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赏析题
专题07论语十二章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论语》十二章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文学常识【题解】《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作者不是孔子,孔子未参与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书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一、单项选择题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4.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 B .②③;C.①②③; D .①③④;5.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6.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尊王贱霸" D 、"法不阿贵"7.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 “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D ①②8.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C 未知生,焉知死D 有教无类9.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 D .学思结合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1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儒家道家高三试题及答案

儒家道家高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A. 道B. 德C. 仁D. 礼答案:C2. 下列哪位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荀子答案:C3. 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含义是什么?A. 不采取任何行动B. 通过不干预自然发展来实现治理C. 用暴力手段治理国家D. 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控制人民答案:B4. 儒家经典“四书”包括以下哪四部著作?A.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 《道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C.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D.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儒家倡导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力答案:D二、填空题6.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是指_________。
答案:不偏不倚,适中折中7.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是_________。
答案:《道德经》8. 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德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礼9. 道家思想中的“道”是指_________。
答案: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10. 儒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_________。
答案:德才兼备的君子三、简答题11. 简述儒家的“仁政”思想。
答案:儒家的“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福祉,通过道德教化而非严刑峻法来引导人民,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12. 描述道家的“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
答案:道家的“自然无为”生活态度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通过减少个人欲望和人为干预,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谐与外在世界的自然秩序。
四、论述题13. 论述儒家和道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同观点。
答案: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主张通过教化和礼仪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际关系应当自然发展,避免过度的约束和人为的规定,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本性的发挥。
《论语》选读类例题赏析(四)

《论语》选读类例题赏析(四)阅读甲、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甲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做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目涉及《〈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一课。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的问题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都尽在眼底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无从窥得。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就妄加评论,难免会贻笑大方。
答案:(1)升堂入室(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华美,各种房舍的丰富多彩,所以如果仅根据外表评价,自然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
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乙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公基常识考点】儒家墨家法家道家考点及练习题

【公基常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考点及练习题人文常识考点:儒家
1.主要观点:“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提倡“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2.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3.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创立。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孔子“治《诗》《书》《礼》《仪》《乐》《易》《春秋》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流失,只剩五经。
儒家经典名言: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桃报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儒家同步练习题】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其弟子言行
B.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
D.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
大学这篇诗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这篇诗考试题目及答案题目:《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和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根据以下要求,完成对《大学》的理解和分析。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大学》的“三纲八目”具体指的是什么?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语在《大学》中有何含义?3. 《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4. 解释《大学》中的“明明德”和“亲民”的含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及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意义。
2. 分析《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科学探究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案例分析题(20分)请结合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分析其行为和思想如何体现了《大学》中的核心理念。
四、开放性问题(30分)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大学》的思想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答案:一、简答题1. 《大学》的“三纲八目”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核心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实践步骤。
2. 这八个词语是《大学》中修身养性的八个阶段,从探求事物的原理(格物)开始,到达到个人道德修养的极致(止于至善)结束,涵盖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全过程。
3. “止于至善”意味着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个人行为和思想达到最完善的道德标准。
4. “明明德”指的是彰显和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亲民”则是亲近和帮助人民。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来更好地服务和帮助人民。
二、论述题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体现了由内而外的修养过程,即从个人做起,逐步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途径,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经典赏析训练题1、(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晋灵公不君:厚敛其雕①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注】①雕:刻画,绘制。
23.孔子对“君”“臣”的要求是什么?(2分)24.从齐景公的“言”和晋灵公的“行”分析两位君王的不同(3分)2、(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3.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和(2分)24.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礼论》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观点。
(1分)24. 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2分)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5、(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
(5分)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23.两则材料都表现了的义利观。
(2分)24.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3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23.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答:24.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答:6、(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一24题。
(5分)(1)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2)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
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23.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
(2分)24. 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分)7、(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
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
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孔子家语卷六· 执窖第二十五》)【原创】23.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要。
(2分)【原创】24. 请结合社会现实简述你对“德”“法”的理解?(3分)8、(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
(5分)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23.写出语段中的两个成语。
、(2分)24.就轮扁“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9、(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孟子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①由外铄:从外部给予。
23.这段话是孟子思想的具体阐述。
(1分)24,概括这段话中的两层意思,谈谈你对“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启发(4分)10、(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选自《礼记〃大学》)23.材料中小人的行为可以用、自欺欺人两个成语来形容。
(1分)24.怎样理解“慎独”?“慎独”有何现实意义?1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23.成语____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4.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3分)1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a功崇惟志,业广帷勤。
(《尚书•周书》)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a位不期骄,禄不期多。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尚书•周书》)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3、纵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请给每组归纳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24、人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简述其意。
(3分)1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5分)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注】:①尚:上。
②颂:通“诵”,诵读。
24.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
(2分)25.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