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2013(1)
必修3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教师版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 了解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危害。
3. 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从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分析和把握水土流失的原因。
2.学习难点:结合实际,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水土流失的原因1.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3.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中国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尤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
4.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黄土、气候、地质构造和植被等方面的原因。
该地区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因素,地壳不稳定,多地质灾害使这里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6.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表现:开垦陡坡、毁林、过度放牧和采樵、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简述水土流失的的原因。
答:⑴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
⑵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多。
★★★2.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进展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进展研究
张杰林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年(卷),期】2024(14)3
【摘要】生态修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自我国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我国生态修复取得了大量成就,大面积提高了我国整体
植被覆盖度水平。
生态修复作为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健康及功能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作为全球广泛关注并积极探索的方向,定期对生态修复进行研究和探讨极为重要。
黄土高原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一直面临着各种生态问题,在我国的生态保护中具
有显著的战略地位。
本文基于生态修复机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典型模式特征等相关理论做更深入的研究,并结合黄土高原实际情况,找到黄土高原目前生态修复的
问题,并探索其解决办法。
【总页数】8页(P261-268)
【作者】张杰林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桂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2.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3.滤食性鱼类对淡水生态系统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4.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与修复策略
5.生态系统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防治环境污染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D、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人类活动无关2、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范畴?A、植树造林B、推广节水灌溉技术C、建立自然保护区D、发展工业生产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修筑梯田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地表径流B、提高降水量C、减轻流水侵蚀D、增加土壤厚度4、下列关于人为因素对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大规模建设水电站,调节河流水量,保障下游用水;B、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促进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D、实施大量修建水库工程,调整区域水资源分配。
5、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说法错误的是:A. 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荒漠化B.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C. 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D.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6、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措施中属于根本性措施的是:A. 建设节水灌溉系统B. 建设生态保护区C.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D.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7、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措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A. 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B.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C. 增加畜牧业的规模以促进经济收入D. 减少工业污染排放8、下列哪个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A. 华北平原B. 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D. 东北平原9、下列关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北地区的沙漠化B. 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C. 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D.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10、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A. 植被恢复B. 土壤改良C. 水资源保护D. 城市绿化1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
鲁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1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1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调用 知识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 人为 原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要 原因。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要以_小__流__域___ 为单位,运用工程措施、 生物 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信息: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 解读:福建降水多,崩岗分布区地形
(1)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崩岗分布
思 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由此可知,
维 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过 (2)图示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集水坡
程 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
(2)黄土土质疏松
土质 疏松 ,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节理形成的两个断面一般没有或很少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千沟万壑 ,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水土流失后,使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 肥力 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 加剧 了水土流失。
A.降低地表坡度 B.控制降雨强度 C.提高植被覆盖度 D.改善土壤结构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相对距离与不同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流量并不呈正相 关,A错误;相同距离下,累积产流量与降水强度呈正相关,B错误;对比两幅 图可知,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降水强度下的累积产沙量的影响较明显,C 错误;对比两幅图中60毫米/时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沙量,可知植被覆盖度提 高对累积产沙量影响最大,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两种植被覆盖度下 的累积产流量、累积产沙量可以看出,高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地表累积产流 量呈现小幅度下降,累积产沙量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这说明水土流失严重区 域的治理应当注重植被覆盖度的提升,C正确;该实验不能反映出地表坡度、 土壤结构,A、D错误;降雨强度是无法控制的,B错误。故选C。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考点剖析-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考点37:荒漠化(1-8题,26题)考点38:水土流失(9-16题,25题)考点39: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7-24题,27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包兰铁路从包头至兰州,全长90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为防风沙采取了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据调查,图中宁夏平原南端部分地区的绿洲退化严重。
图(左)示意包兰铁路腾格里沙漠段,图(右)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部分地区绿洲退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过度灌溉,土壤盐碱化③紧邻沙漠,风沙侵蚀严重④降水较多,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关于该地相关事项表述正确的是()A.利用铁路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发展特色灌溉农业C.当地草方格沙障原料多,工程难度小,成本低D.沙障与当地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保护包兰铁路蒙古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放牧强度增大,加剧了蒙古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受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发,蒙古国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蒙两国联手实施这项计划,但难度较大。
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
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蒙古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是()A.河湖区B.荒漠草原区C.草原区D.森林区4.放牧强度增大对蒙古国牧区土壤的主要影响是()①土壤空隙变大,土质疏松②枯落物减少,土壤养分来源少③牲畜排泄物补充土壤养分④地表昼夜温差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在中蒙两国联手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中,中国发挥的主要优势有()①资金充足②邻近蒙古国荒漠,水源充足,且输水便利③科技先进④乡土树种成活率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最南面距中越边境仅10千米,99.9%的面积属于山区,曾因75.4%的土地石漠化被评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累计近1/3人口外迁,连续多年是云南省劳务输出第一县。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法精练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二测]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
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
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
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2.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
①③④ B。
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2019四川遂宁诊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
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A.退耕还林B。
围栏放牧C。
弃耕D。
发展立体农业4。
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A。
半干旱气候区 B。
高纬地区C.高山地区D。
亚热带季风区5。
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B。
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C。
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D。
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新情境)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
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土高原1_20121123113149484

四队中学教案纸(备课人:高长良学科:高二地理)备课时间9.1教学课题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教时计划2教学课时1教学目标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电脑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先由学生到讲台前指图(用鼠标指,点击后边界闪烁)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中部位林地和草地结构能够抑制土壤侵蚀,侵蚀量较小;
坡面土壤侵蚀量受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坡位共同影响;
Fu, B.J. et al., 2009.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33:793-804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评价
(1)小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与水土流失的137Cs示踪
观测方法
研究尺度
区域 尺度
观测方法
研究方法
多手段和多时空 尺度的数据集成 GIS技术 观测数据 空间模型 动态模拟系统
遥感和高空 观测 景观尺度
样点尺度
样带观测和 试验
样点 尺度
定位观测与 控制试验
功能和过程的 机理分析
观测与调查
小区观测 流域采样
对比观测
样带调查
延河流域
流域观测
梯度对比
径流和侵蚀监测
Wei, W. et al., 2007. Journal of Hydrology, 335: 247-258
土地利用类型及环境因子耦合下的水土保持效应
(3)土地利用和坡度耦合的水土保持效应
10 9
10°
15°
20°
侵蚀模数(tkm -2 a -1 )
6000
10°
15°
20°
径流系数(%)
8 7 6 5 4 3 2 1 0
五种类型的累积入渗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或二次函数关系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水源涵养的时间尺度特征(损耗)
天然草地降水后水分损耗较快,主要受初始水分状态的控制,在旱期能 有效保持水分 人工乔灌林水分损耗比较持久和稳定,导致其长期水分含量较低 天然草地相比其他类型在降水过程中水分入渗能力强,干旱阶段水份保 持能力强,使其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在本地具有适应性
侵蚀量(g m-2)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
• 9-16年,水保功能显著, 且不同类型间发生分化
2 3 4 坡耕地 乔木林地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牧草地 灌木林地 自然草地
Huang, Z.L. et al.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 615-627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 1780-1791
不同生态系统组合的水土保持功能
景观尺度不同植被格局的水土保持效应
植被格局
产流产沙
尺度变异
Liu, Fu. et al., 2012. Geomorphology, doi10.1016
不同生态系统组合的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水土流失137Cs示踪
铁杆蒿和须芒草的土壤水分中等,其中须芒草略高于铁杆蒿,土庄绣线菊 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含量最低 生长季,土壤水分受降雨事件和蒸散影响表现出脉动特征,整体呈增高趋 势,温度则呈降低趋势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水源涵养的时间尺度特征(入渗)
铁杆蒿观测点的水分入渗最快,而坝地农田较慢,观测结果显示,斑块 状分布的铁杆蒿群落能够有效拦蓄降水,减少径流,增加土壤水源涵养
(a)
(b) 图 2 羊圈沟小流域微型小区和径流小区
(c)
(a: 单一覆被类型的微型小区;b: 不同覆被类型和退耕年限的径流小区;c: 不同覆被格局的径流小区)
土壤水分监测
典型植被类型(刺槐林、绣线菊、铁杆蒿、须芒草和玉米地)
气象因子观测
2010年7月中—11月初
土壤水分监测(坡面尺度)
坡1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坡面
1984
1996
2006
1984年,1996年,2006年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6007.8 t•km-2•a-1 、 5553.7 t•km-2•a-1和4370.0 t•km-2•a-1
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减小,由强度侵蚀变为中度侵蚀,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侵蚀
的最主要因素。 Wang & Fu et al, Quaternary Research, 2010
牧草地累积减流率逐步下降。灌木林地和自然草地则相反
灌木林地保持在较高的减流率水平,而自然草地的减流率在
初始时段与灌木林地相同,后期略微下降
灌木林和乔木林减沙率随时间逐步提高,牧草地减沙率随时
间下降
Huang, Z.L. et al.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 615-627
坡1:成熟林—幼林—荒草 坡2:幼林—灌丛—荒草 坡3:荒草—成熟林 坡4:成熟林—灌丛—荒草 坡5:荒草—幼林 坡3 坡2
降雨事件前后取样分析
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坡5 坡4
1、土壤水源涵养的时空特征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水源涵养的时间尺度特征(量)
坝地农田的土壤水分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
减流、减沙效果的时间动态
80
减流率(%)
100
减沙率(%)
60 40 2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乔木林地 自然草地 牧草地 灌木林地
80 60 40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乔木林地 自然草地 牧草地 灌木林地
产流、产沙总量次序为:坡耕地 > 牧草地 > 乔木林地 > 自然草地 > 灌木林地
因此从类型角度, 坡耕地最差
18 16 12 10 8 6 4 2 0
坡耕地
牧草地
灌木林
乔木林
自然草
侵蚀(g/m2)
灌木林地的水保效益最好, 14
径流(mm)
径流 侵蚀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4000
2000
0
坡耕地
牧草地
灌木林地 土地利用
油松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牧草地
灌木林地 土地利用
油松林地
荒草地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模数大小次序在不同坡度下均为:
坡耕地>牧草地>油松林地>荒草地>灌木林地;
在坡度和土地利用双重作用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侵 蚀效应对坡度的反应迥异,使径流和侵蚀的发生和变化过程 趋于复杂化。 Wei, W. et al., 2009.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傅
伯
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报告提纲
1 2 3
概念、问题及发展趋势 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区域集成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 指人类从生态 系统获得的各 种惠益
MA, 2003
国际热点和前沿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2000-2005)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有60%的功能项正在退化, 直接威胁着区域和全球的生态安全(MA,2005)
Catena(2013,101:122-128)和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2,16:2883-2892)
2、水土保持的时空特征
不同类型的径流、侵蚀效应
同等降雨、坡度条件下,产流、产沙危险性次序:坡耕地>牧草 地>乔木林地 >自然草地 >灌木林地
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11 1928 1949 1979 1982 1996 2000 2003 2007 10 thousand
•
黄土高原现有人口 1.2亿。降水是唯一水源,水资源紧缺, 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占全国 6.7% 的土地支撑了 8.5%的人口。
B 7000
侵蚀模数 (t km-2 a-1 )
降雨格局Ⅰ
降雨格局Ⅱ
降雨格局Ⅲ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农田 牧草地 灌丛地 松林地 荒草地
12 10 8 6 4 2 0 农田 牧草地 灌丛地 土地利用类型 松林地 荒草地
土地利用类型
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的大小依次是农田>牧草地>松林地>荒草地>灌丛地
文化 – 信息服务 (Ci):
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 多种服务
0
轻度利用 ligh t 粗放利用
集中利用
自然系统
退化
高生物多样性
低生物多样性
Braat et al. 2009
生态系统服务管理
•生态恢复 •增加输入
研究趋势
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
?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权衡和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集成和优化
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
湿地 森林 草地 荒漠
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与调控机制
重点 结构过程变化对 服务的影响机理 支持功能-调节 功能之间的关系 过程机理模型
目标 生态系统结构、 过程和服务的 相互关系
调节
水土保持与防风
固沙
生物多样性保育 碳固定
年份
2 00
198 6 198 7 198 8 198 9 199 0 199 1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年份
不同年份径流系数的波动性: 降雨格局II >降雨格局Ⅰ>降雨格局Ⅲ 农田和牧草地的径流系数随机变化,取决于降 雨的类型和人为的干扰程度; 灌木林、松林和荒草地随着植被生长,对地 表径流的遏制明显加强; 地表产流程度,受降雨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 还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所处的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