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word教案2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word教案2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内容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视频)2.能力培养⑴分析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⑵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⑶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
⑵欢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势力对中国领土的占领,雪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
⑶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加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二、教学要点1.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我国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外交、统战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初中生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设计(课件)导入新课:刚刚召开过去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新法《反分裂国家法》,大家知道这是针对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法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是为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维护祖国统一而制定的法律。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分成以下几个篇目进行学习。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按照以下几个篇目去学习:1.历史篇⑴香港、澳门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
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一、“一国两制”构想 邓小平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
2、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3、内涵: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
①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 ②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①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
了新思路
时间
1842年 1860年
条
约
割占地方
香港岛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租借新界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澳门问题由来
时间 事 件 1553 借口船遇风暴,葡萄牙人攫取 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7 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
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董 建 华
特中 别华 行人 政民 区共 行和 政国 长香 官港
1、综合国力的提高 2、全国人民的支持
3、政府领导得法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 重要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3、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
一样吗? 不一样。
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 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 花种,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区有澳门 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 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生机勃勃的祖国。
台北市容
日月潭
高雄港
澎湖群岛
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实现香 港、澳门的回归?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四、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课前准备: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3 祖国统一大业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3 祖国统一大业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为实现祖国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取得的成就;掌握为实现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取得的成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祖国统一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与发展。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为实现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展示课件。
2.资料:收集与祖国统一相关的历史事件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3.视频:准备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历史视频,用于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2.呈现(10分钟)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某某、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某某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某某、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某某、澳门的回归?(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某某、澳门的回归为实现某某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X例。
(2)难点:某某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某某问题的前景四、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某某、澳门、某某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课前准备: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某某、澳门、某某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 谢 素 芹
、
教 材 分析
是 具有 创造 性 的 伟 大 构 想 ,它 已成 为我
( 一) 教 材 的地位 国 政府 的 一 项 基 本 国 策 ,为 中 国 的统 一 华 东 师 大 版 八 年 级 历 史下 册 第 四 单 大 业 开 辟 了 一 条现 实 可 行 的道 路 , 并 为 元第 l 3课 : 本 课 教 材 围 绕 实 现 祖 国 统 解 决 国 际 争 端 提 供 了 新 的 途 径 。 () 2 欢
一
篇 、展 望 篇 。 历 史 篇让 学 生 了解 港 、
一
树立 了极 富 说服 力 的先 例 。 教 学难 点 : 港 澳 回 归 和 台湾 学生明 白
“ 国 两 制 ”构 想 是 一 个 伟 大 的 创 举 ; 一
及 经 济 、 统 战 、 外 交 等 诸 多 因 素 , 既 有
知 识 目标 : “ 国 两 制 ”构 想 ,香 对 台湾 问题 的认 识 。 一
能 力 目标 :通 过 阅读 教 材 ,培 养 学 的 自主 学 习 能 力 和 合 作 探 究 的精 神 , 且
生 阅读 、 自学和 概 括 问题 的 能 力 ; 通 过 思 维 能 力 有 了进 一 步 的发 展 , 正 处 于 渴
又 属 于 近 几 年 中招 考 试 的热 点 。 因 此 , 力 ,祖 国的 和 平统 一 大 业终 将 实 现 。 3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 . 教学重 点 :香港 、澳 门回归祖 国 。 港 、澳 的 回 归 不 仅 是 “ 国两 制 ” 构想 一
它 在 整 个 历 史 教 学 中 有 着 很 重 要 的 地
这 一 主题 ,主 要 从 “ 国 两 制 ”的 构 庆 香 港 、 澳 门回 归 祖 国 。这 是 “ 国两 一 一 想 、香 港 澳 门 回 归祖 国 、统 一 大 业 必 将 制 ”构 想 的 成 功 范 例 ,彻 底 结 束 了外 国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

北师⼤版历史⼋下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word 教案北师⼤版⼋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课程标准简述⾹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业的基本⽅针。
了解祖国⼤陆与台湾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标知识与能⼒掌握邓⼩平明确提出的“⼀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说出⾹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设⽴特别⾏政区的史实。
了解祖国⼤陆⾃1979年以后,开始推⾏“⼀国两制”这⼀基本国策,海峡两岸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
过程与⽅法通过知识竞赛,培养学⽣⾃学历史,抓住知识要点的能⼒。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
通过欣赏课本剧,直观学习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为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豪感。
祖国统⼀是⼤势所趋,历史必然。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业。
在分组知识竞赛中,培养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
培养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
难点说明“⼀国两制”构想是“天才创造”。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祖国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如何解决台湾、⾹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业,是摆在我们⾯前的历史使命。
以邓⼩平同志为核⼼的第⼆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国两制”这⼀基本国策。
课⽂标题是“祖国统⼀的历史⼤潮”,内容是讲“⼀国两制”带来了“统⼀的历史⼤潮”。
围绕“⼀国两制”,课⽂讲述了三⽅⾯的内容:(1)“⼀国两制”的提出是“天才创造”;(2)“⼀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3)“⼀国两制”成功实现了⾹港、澳门的回归,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并且必将实现两岸的统⼀。
⾹港、澳门回归距今分别只有⼏年时间。
⼋年级学⽣在⼩学学习时都开展了隆重的港澳回归庆祝活动,可谓历史的见证⼈。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四、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课前准备: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内容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视频)2.能力培养⑴分析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⑵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⑶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
⑵欢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势力对中国领土的占领,雪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
⑶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加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二、教学要点1.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我国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外交、统战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初中生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设计(课件)导入新课:刚刚召开过去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新法《反分裂国家法》,大家知道这是针对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法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是为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维护祖国统一而制定的法律。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分成以下几个篇目进行学习。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按照以下几个篇目去学习:1.历史篇⑴香港、澳门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
香港:英国自鸦片战争以后,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1860年、189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教师可展示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图片)。
澳门:16世纪中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以先欺骗,后强占的手段,占领了澳门。
⑵台湾同大陆有怎样的历史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册课本,重温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有关史实(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于1683年设立台湾府后于1885年在台湾设省)。
在近代,日本在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肯定台湾归属中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
1949年,蒋介石集团内战失败,退居台湾。
1950年,美国武装力量进入台湾岛与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从此造成了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2.政策篇⑴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学生思考回答进一步明确“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同时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
⑵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良策?在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方式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思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国两制”提出的积极意义。
从方式看,“一国两制”有利于贯彻和平统一的方针,不致引起民族的“内伤”。
从现实看,有利于照顾港、澳、台同胞的利益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平稳过渡,保持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从原则看,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的大方向。
3.港、澳回归篇⑴我国政府是如何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重点介绍一下香港的回归。
可以引导学生从回归时机的抉择、对英谈判的策略、平稳过渡的把握等方面考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同于台湾问题。
(教师可展示中英谈判和中葡谈判的有关图片)⑵我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力增强,港、澳同胞心向祖国,向全国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得当,“一国两制”切实可行。
教师可进一步强调祖国的强大这是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的决定性条件。
教师可补充今天香港、澳门的发展与繁荣情况(展示香港、澳门回归时和今天的有关图片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区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4.两岸关系篇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实现中国统一愈发显得重要。
“十届人大”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就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教师可以资料的形式展示《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教师事先印发《反分裂国家法》的全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⑴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和这一问题解决的艰难性,台独势力的猖獗和美国的干涉等不利因素。
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妄图把想使台湾独立,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不得人心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和海峡两岸人民意愿的。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教师还可以补充2004年台商春节包机以及课后阅读卡片等资料来进一步说明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教师可引用《反国家分裂法》的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⑵既然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那么为什么还要不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武力?通过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收复台湾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诚意。
我们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祖国的统一,但是也决不能让台湾以任何方式从祖国中分裂出去。
台湾是我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干涉,也不惧怕任何势力的干涉。
小结: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20世纪的最后20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然而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存在的众多的不利因素,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五、板书设计目的:。
时间:。
“一国两制”提出者:。
基本内涵:。
意义:。
1984年12月。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1987年4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历史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信息附录]了解台湾(一)台湾的地理台湾岛形状狭长,从东到西,最宽处只有144千米;由南至北,最长的地方约有390多千米。
全岛总面积35 788平方千米,地形像一只纺织用的梭子。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
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是岛上的五大山脉。
台湾岛地形,中间高,两侧低。
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
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高峰。
阿里山脉的主峰大塔山是著名风景区。
台西平原的面积为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为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
(二)台湾的历史大事记1.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2.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3.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4.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6.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诏准左宗棠提出的台湾建省方案。
7.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8.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9.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0.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四条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一)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二)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利互惠;(三)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四)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五)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七条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台湾海峡两岸可以就下列事项进行协商和谈判:(一)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二)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三)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四)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五)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六)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
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照前款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九条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