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色彩与梳理特点简析
色彩的表现特征

归纳色彩的表现特征归纳色彩的课题训练是通过写生的方式.以归纳为表现手段来获取对装饰性色彩的认识和把握。
将自然色彩的写实性表现转换到自然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这是色彩造型观念的转变,也是造型方式、方法的转变,其表现特征为:一化冗繁为简约—般自然形象具有形、色丰富而繁杂的一面,形体具有体积感和空间特征.色彩上存在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
归纳色彩摈弃写实性表现因素、将繁杂的形、色关系通过概括、提炼、归类的删繁就简过程,并结合艺术形式语言的运用和表现,使之成为平面化具有装饰特征的艺术形象。
化繁为简是色彩归纳的必要手段和必然结果,简不是简单,艺术上的“以少胜多”常常用减法,艺术中的减法更为难能可贵。
二、化杂乱为条理客观的自然物象存在着庞杂无序的特点,即使井然有序也未必符合画面的艺术需要。
室内的静物虽经人为摆设,也会由于角度不同而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关注画面构成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象的理顺是通过概括、梳理使之达到画面的秩序化和条理化.这既体现了归纳色彩的技术要求,也从内涵上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原理,只有伴随对形式语言和风格的追求,才能得以准确把握。
三、化写实为夸张色彩归纳摆脱对自然物象的传真、摹写.而采取平面的手法将自然形象转化成艺术形象,夸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常用方法。
夸张能强化主题.突出形、色特征,增加形式风格特点,增强艺术感染力。
归纳色彩的表现离不开对夸张手法的运用,然而只有结合画面追求的特点需要,才能使夸张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变形、变色是夸张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获取画面形式意味的重要因素。
通过变形、变色是摆脱客观的真实感、实现装饰效果的主要途径。
四、化立体为平面平面效果是装饰色彩风格的主要特征。
它所具有的朴实无华和单纯、舒展的装饰美感是装饰色彩所独具的审美风格。
归纳色彩是通过归纳的手法将具有二维的自然形、色转变成具有二维平面的装饰画面。
因此,平面化是色彩归纳写生表现的主要特征和研究目标。
装饰性色彩无论从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上都与写实色彩有着截然不同的造型理念。
初中艺术色彩运用知识点整理

初中艺术色彩运用知识点整理色彩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初中阶段的艺术教育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色彩运用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本文将整理初中艺术课程中涉及的色彩运用知识点。
一、色彩的基本概念1.1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种类,如红、黄、蓝等;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饱和度。
1.2 色彩的分类:冷暖色和明暗色。
冷色包括蓝、绿、紫等,给人以冷静、沉稳的感觉;暖色包括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活跃的感觉。
明暗色是指由明度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明暗关系。
1.3 色彩的相互关系:对比、互补和相近。
对比指的是色彩的明暗、冷暖等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明和活泼;互补指的是某些色彩相互配合,形成最大对比效果;相近指的是色彩的相邻关系,形成和谐感。
二、色彩运用的技巧2.1 色彩的明暗处理:明度可以通过添加黑色或白色来改变。
在绘画时,可以通过留白或添加透明颜料来表现光与影的效果。
2.2 色彩的冷暖处理: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选择冷暖色调来表现。
冷暖色的运用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2.3 色彩的对比处理:对比可以通过明暗、冷暖、互补等方式来营造。
对比相对强烈的色彩可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或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
2.4 色彩的相近处理:相近的颜色可以形成和谐、柔和的效果。
当需要表达柔和、温馨的情感时,可以运用相近色彩。
三、色彩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3.1 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绘画艺术是最直接体现色彩魅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对象的形象、情感和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3.2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以营造品牌形象、传达信息和引导视觉。
对平面设计师来说,熟悉色彩的运用技巧能够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3.3 动画设计中的色彩:动画设计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色彩的明暗、冷暖和对比等处理会影响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装饰色彩知识点总结

装饰色彩知识点总结一、色彩基础知识1.1 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是人类视觉的产物,是由光的波长、强度和量产生的。
在色彩学中,色彩被分为三大属性:色相、明度和纯度。
色相是色彩的基本色调,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通常表示为色彩的亮度。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度和灰度的对比度。
1.2 色彩的心理作用色彩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作用也不同。
例如,红色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蓝色可以带来安静和平静的感觉,黄色可以增加人们的愉悦和兴奋情绪。
1.3 色彩的文化意义色彩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清新。
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热情和爱情,白色代表纯洁和神圣。
了解色彩的文化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和装饰中更好地运用色彩。
二、装饰色彩的运用2.1 色彩搭配原则在装饰中,色彩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包括对比原则、同色系原则和三色原则。
对比原则是指使用对比明显的色彩进行搭配,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色系原则是指使用相近的色彩进行搭配,可以带来和谐的感觉。
三色原则是指使用三种颜色进行搭配,可以带来平衡和丰富的色彩变化。
2.2 色彩在装饰中的作用色彩在装饰中可以起到丰富空间、改变空间氛围、提升空间品质等作用。
不同的色彩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如暖色调可以让空间变得温馨和舒适,冷色调可以带来清新和冷静的感觉,中性色调可以带来平和和安静的氛围。
2.3 色彩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不同的空间需要运用不同的色彩。
例如,卧室需要选择柔和的色彩,可以带来安静和放松的效果;客厅可以选择活泼和明亮的色彩,可以带来活力和舒适的感觉;办公室可以选择稳重和沉稳的色彩,可以带来专注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装饰色彩的案例分析3.1 现代简约风格现代简约风格通常以白色、灰色为主色调,搭配少量的明亮色彩,如黄色、蓝色等。
艺术色彩知识点总结图解

艺术色彩知识点总结图解一、色彩的基础知识1.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三者构成色彩的基本要素。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名称,比如红、黄、蓝等;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即颜色的明亮或暗淡程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纯粹度,即颜色的饱和度或浓淡程度。
2. 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净对比等。
通过对比,可以使色彩更加鲜明醒目,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3. 色彩的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名称或种类,是色彩的基本特征之一。
色相包括红、橙、黄、绿、蓝、紫等主要颜色,以及它们的中间色、对比色等。
4. 色彩的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是色彩的基本特征之一。
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明亮,明度低的颜色看起来暗淡。
通过调控明度,可以改变色彩的光影效果和空间感。
5. 色彩的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纯粹度,也是色彩的基本特征之一。
纯度高的颜色色调纯正饱满,纯度低的颜色色调混浊平淡。
通过调控纯度,可以改变色彩的鲜艳程度和视觉效果。
二、色彩的表现方式1. 色彩的叠加与混合颜料的叠加与混合,会产生新的色彩效果。
叠加与混合是色彩呈现的一种方式,可以创造出各种绚丽多彩的新颜色。
2. 色彩的明度与对比明度的调节和对比的运用,可以使色彩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3. 色彩的运用与表现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单纯的填充,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色彩的表现来传达情感、表现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色彩的情感表达1.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色彩对人的情感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颜色会调动人的情感,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如红色代表热烈、激情、暗红色代表成熟、沉稳,蓝色代表冷静、安静,绿色代表清新、生机等。
2. 色彩在艺术表达中的应用艺术家通过巧妙的运用色彩,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主题,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表现。
四、色彩的文化意义1. 色彩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含义,比如中国红色代表吉祥、喜庆,西方红色代表热烈、热情。
美术色彩之色彩表现介绍课件

色彩表现技巧
色彩搭配
互补色搭配:使用色轮上相对位置的颜色进行搭 配,如红与绿、黄与紫等。
近似色搭配:使用色轮上相邻位置的颜色进行搭 配,如红与橙、橙与黄等。
分割互补色搭配:使用色轮上互补色两侧的颜色 进行搭配,如红与黄绿、蓝与橙红等。
三色搭配:使用色轮上等距的三种颜色进行搭配, 如红、黄、蓝等。
色彩情感表达
01
02
03
04
05
红色:热情、 活力、喜庆
橙色:温暖、 活力、友好
黄色:明亮、 欢快、希望
绿色:自然、 清新、和平
蓝色:平静、 理智、广阔
06
07
08
09
紫色:神秘、 高贵、优雅
黑色:严肃、 庄重、力量
白色:纯洁、 干净、和平
灰色富、多样、
和谐
色彩创意实践
色彩对比:运用对比 色,增强视觉效果
色彩渐变:通过渐变 色,表现层次感和立
体感
色彩叠加:将不同颜 色叠加,形成新的色
彩效果
色彩混合:将不同颜 色混合,形成独特的
色彩风格
色彩搭配:根据主题 和场景,选择合适的
色彩搭配
色彩创意:发挥想象 力,创造独特的色彩
表现方式
色彩调和的方法包括:单色调和、近似 色调和、对比色调和、互补色调和等。
色彩调和的原则包括:主色调、色彩 平衡、色彩层次、色彩呼应等。
色彩调和在美术创作、平面设计、室 内设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色彩表现手法
色彩渐变
01 色彩渐变是指颜色从一种颜色逐渐过渡到另一 种颜色的过程。
02 色彩渐变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 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03 色彩渐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渐变工具、 混合模式、蒙版等。
美术色彩期末总结

美术色彩期末总结一、引言色彩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于作品的氛围、情感和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美术色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结构、色彩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是可见光的主观表现,是由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后,经过视觉器官的反应,人们对光的感觉和认识。
从光的三个属性(波长、强度和亮度)来看,色彩的主要特征是色相、明度和纯度。
1. 色相(Hue)指的是色彩的名称,如红色、绿色、蓝色等。
色相的变化是由波长的变化引起的。
2. 明度(Value)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的变化是由光的强度的变化引起的。
3. 纯度(Saturation)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叫饱和度。
纯度的变化是由光的强度和波长的变化引起的。
三、色彩的结构色彩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
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变化和表达。
1. 色相的作用在于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不同的色相会引发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例如,红色能激发人的注意力和兴奋感,蓝色能给人带来宁静和稳定感,黄色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活跃。
2. 明度的作用在于给人以不同的明暗感。
较暗的明度会使画面看起来沉重和压抑,较亮的明度则会使画面看起来轻松和明亮。
通过提高或降低明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纯度的作用在于给人以不同的饱和度感。
高纯度的颜色会给人以鲜活、生动的感觉,低纯度的颜色则会给人以柔和、淡雅的感觉。
通过运用纯度,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和效果。
四、色彩的运用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在画面中表达情感、氛围和主题,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配合来构建画面的结构和意义。
在美术创作中,色彩的运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色彩的直接运用。
即通过使用不同的颜料和颜色,直接在画面上进行表达和呈现。
这种运用方式突出了色彩本身的特点和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和鲜明。
色彩讲解知识点总结

色彩讲解知识点总结一、色彩的构成要素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种类。
世界上共有七种基本颜色,它们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靛蓝)和紫。
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称为互补色,它们会互相衬托,构成视觉对比,增强色彩的鲜明程度。
2.饱和度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度。
颜色的饱和度越高,颜色就越鲜明艳丽。
颜色的饱和度由于在颜色的混合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在绘画时需要特别注意每种颜色的饱和度。
3.明度明度指的是色彩的亮度。
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较亮,反之,明度低的颜色看起来较暗。
明度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灰度来调节。
在绘画时,明度的搭配对于画面的整体效果有重要影响。
4.三原色在色彩构成中,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
这三种颜色可以组合形成所有的其他颜色。
在绘画中,了解这一点并善于运用三原色的组合可以帮助画家更好地使用和掌控色彩。
二、色彩的基本原理1.冷暖色冷色是指向人们传递清凉、冷静、舒适的感觉,如蓝色和紫色;暖色则是指传递温暖、活泼、热情的感觉,如红色和橙色。
在绘画中,合理的运用冷暖色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2.对比色对比色是指在色彩环中相互对立的颜色,如红绿、黄蓝等。
对比色在画面中的对比度较高,能够产生强烈的反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同色系同色系是指颜色接近的颜色块组成的系列。
同色系在画面中能够产生和谐的感觉,通常用于营造柔和、温馨的氛围。
4.中性色中性色是指灰色、黑色、白色等不鲜艳的颜色。
在绘画中,适当地使用中性色可以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
5.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指画面中色彩之间的对比度和对比关系。
适当的色彩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1.色彩搭配的和谐在绘画中,色彩的搭配需要考虑到整体画面的和谐感。
可以通过同色系、邻近色的搭配来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
2.色彩的层次在绘画中,色彩的层次感可以通过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现。
浅色可以使画面显得明亮,深色则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
美术色彩教学知识点总结

美术色彩教学知识点总结一、色彩基础知识1.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是由光线和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是色彩的种类,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净程度。
2. 色彩的三要素色调:色调是用文字名称来表示的,如红、黄、蓝等。
明度:明度是色彩的明亮和暗淡程度。
明度由色光的强弱决定,明度高的颜色看上去较亮,明度低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暗。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叫色的浓淡、鲜艳与灰暗。
以上三要素共同决定了一个色彩的特性和特征。
3. 颜色搭配原则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经常需要用到颜色搭配。
颜色搭配对于一幅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色搭配原则主要有对比原则、近似原则、对比与近似结合原则等。
4. 色彩心理学颜色与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色彩心理学的学习,美术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色彩的运用,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情感、性格等方面。
二、色彩材料及运用技法1. 色彩材料颜料、颜料盘、调色钵、调色刀、调色板等是绘画作品中常用的色彩材料。
熟练掌握这些色彩材料的使用方法对于创作出更加精致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2. 色彩的叠加运用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需要善于利用色彩的叠加来创作出不同的效果。
叠加颜色可以产生颜色的混合和变化,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色彩的勾勒运用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需要善于利用色彩的勾勒来塑造形态和表现光影效果。
色彩的勾勒不仅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还可以提高作品的观赏性。
4. 色彩的涂抹运用涂抹是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技法,通过对色彩的涂抹运用可以表现不同的纹理和质感,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5. 色彩的渐变运用渐变是指色彩由浓到淡或由淡到浓的过渡。
通过色彩的渐变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温柔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三、色彩理论知识1. 色彩搭配在美术创作中,色彩搭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实践色纺色彩与梳理特点简析桂亚夫(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相较普通的本色纺纱,色纺有许多优势:产品时尚、生产相对环保、可化解染色难题、适应非棉趋势等。
研究色纺对于中国纺纱企业依托差异化产品技术良性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
有人说“如果你是做色纺的,一定要精通色彩”,对于只懂得纺纱技术的我们,应如何将色彩与纺纱技术相结合呢?本文针对色彩与梳理这一议题做个尝试。
1 基于色彩的梳理要求纺纱梳理(梳棉、精梳)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原料进行梳、清、混。
梳是梳理纤维;清是清除棉结、杂质、短纤等;混是让纤维充分交错混和。
色纺源于本色纺,其梳理的主要目的也是梳、清、混,但因为色彩的介入而产生了一些变异,清的对象有了变化,混与梳的要求也不同。
1.1 清的对象通常,本色纺梳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清除棉结。
按纱线质量标准要求将棉结分为有害棉结和无害棉结,体积大的有害棉结要清除,体积小的、不明显的无害棉结不必清除。
是否为需清除对象的区分标准是棉结体积大小。
对于色纺,因为有了色彩,棉结变为色结,色结是否为需清除对象的区分标准,不只是体积大小,还要看颜色,“色纺纱线质量标准”相比“本色纺纱线质量标准”多了明显色结的概念,比如对于占色比例较小的成分,较小的棉结也是有害色结,因为颜色凸显,也归为明显色结,与占色比例较大成分形成的大棉结一同视为有害纱疵。
因此,同一产品中的色结是否要清除,需依颜色不同而区别对待。
所以说,相比普通本色纺梳理,色纺需清除的对象有变化了。
1.2 混的要求色纺产品深受人们青睐的最重要、最直观的原因是色彩风格独特。
一些色纺变异产品(段彩、双色等)外观色彩的变化莫测是本色纺无法比拟的,这是不难感知和理解的。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是色纺普通产品,比如同样是灰色、橙色,普通色纺纱产品做成的服饰与传统的纱布染色产品相比较,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一样,似乎有梦幻般的靓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需用色彩理论解释。
对于色纺,因为有了色彩,纤维混和主要是为了混色,关于混色,色彩混合理论中有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与中性混合之分。
1.2.1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
将光源体辐射的光合照一处,可以产生出新的色光。
例如:若红绿光同时照射到白色墙面上时,墙面呈现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绿色,而是黄色,其亮度高于红,也高于绿,接近红绿亮度之和,所以称为加法混合。
1.2.2 减法混合指色料的混合。
色料不同,吸收色光波长与亮度的能力也不同。
色料混合之后形成的新色料,一般都能增强吸光的能力,削弱反光的亮度。
在投照光不变的条件下,新色料的反光能力低于混合前色料反光能力的平均数,因此,新色料的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所以称为减法混合。
1.2.3 中性混合不同于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中性混合是不同颜色并置,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颜色旋转混合与空间混合。
1.2.3.1颜色旋转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使其快速旋转之后看到的新色彩。
1.2.3.2 空间混合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这种混合称空间混合。
通过颜色并置而产生空间视觉混合的方法原理,在色彩艺术领域中是常见的。
比如所谓印象派的点彩油画,远观与近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古代的镶嵌画更是先例。
这种不同颜色并置,因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色彩空间混合理论,可以解析色纺产品的色彩奥秘。
对于传统的先纺后染制成的服饰,我们通常观察到的是它的固有色,所谓固有色是指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常态光源下产生的色彩,即物体在白色阳光下呈现的色彩效果。
而先染后纺的色纺纱制成的服饰与之不同,它呈现给人们的是多色纤维交错并置,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色彩空间混合效果。
这不同于色光加法混合与染料减法混合,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是在色彩先完成混合以后,再由眼睛看到的颜色。
色纺产品中的各种纤维颜色本身并没有变化,可以理解为它们并没有真正混合,而是并置在一起,在视觉中产生的色彩空间混合。
多色纤维交错并置的效果有点像油画,观赏距离远近变化会产生梦幻效果,近看色彩丰富,远观色调统一,这就是色纺产品风格独特、神奇之原因所在。
基于色彩空间视觉混合理论,可以确定色纺纤维混和的基本技术要求:多色纤维需精细均匀混和,只有异色纤维交错分布均匀,最终形成的纱布表面不同颜色构成的基本形才能产生色彩空间视觉混合,由多色纤维构成的多种色彩才能混合成另一种新的色彩。
如果多色纤维未能精细混和,分布不均匀,则不会出现视觉一致的新色彩,纱布表面就会出现段与段、片与片之间的色差、色起横等问题。
可见,相比普通本色纺梳理,色纺混的要求更高了。
1.3 梳的效果梳是清与混的前提,经过梳才能实现分解,分解后才能分离清除棉结、杂质和短纤,才能交错混和。
依照通用纺纱理论,梳理的理想状态是纤维全部分解成单纤维状态,但实际上未必能做到,梳理后的棉条中仍会有纤维束。
对于色纺,上述色彩理论告诉我们:多色纤维梳理之后需全部呈单纤维状态,或是全部呈大小相同的小纤维束状态。
只有这样,最终形成的纱布表面不同颜色的基本形才能大小一致,才能在视觉中同步混合。
如果多色纤维梳理之后大全部分呈单纤维状态,但有少部分呈纤维束状态,则最终形成的纱布表面不同颜色构成的基本形大小不一致,不能实现视觉同步混合,大部分单纤维构成的小基本形实现空间混合,在视觉中形成新的色彩的同时,少量由纤维束构成的较大基本形在纱布表面形成色斑疵点。
可见,相比普通本色纺梳理,色纺梳的要求更高了,要全部呈单纤维状态,或是全部呈大小相同的小纤维束状态。
(后者的风格更具特色,但什么样的梳理方式能实现这一效果呢?)2 现有工艺技术分析因为有了色彩,相同体积的棉结是否应该清除,要根据颜色不同而区别对待;因为要实现色彩空间视觉混合,梳与混的要求更高了。
所以,色纺生产中出现了特殊的、非常规的工艺技术。
如:双梳工艺(或称为棉网工艺)和全混工艺(混梳工艺)。
2.1 双梳工艺(棉网工艺)指纤维原料至少经过两次开清棉和梳棉,甚至可以经过两次精梳。
双梳工艺的一个原则是:一梳除杂,二梳混色。
第一次经过梳理(梳棉或梳棉+精梳)的是本色原棉,主要目的是除杂;第二次经过梳理的是染色或本色棉网(撕碎的梳棉或精梳棉条),主要目的是混色。
一梳对象为本色原棉而不是染色原棉,可减少落棉损失,主要是落棉没染色价值不会下降,也没有染色成本;二梳对象是染色或本色棉网,主要目的是混色,棉网二梳不会产生许多落棉,可降低因各组分落棉率不可控而改变色比的风险。
双梳工艺或称棉网工艺,因为可以认为是将棉网(撕碎的棉条)作为原料进行混色纺纱的。
双梳工艺的另一个原则是:区分色比,重点清除。
用什么样的原料(普梳棉网、还是精梳棉网、或是原棉)进行混色纺纱?即采用什么样的双梳工艺?一个重要的工艺思路是“区分色比,重点清除”,对于占色比例较小的成分,容易因为颜色凸显而形成明显色结的部分,是要重点清除色结的。
也就是:相同体积的棉结要根据颜色不同而区别对待。
2.2 全混工艺(混梳工艺)就是将全部的原料混在一起投料生产,比如涤与棉,一并混合投入一台抓棉机,涤棉在同一台梳棉机中混合梳理。
很显然,全混工艺是基于色纺色彩介入之后对梳与混的高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使纤维更充分、精细混和,以确保最终实现色彩空间视觉混合。
如果异性纤维分别梳理成条,仅仅依靠并条的并合作用来保证混色,是有风险的。
但全混工艺不可回避的难点是:如何兼顾异性纤维的特点选配分梳器材与制定工艺。
3 色纺双梳与混梳工艺实例对基于色彩的色纺双梳与混梳工艺,举例进行说明。
3.1 实例1:普通纯棉深麻灰产品双梳工艺第一次梳理器材工艺选配见表1:表1 第一次梳理器材工艺选配因此以“轻柔梳理、有效除杂”为工艺原则,梳棉机不必配用分梳板等附加分梳元件,不必强分梳;刺辊针布角度的选配主要是考虑有利于减少纤维损伤和纤维释放。
第一次梳理加工出的生条,之后分染色与不染色的两个部分,应区别对待。
因为是深麻灰,黑棉比重大,不染色的本色棉比重小,较小的本色棉结也容易因为颜色凸显而成为明显色结,所以不染色的本色生条还需要精梳加工,即做成精梳棉网;而需染色的生条可以不再经过精梳,只是普通产品,不是高档产品。
第二次梳理器材工艺选配见表2:表2 第二次梳理器材工艺选配第二次梳理的原料中大部分是染色黑棉网。
其特征是纤维中含有少量细小结杂,还有染料碎屑物,没有大杂,纤维强力低、短绒多(染色所导致)。
所以要轻柔梳理、多排除细小的杂质和短绒,需特别注意清除棉结,因为其主体原料是由本色棉网染色而成的色棉网,染色带来的染料助剂导致纤维梳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棉结,且棉结结构紧密,染料助剂的作用使其难以开松分解,所以针布密度要增加,并采用紧隔距工艺,这样才会有利于棉结的开松和排除。
另外,纤维在锡林盖板针布之间的反复转移及从锡林向道夫的凝聚而产生的混和功能是色纺精细混色的重要手段,应尽可能慢车速、多梳混。
3.2 实例2:涤棉浅麻灰产品混梳工艺梳理对象为黑涤、本色涤和本色棉网的混合物。
梳理器材工艺选配见表3。
表3 梳理器材工艺选配梳理纤维、实现异性纤维混色、清除少量细小结杂短绒,排除涤纶粉末、染料残留碎屑等。
因此,盖板针布选用棉型或兼容型(最好是棉型),盖板密度选中等为宜,过稀会梳理不足,过密则会导致盖板花量大,纤维损伤也大。
4 技术需求色纺生产中出现的双梳、混梳等特殊技术方法似乎有违纺纱常理。
无论是针对脆弱的棉纤维的重复梳理,还是涤棉两种异性纤维的混合梳理,好像都不符合传统纺纱理论的思维逻辑,但迄今尚未出现更合理的、能取而代之的技术方案,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色纺因色彩而产生的这些特殊梳理工艺,目前还没有很理想的专用设备器材。
另外,如果是色纺变异新产品(彩点纱、残雪纱等),还会有更多的特殊要求。
比如:如何制造符合特殊要求的彩点类原料,如何实现此类原料在梳理过程中不分解、不脱落等等,这都是色纺期盼解决的个性需求。
5 结语色纺有许多优势,研究色纺有现实意义。
空间视觉混合等色彩理论可解析色纺产品色彩奥秘,探讨色纺技术需要色彩知识,对于基于色彩的色纺梳理需求,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工艺方法,但尚存需破解的课题,期盼今后能(通过梳理专家们的努力)产生更适合色纺的梳理器材和更合理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