融资额 375.5 325.8 150.3 425.1 1294.0 811.5 911.6 2 103.0 1252.3 745.6两者比例 0.63 0.19 2.0 0.63 0.20 0.18 0.17 0.04 0.14 0.37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规模太小,远远落后于股票的发行,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股权融资衰落的局面比较,正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债券融资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要紧手段,在国际融资市场上所占比例正在不断扩大。
现在美国债券市场大约为股市的5倍,而在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债券融资也日益红火起来,特不是业绩好的公司担心把股权让给不人,更加关注债券融资。
为了适应今后我国经济的进展,我们在积极进展股票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债券市场,让企业债券也正常进展起来,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一个要紧渠道,尤其是当前银行利率再次下调,居民储蓄接着增长,上市公司开展债券融资,能够讲是个好时机。
第二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展滞后的表现1、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过小。
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规模是股票市场的两倍以上。
企业外部融资的大致比例如下,银行贷款占10%,债权融资占15%,股权融资占3%.在证券发行总额中,公司债券约占25%,股票发行约占7%.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先是依靠自身积存,其次是发债,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而我国,正好相反,比如,2003年上半年,企业债权发行65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0.34%;贷款、企业债、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9.5:0.3:1.6.2、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过低。
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都专门低。
以2001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国债融资为15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为144亿元,不到国债融资总额的10%.3、品种少,结构单一。
我国企业债券要紧包括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点企业债券等;企业债券的期限以3~5年为主;票面利率大多以银行存款利率上浮40%的固定利率为主;支付方式往往采纳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衍生品种专门少。
4、企业债券在交易市场的换手率过低。
在二级市场,沪深两市共有10多只企业债券,总市值近18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
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 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可见,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
5、发行周期偏长。
企业发行债券要通过两个程序,即项目额度审批和发行审批。
国家计委负责项目审批和额度审批,人民银行决定债券利率,那个程序完成之后,券商、信托投资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正式介入,并形成完整的发行打算资料,再通过地点计委层层上报,最终等待国家计委再次审批,最后由中国监会负责债券的上市。
这至少需要1至2年的时刻。
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缘故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未能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要紧形式,没有进展成为同股票融资一样的两大直接融资渠道之一,其缘故是复杂的,具体讲来要紧有以下几个:(一)政府实行卑视性的政策自90年代起政府对企业债券发行实施了严格的操纵,至今政策面临的严厉监管仍是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因素。
过去债券发行一直实行行政审批制,近几年,尽管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差不多改革,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到目前为止,企业债券的发行仍实行多部审批制。
企业能否发行债券,受益的期限,利率,金额差不多上由行政决定,而且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慢、限度操纵严峻,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企业债券的发行。
同时,银行连续的降息,已使得利率处于历史低点,按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之规定和个人投资企业证券需交纳2 0%的利息所得税之规定,企业债券投资者的受益微薄,减弱了投资者投资热情,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