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代的崇拜与敬畏,到现代的依赖与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几个分论点。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自然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源、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改变了自然的面貌。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的开垦土地、过度的工业污染等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自然灾害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因此,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
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逐渐适应了自然环境的要求。
人类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
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的发展,改善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人们通过建设防洪堤、抗旱工程等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是相互尊重的。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盲目侵占和破坏自然资源。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行为,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尊重的。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五篇)生态环境是事关民生的重大课题。
让城市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这既是对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对城镇化的深邃思考。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1000字篇1800万年前,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人类这种生物。
千万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由原始部落到诸国间的“分天下”……最终,瓦特的蒸汽机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开始。
但地球的环境,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满目疮痍。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
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
这怎不叫人寒心呢?但人类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东中国海出现赤潮。
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这何尝不是自然的报复呢?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重要的枢纽。
森林是水的保护神。
江河上游良好的植被就像巨大的水库,可以调节江河径流、削减洪峰。
据研究,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林地在一次连续降雨中可蓄积70毫米~270毫米的降水。
滥伐森林,意味着破坏生态平衡、水土流失,而今,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世界河流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还有年年以极快速度消失的森林,年年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地球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人类将失去这个朋友,那时,人们醒悟会不会太迟了?说全球沙漠化似乎太遥远了,但淡水资源呢?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篇1】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
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
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
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非马克思观点)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费尔巴哈认为,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主子,只能做自然的奴隶;黑格尔说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子;达·芬奇说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郭沫若说艺术家既不能做自然的儿子,更不能做自然的孙子,而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这四个思想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主张征服自然,有的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的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从自己的角度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字:人与自然的关系费尔巴哈黑格尔达·芬奇郭沫若一:费尔巴哈认为,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主子,只能做自然的奴隶评析: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
②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使自身原因.③时空与物质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④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费尔巴哈认为人只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驾驭于自然之上,如果做自然的主子就会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会受到自然的谴责。
二:黑格尔说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子评析: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谭李师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加以多方探索,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与自然究竟谁起决定作用,是自然决定了人的发展还是人类主宰了自然界的运行之类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回答的。
因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都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所以,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呈现不同的态势。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
”①马克思说过:“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②针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恩格斯讲到:“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③
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从50年
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类从此由传统的工业社会迈入了崭新的信息社会。
伴随着信息社会所出现的一切变化,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强度不断加大,形式日益多样化。
总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曾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还将会出现更加复杂多样的表现形态。
从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的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作用,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的完善和自然的进化。
这将会是一个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的动态发展的进程。
二、人与自然的对立
自从世界上有了人,就开始了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立。
在人与自然的对立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凭借自身的智慧,使自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
当代人类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在给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广泛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表现在:
⑴人与自然的对立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与自然相对的独特系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依赖自然界,要占有和消耗外部自然,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是以从自然界中分离出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从自然界分离出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所特有的规定性。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现实,总是渴望打破现实存在的界限,不断超越环境的现实。
这种基于现实又不断追求超越现实的欲望和需要,是人的一种本性。
人的需要这种自我增生的趋势,不断地建构起人与自然界的新的分离和对立。
⑵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根源。
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地使自然界向着适合人的方向人化。
人类能力的每一个进步都在自然环境的人化中得到印证和表现。
人类对自然的人化程度是同生产力水平、实践方式相一致的。
随着数学、天文学、医学、酿造术的进步和农业、手工业、商业、冶金、航海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深化了。
在此基础上,人类利用自然,改变自然,开始逐渐摆脱原始人类屈从于自然的奴隶地位。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再也不甘心在自然面前俯首听命,而是敢于正视自然,高扬人的尊严,强调人的理性力量,借助科学与实践,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
在广度上,当代人类实践的影
响不仅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而且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状况。
人类对自然作用的方式不仅表现为改变地表动植物,改变生态系统的热平衡,而且直接改变了自然循环过程和自然界的进化方向。
人们不能希望人与自然关系稳定平衡状态的最终确立。
在对立中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在统一中人与自然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对立,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内容。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的基本问题。
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不同,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实践的和理论(认识)的关系,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其中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为重要。
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认识自然,都要涉及并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是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必然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活动,而生产实践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或关系的。
其次,从实践活动的主客体看,主体是人,而不是思维,思维仅是人的一种属性。
作为实践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的人,在实践活动
中不只是以人的思维同客体发生联系,而是整个的、完全的人同客体发生联系。
最后,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也应是现实的、感性的,而只有人与自然才是现实的、感性的,思维与存在则是抽象的。
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认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便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力量与自然界相抗衡,从而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而是自然界本身的一种关系。
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④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对人的意义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中心主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由人与自然的统一构成的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状况也不相同。
这一现实反映到哲学上来,就决定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具有不同的特点。
哲学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状况的最高理论表现。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只有人与自然的矛盾才是真正贯穿哲学认识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才真正成为基本问题,而思维与存在等则不是。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实践的发展水平不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状况不同,哲学的中心主题也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的具体表现。
从更严格、更准确的意义上说,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而不是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仅仅是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的一个方面本质联系的反映,而不是全部联系的反映。
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人与对象世界的各方面本质联系。
因此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