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然电位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
自然电位附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
这个电位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
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图 1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
此现象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
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
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
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mv g/L。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I型或n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n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n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测井一地震一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研究区测井一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测井资料预处理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分形的概念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分数维的计算4.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一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粒序模型2.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曲线的差异3.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测井响应特征值2.测井相图的编制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岩心刻度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2.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3.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平卧褶曲5.对称向斜6.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掩断层4.地层倾角测井应用一-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一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岩心裂缝的描述一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双侧向测井3.补偿密度测井4.长源距声波测井5.岩性密度测井6.自然伽马测井7.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真、假裂缝的识别3.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 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地层的组成2.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密度测井⑷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一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一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一声波时差交会图3.声波-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有效盖层识别2.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测井曲线沉积相分析

6.1 单井沉积相分析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指一定的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相标志的获取和确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质、地震与钻井。
钻井资料——岩心与测井是地下沉积相确定的最直接、最可靠的相标志,也是进行层序划分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合地质与测井特征两方面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资料,研究了单井的沉积相发育特征,总结出其纵向演化和横向相变规律。
6.1.1 测井沉积相研究6.1.1.1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特征,包括幅度大小、形态、接触关系及组合特征,结合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并用岩心资料加以验证,从而建立用测井资料描述地层沉积相的模式。
岩心或岩相分析是测井识别沉积相或微相的地质基础。
由于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地质特征不同,因而在相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表6-1),如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可以反映沉积物垂向粒序、韵律以及沉积结构特征和水动力能量的变化;地球化学测井、能谱测井可反映岩石组分的成熟度,进而分析母岩性质、古地理背景、源区的远近。
另外测井曲线在垂向上的组合规律也是判断沉积微相组合规律的有效方法。
6.1.1.2 表征岩性、层序特征的测井相标志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分析常用的测井曲线是反应岩性变化的自然伽马(GR)和自然电位(SP),有时也配合电阻率,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区别,因地而异。
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地质特征不同:SP、GR、电阻率曲线主要反应沉积物在垂向上的粒序变化和韵律,以及沉积结构特征和水动力能量的变化。
通过分析测井曲线的组合形态、幅度、顶底接触关系、光滑程度等基本要素来确定单井测井相特征,综合分析后确定单井沉积相的类型。
本地区可以识别出来的曲线形态包括以下几种:(1)钟形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逐渐减弱或物源供应越来越少的表现。
其特点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出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充填沉积的产物(图6-1a)。
211261542_基于测井解释的延安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58·2023年第10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10-0058-03基于测井解释的延安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杨泽1,张奔2,白雪松1(1.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城轨工程学院,陕西渭南714000;2.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地质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随着国内各大油气田步入开发中后期阶段,初期的地层划分精度已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在含油气地层的详细描述与对比中,测井技术是最为实用且高效的一种方法。
基于层序地层学与旋回地层学理论,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L 区延安组为例,运用对比标志层法、沉积旋回对比法、地层等厚法、邻井追踪法等方法,结合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测井曲线特征,对该区块300多口井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了L区延安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阐述了测井曲线应用于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测井曲线;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图分类号:P536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10.016地层划分与对比是沉积层序旋回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相结合的体现,其直接影响到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对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
目前,随着国内大多数油气田开发进程步入中后期阶段,地层压力下降、含水率上升、层间和层内矛盾突出、小层变化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变强,建立油水井间有效的驱替系统并摸清储层注水见效规律已然成为开发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1-3],而对含油层系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是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
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早期,勘探长庆油田以及延长油田时均对三叠系及侏罗系含油地层展开详细研究,并且将侏罗系下统延安组地层自下而上大致划分成延10—延1的10个油层组[4-5]。
现今这种粗略的划分已然不能满足油藏工程设计的需要,必须在原有的地层划分基础上进行精细划分。
测井资料在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中的应用

测井资料在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中的应用摘要:研究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主要通过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两种形式。
在识别沉积相类型中,岩芯资料是最有效的依据。
考虑到取芯资料往往是有限的,对沉积微相确定往往要运用测井信息,依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光滑程度、组合特征等特征进行测井相的分析,识别不同的沉积环境对应的测井响应。
在确立相标志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分析确立出微相类型。
关键词:测井资料;沉积微相;沉积特征;测井曲线0前言测井相分析是综合性的工作。
它是由一组恢复地层的岩性剖面和沉积环境的测井曲线组成。
当在一个井段确立了岩性剖面之后,就应将测井相转化为其有地质意义的概念[1,2]。
这首先要了解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熟悉其沉积特征和相分析方法,在岩芯分析等地质资料的刻度下建立匹配准则,实现从测井相到沉积微相的转换。
储层的岩性、物性与其相应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而利用测井曲线可以研究储层沉积环境,测井曲线的幅度特征、形态特征、变化特征,可以定性地反映地层岩性、粒度、泥质含量变化和垂向组合关系等特征,不仅可以用于沉积微相研究,也可以识别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3]。
常用的测井曲线有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中子、密度、声波等。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发挥测井方法多样、精度高、易识别、检测完整等优点,对于研究储集砂体沉积微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1测井相标志测井曲线是岩石各种物理性质沿井孔深度变化的物理响应,反映了岩石的岩性、粒度、泥质含量及垂向序列等重要信息[5]。
在不能全部取芯的条件下,测井资料较易获取,测井能获得所需研究井段的全部测井曲线。
在沉积相研究过程中,常应用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玛曲线、微电极曲线等研究沉积相、分析沉积层的粒度变化趋势、非均质性和韵律性等,从而识别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表1)。
3沉积微相及其特征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最主要的骨架部分,是河流和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砂层类型繁多且发育集中[8]。
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

������������ = ������������ lg
������2 ������������������
在泥岩和泥浆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 1 = ������������������ lg ������1 ������������������
������ 1
������������ = ������������ lg 或 ������������ = ������������ lg
������������������ ������������
������������ ������ ������������
图 3 井内自然电位分布示意图
在砂岩和泥岩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1 ������������������ 2 = ������������������ lg ������2 在井与砂岩、泥岩接触面上,自然电流回路中的总自然电动势������������ 即 ������������ = ������������ + ������������������ 1 −������������������ 2 ������2 = klg ������������������ 式中 K=Kd+Kda,称为自然电位系数。可以写成: ������������������ ������������ = −klg = ������������������ ������������ 通常把 E。写作 S5P,称为静自然电位。实际测井时以泥岩作自然电位曲线的基线(即零 线),当 Cw>Cmf 时,砂岩的自然电位异常为负值,因此上式右端取负号。把井中巨厚的纯砂 岩井段的自然电位幅度近似认为是 SSP。静自然电位的变化范围在含淡水岩层的+50mV 到含 高矿化度盐水岩层的-200mV 之间。 2.自然电位曲线特点 图 6 是一组含水纯砂岩的自然电位理论曲线,横坐标是自然电位与静自然电位之比Δ Usp/SSP,纵坐标为地层厚度 h,曲线号码为层厚与井径之比 h/d。当上、下围岩很厚且岩 性相同时,从曲线上可以看到下列特点:曲线关于地层中点对称,地层中点处异常值最大; 地层越厚,Δ Usp 越接近 SSP,地层厚度变小,△Usp 下降,且曲线顶部变尖,底部变宽, △Usp≤SSP;当 h>4d 时,△Usp 的半幅点对应地层的界面,因此较厚地层可用半幅点法确 定地层界面,地层变薄时,不能用半幅点法分层。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特点基本相同,由于 测井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测曲线不如理论曲线规则(图 7)。使用自然电位曲线时应注 意:自然电位曲线没有绝对零点,是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作基线;自然电位曲线 幅度△Usp 的读数是基线到曲线极大值之间的宽度所代表的毫伏数。 在砂泥岩剖面中,以泥岩作为基线,Cw>Cmf 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负异常;Cw<Cmf 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正异常;Cw=Cmf 时,没有造成自然电场的电动势产生,则没有 自然电位异常出现。Cw 和 Cmf 差别越大,造成的自然电场的电动势越大。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在文15块的应用

然电位划分储集砂体下限标准遥 其中沙三上储层自然
伽马减小幅度下限为 0.50耀0.45袁几乎不受储集砂体类
别尧孔隙流体类型及测井环境的限制袁可以划分 0.4 m
的储集砂体遥 自然电位减小幅度首先随储集砂体类别
2 文 15 块储集相带评价应用
在油田储集相带评价中袁自然伽马尧自然电位测井
曲线都是不可缺少的袁利用自然伽马尧自然电位曲线同
步减小幅度评价渗砂层袁 划分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微相
带曰 利用自然伽马尧 自然电位减小的幅度差评价低渗
砂尧致密砂层袁划分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带咱16-17暂遥
表 1 为文 15 块油田沙三上段建立的自然伽马尧自
渊1.西安石油大学西部低渗-特低渗油田开发与治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袁陕西 西安 710065曰 2..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评价中心袁陕西 西安 710201冤
基金项目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野十二五冶科技攻关项目野致密气藏测井采集处理与储层评价技术研究冶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野基于核向量机的油藏历史拟合代理模型研究冶渊40872087冤资助
砂泥岩沉积及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多少与沉积环境 密切相关遥高能环境水流强烈跌簸筛选袁形成相对粒级 较粗的纯净砂岩袁SP 曲线减小幅度高遥 低能环境水流 停滞袁微细泥质得以沉积袁形成粒级细微的泥页岩袁SP 曲线与基线趋于一致遥 因此袁SP 曲线减小幅度的相对 高低袁 可以判断砂岩中泥质质量分数的多少和沉积环 境能量的强弱咱7-9暂遥
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研究沉积环境。周荣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研究沉积环境班级:资工卓越11201姓名:周荣学号:201207635序号:25前言伽马射线是原子核衰变裂解时释放的射线之一,穿透能力极强,从液体到金属的大部分物质都能穿过,正是由于具有此特性,使其在石油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岩石中主要含有铀(U)、钍(Th)、钾(K)等放射性元素,在沉积岩中这些放射性元素主要反映泥质含量的变化,在火山岩、花岗性风化层及某些盐类沉积,自然伽马测量值显著增高,常做为识别这类岩石类型的重要曲线标志。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就是在钻出的深井中,对地层的自然(天然)伽马射线进行能谱分析,由不同的能量的伽马射线强度确定地层中铀、钍、和钾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从而评价地层的岩性、生油能力以及解决更多的地质和油田开发中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勘探中,利用自然伽马能谱评价生油层的问题。
正文一.自然伽马测井原理不同的岩石含有的化学成分不同,其放射性物质的成分也不一样,泥岩地层的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其含有的放射性元素主要为铀(U)、钍(Th)、钾(K);纯砂岩和碳酸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都比较低。
但对于某些渗透性砂岩和碳酸岩地层,由于水中含有易溶的铀元素,并随水运移,在某些适宜的条件下沉淀,形成高放射性渗透层,此时可以通过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划分出地层。
根据实验室对铀(U)、钍(Th)、钾(K)放射性伽马射线能量的测定,发现钾放射单色伽马射线,其能量为1.46 MeV;铀及其衰变产物放射的是多能谱伽马射线,在高能区内,1.76 MeV的峰值明显,易于鉴别;钍及其衰变产物放射的是多能谱伽马射线,其中2.62MeV的峰值也易于鉴别。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仪的探测器部分与自然伽马测井仪的基本相同,使用NaI(TI)闪烁计数器,其输出脉冲的幅度与入射伽马射线能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不同的是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仪增加了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能分别测量不同幅度的脉冲数,从而得出不同能量的伽马射线能谱,用以测定不同的放射性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自然电位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
宋子齐 李伟峰 , 唐长久 , 李文芳 , 庞振宇 , 王 艳
(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 ) 1 0 0 6 5
摘 要 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形态和特 征 与 沉 积 相 带 及 其 储 集 砂 体 关 系 密 切 , 它们对不同岩性地层特征响 应十分敏感 . 利用自然伽马 、 自然电 位 同 步 减 小 的 较 大 幅 度 评 价 识 别 渗 砂 层 , 指示划分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沉积微相 带; 利用自然伽马 、 自然电位减小的幅度差评价识 别 低 渗 砂 、 致 密 砂 层, 指示划分水下分流河道堤泛( 侧翼) 沉积微相 并以自然电位比自然伽马减小幅度的相对细小差异识别油水层 . 在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 带; 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的应用中 , 建立了自然伽马 、 自然电位划分储 层 的 下 限 标 准 , 有效地评价了特低渗透储层沉 积微相带及储层类型 , 提高和扩大了测井曲线的应用及效果 . 关键词 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 , 曲线形态 、 特征 , 河道主体微相带 , 河道堤泛微相带 : /j . i s s n . 1 0 0 4 2 9 0 3. 2 0 0 9. 0 2. 0 3 8 中图分类号 P D O I 1 0. 3 9 6 9 6 3 1 文献标识码 A
( ❋ ∳ ᶄ∰
∳ ∳ ˊ∑ ‟ ∳ ˇ ❋ ∳ ᶄ∰ 7 1 0 0 6 5, ∳ ∰) æˋ ∰ æ,
, ≏‟ ˇ ∑ˇ h ec u r v es h a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e l f o t e n t i a l l o i n u r v e sa n dn a t u r a l a mm ar a l o i n u r v e sa r e T p p g g gc g y g g gc r e l a t e dw i t hs e d i m e n t a r a c i e sa n dr e s e r v o i r r o c k s . T h e r es e n s i t i v e t od i f f e r e n t l i t h o l o f o r m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yf ya g y P e n e t r a t i v es a n d s t o n ei sv a l u a t e db s i n i h l e d u c e da m l i t u d e sf r o ms e l f o t e n t i a la n dn a t u r a lg a mm ar a yu gh g yr p p y b o r e h o l e l o i n . T h e n d i c a t ea n dd i v i d eu n d e r w a t e rc h a n n e ld e o s i t so fb o d e d i m e n t a r i c r o f a c i e s .L o wa n d g g g yi p ys ym t i h t e n e t r a t i v e s a n d s t o n e i sv a l u a t e db s i n e d u c t i v ea m l i t u d ed e v i a t i o no f s e l f o t e n t i a l a n dn a t u r a l a mm a r a . g p yu gr p p g y / T h e i n d i c a t ea n dd i v i d eu n d e r w a t e rc h a n n e l f l a n ks e d i m e n t a r i c r o f a c i e s . W eh a v e i d e n t i f i e dw a t e r o i lb e d su s i n g y ym s m a l l a m l i t u d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s e l f o t e n t i a la n dn a t u r a lg a mm ar a .B o t t o mc r i t e r i o no fs e l f o t e n t i a la n dn a t u r a l p p y p a mm ar a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od i v i d e r e s e r v o i r sb e a n s o f t h e a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C h a n 6r e s e r v o i r i n t h eY a n h e w a na r e a g y ym p p g i nA n s a i o i l f i e l d .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l o w e r m i b i l i t e s e r v o i r s i nt h i sa r e ah a se n h a n c e da n db r o a d e n e da l i c a t i o na n d p yr p p e f f e c to f l o i n u r v e s . g g gc , , , , ˙ ∑‟ a t u r a l o t e n t i a l n a t u r a lg a mm ar a c u r v es h a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o s tm i c r o h a s ei nr i v e rc o u r s e n p y p p æ b a c kl a n dm i c r o h a s e i nr i v e rc o u r s e p
第2 4卷 第2期 页码 : ) 2 0 0 9年 4月( 6 5 1~6 5 6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P R O G R E S S I N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2 4,N o . 2 A r . 2 0 0 9 p
宋子齐 , 李伟峰 , 唐长 久 , 等. 利用自然电位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 地球物理学进展, ) : 2 0 0 9, 2 4( 2 6 5 1 : /j 5 6, D O I 1 0.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4 2 9 0 3. 2 0 0 9. 0 2. 0 3 8. ~6 S o n L iW F, T a n . D i v i d i n e d i m e n t a r f a c i e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b s i n a t u r a l o t e n t i a l a n dn a t u r a l a m m a r a gZQ, gCJ gs y yu gn p g y l o i n u r v e s . ∢ ∑ ∑ ‟ ‟ ∳ ∰ g g gc ) , , ( ) : , : /j ‟.( i nC h i n e s e 2 0 0 9 2 4 2 6 5 1 6 5 6 D O I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4 2 9 0 3 . 2 0 0 9 . 0 2 . 0 3 8 . ~ ’æ
∳ ˊ ∳∳ ∰‟∳ ∭∰ ˇ∑ ˊ∳ ∑∳ ‟ ˇ ∑ ∳ˋ ˇ ∳∰ ‟ æˋ ‟ ∳ ∰ æ ∳‟ ∰ ∑‟∑ ∰ˇ ˋ ∑∯ ˇ ∳∯ ∰ ∰ˇ ˋ ∑∯ ∭∭ ∑æ ∯ ∳ ∰ ˋ ∑ ˊ‟ ’ˇ∰
, , , , , S ONGZ i i IW e i f e n ANG C h a n i u IW e n f a n ANGZ h e n u a n L T L P WANG Y q g g j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