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研究word资料5页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研究word资料5页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研究word资料5页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研究

文献标识码:B

一、职业素养内涵

每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诸多品质,比如职业理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行为规范等,将这些品质综合起来便是这名员工的职业素养。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业中的所有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综合表现出的各种品质。[1]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将一个员工的素质视为冰山,并分成冰山显现的部分以及冰山深层不可见部分。其中,显现的冰山是指这名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可见的冰山是指这名员工自身的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等,恰恰是这部分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成为关键技能。根据这一理论,职业素养包括以下内容: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关键技能。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员工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体现在员工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职业责任及职业纪律等方面。

2.职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级,是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掌握并经过国家技能鉴定认可的。中职院校的课程基本围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来开展。

3.职业关键技能

职业关键技能是员工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职业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

二、中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中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理想模糊。多数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才来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加上年龄偏小,因此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

2.学校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关键技能的锻炼

学校已经开始倡导与企业接轨,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技能实践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根据前期调查显示,企业在选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关键技能水平的高低,而非仅仅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学校针对这方面缺乏一定训练,这也是经常出现企业提出的员工专业水平较好,但是表达能力或协调能力较差的原因所在。

3.缺乏有效的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中职院校若想有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需要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目前,中职院校对职业素养的评价局限于操行考核、专业课成绩等这些方面,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实有必要。

三、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1.结合社会需求,创建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在专业设置

和课程规划上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将学校教育的平台作为企业实战的前沿阵地,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从思想上、行为上都以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学校开设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适当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环节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还需适当地引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如职场礼仪、职业心理、法律法规等,以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关键技能水平。

2.引导自我管理,加强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行为养成

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很多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或者职业规划没有想法,只是随遇而安,以当一天学生上一天课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毕业后随便找个工作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就满意了。所以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消极思想,树立自信,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增加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一些职位的安排让他们不仅能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别人。比如加入自管会、宿管部、校园安全稽查队等组织,认识到每个部门的组成和职责,通过这些部门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强化遵守职业行为规则的观念。

3.构建评价体系,保障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管理

为了检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成果和学生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成效,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使用模糊评价法。根据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级别的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