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二

教师招聘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二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之对比

一、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招聘考试】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其灵魂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一)体育

体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在教育上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该在智力训练之前。亚里士多德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他反对只注重儿童身体锻炼的体育,认为体育不但要增强学生身体的发展,更要促进人的心智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德育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知识和理智对于人的美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必须要有实际的训练,养成在行为中正确选择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完善道德。他认为美德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是一种道德行为。

(三)智育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只有掌握理性知识,才能对事物有深刻见解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他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开发人的理智灵魂,智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发人的理智灵魂,培养人的理性美德。(四)美育

亚里士多德很重视美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尤其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理性培养和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精神。

综上所述,二者虽然都主张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但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区别在于,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智、体、美四方面和谐发展,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更接近于我国目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

1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本篇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二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索;三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建议;四是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五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1、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 原王秀萍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社会多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孜孜追求的目标。 1.1、如何理解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教育涵义.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能力与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而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和谐就无从可言。 和谐教育必须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上课、评分仍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教师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学生,学校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从而使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学习知识不是当作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而是当作一种压力,一种负担,这种教育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2、如何认识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教育是当代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因为只有通过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来。因此,构建和谐教育便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教育是解决教育内在矛盾的需要.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它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教育又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它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它必须面向未来。这种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构成了教育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管用一生的教育的终结,越来越凸现出来。处于现实与未来这个两难境地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在个人与社会间的整合作用,通过教育的整合作用,沟通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任务。既通过教育使个人能够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需要,同时还要求教育通过其培养出来的人,完成改变、发展现实社会,设计、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两项任务,教育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发挥中介、整合的作用,把这两项任务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在学生所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学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这必然要求教育自身必须是和谐的。 构建和谐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摘要]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 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 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作家,他从实践出发,建立和完善了“全面和谐教育理论”,不仅对我国20世纪中、下叶的教育理念有影响, 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中度过的。他1935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先后经历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经历了1958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60年代教育的现代化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活动阶段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苏联的普遍教育中,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主要原因是苏联在 30~50 年代曾经强调劳动者知识化, 普通学校中也以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作为主要任务, 但在50年代中叶以后,因中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高校不能容纳全部中学毕业生,而这些学生又未在中学做好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因而不可能顺利就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游手好闲的人,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主张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兼顾人的个性发展。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启示 一、和谐与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英语中为“harmony”,表示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统一。在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义。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1]。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性,是事物的成分和比例配合的适当和匀称,是整齐、对称和平衡。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为成。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和谐”与“中道”都被认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民主的政治,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需要和谐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其主体——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的教育[2]。因为“人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民众道德教养的优劣,以及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水准的高下,才是决定和谐社会是否成功构建的重要指标”,而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局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应重在和谐教育的依托与支持”[3]。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4]。 二、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 1.和谐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君子。而君子应当做到“仁”与“智”的统一,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君子是孔子实施教育的目的。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这表明孔子所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其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二,君子要使老百姓能得到安乐,即君子是治邦安民之才。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然后将他们选拔到统治岗位,即“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孔子的教育目的。这—观点与当时的世袭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权为贵族所把持,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他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勤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被誉为“学园之灵”或“学园的精英”。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在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教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园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

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 论体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 论德育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和“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 论智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

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安丘市东埠中学孙元臻中学生社会阅历浅,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对事物的美丑分辨能力不强,导致盲目追求、崇拜甚至模仿。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因势利导,弃恶扬善、辨明是非。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开展一些使学生自我教育的主题班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时的一次成功体验。 那是去年初二上学期,我班一名女同学戴了一副玉镯。我问她,她说是表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我又问她父母是否知道,她说知道。老师也就不便追究什么,同学们也不太关注,未引起什么轰动效应。到了初二下学期,班上有十几位同学,包括个别男同学也戴起了首饰,有的还戴着玉十字架、白金项链等。有家长反映,有的同学还闹着向家长要。一时间,学生争相模仿,戴首饰成了一种时尚。 针对这一现象,我找几个同学了解,他们说戴着挺好看,再说现在社会上也流行。我和他们讲道理,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讲究穿戴,无可非议,尤其是成年人,确实是一种美的打扮,但作为消费者的中学生披金戴银不合适。并且以班主任的威严下了命令,不准再带到学校,否则老师一律没收,概不退还。他们似懂非懂,似服不服,迫于压力只好暂且摘下。但过了两个星期,正好我校开运动会,全校师生汇集于市体育场,我班的这十几名同学象事先有约定似的,不仅穿着漂亮的衣服,而且

又戴上了“藏”起来的首饰,故意不和老师打照面。我想再简单说教可能行不通,强制压服也难以奏效。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次主题班会:“中学生与饰物”,聘请三位学生家长和一位保健医生参加。班上同学们对中学生该不该戴饰物展开了热烈讨论;家长们也介绍了他们中学时代的生活和学习,并与同学们细算了一下家庭收入与支出账;保健医生谈了青春发育期佩戴金属首饰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此外,大家还分析到:金银较贵重,戴在手上、颈上,活动时容易脱落,也不安全。从审美角度,学生时代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有一种自然美、内在美,单纯、稚气的中学生戴上首饰,会显得俗气、不协调,反而不美。老师在大家讨论到高潮时从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指出:中、小学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打扮、装饰不仅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容易滋生爱虚荣、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向父母要,这种互相“攀比”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也会败坏我们的班风。中学生的穿戴应以朴素大方为美。 经过以上介绍和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形成共识,认为学生戴首饰是不合适的。主题班会过后,那些戴首饰的同学纷纷卸下首饰,交给了父母。班里又出现了蓬勃向上、拼搏进取的学习气氛。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像这件事,尽管我们明知中学生佩戴首饰不好,是不足取的;但单纯的说教,或生硬的强制压服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他的一生留给我们许多关于教育的知识名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带给你们启发与帮助。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1.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8.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9.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0.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1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12.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13.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2013-01-12 20:47:21) 转载▼ 分类:学科素材 标签: 杂谈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 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 展的观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 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结合起来(①认识、理解客观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现。及世界观、意志、信念、性格在劳动和创造 中以及机体的互相关系中的表现)使之达到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现上。应当深入研究,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他认为,教 育工作的许多弊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 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于知识的评分上: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 学生;得了坏分数,就是毫无出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丝毫没有不 重视学习的意思,他说:“我的思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 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 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美满的精神生活当 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在此,主要强调要重视人的活动的另一种职能:即人的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 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 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 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苏霍姆林斯 基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 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 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 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 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 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 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 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摘录大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摘录大全 导读:1、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2、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苏霍姆林斯基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4、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5、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7、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8、"教师进行劳 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9、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10、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 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11、皮鞭不只会降低 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苏霍姆林斯基《家长

教育学》12、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3、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14、我要关注的是,让我培养的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第32页》15、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16、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17、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18、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19、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15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之所以需要这种时间,是为了使学生可以学习很好,不经常感到有落后的危险。自由活动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能使他们生活中不仅有学习,而且意味着使学习富有成效。 (第二卷62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要给孩子空余时间 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第四卷230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教会少年独立和合理地利用独立支配闲暇时间 假如教师和共青团组织从所谓爱惜少年出发,寻求的只是什么才能引起他的兴趣,考虑的只是为他组织好星期日的娱乐,那么我们大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便是百分之百的漠不关心,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独立和合理地利用独立支配的闲暇时间。 (第五卷334页《教育与自我教育》)

让每个少年每天有几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每个少年每天有几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点十分重要。他每天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利用它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五卷341~342页《教育与自我教育》) 学生每天的空闲时间不应少于4~5小时 学生每天的空闲时间不应少于4~5小时,在这些时间里学校不应安排学习,在家里也不应该再做功课。这是学生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时间。 (第五卷479页《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七、首先要让孩子体验学习中取得成绩的欢乐 首先要让孩子体验学习中取得成绩的欢乐 我们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孩子在他喜爱的事情中,首先体验到是在学习中品尝到取得成绩的欢乐。 (第一卷318页《学生的精神世界》) 寻找脑力劳动的欢乐 作为劳动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人愿意动脑筋,有一种想进行思考。想完成其中有许多困难的智力任务的愿望和志向。如果人的精神生话中充

浅谈教育中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浅谈教育中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我国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理念是在技术理性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种主体实践意识,是一种既有合理性、概括性、统摄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实际可应用、可操作性的观念和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教育的主客体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和有机统一;强调教育机制的亲和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是同全国的教育转型相应相谐的。目前,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推崇“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 在“生态和谐”教育模式中,其核心应是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变成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其次是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和中心;再次是教材内容由封闭、僵死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新颖性;第四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讨论等;第五是单纯的认知、接受变成了科学研究、主动创造和大胆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求知向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转化。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性的功能和价值,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二、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一) 树立生态性的大教育观,破除狭隘的学校教育观念 在目前各种教育生态问题迭出、教育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种种危机之时,树立生态性的大教育观,应有如下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向往的教育圣地。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5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改善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思想与传统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和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和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让人不禁欣喜地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吻合! 笔者作此文之时,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付诸实践。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充分实践“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遗产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来发展教育科学的光辉典型。他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索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的理论建树。 一、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和谐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希腊早期许多哲学家都深刻地探讨了和谐思想,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对我们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和谐当代启示 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反映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协调性、合乎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和谐这一范畴吸引着许多哲学家对其作出阐释。研究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充分认识自身,认清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下所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作简略梳理,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主张把和谐范畴应用到现实的一切领域。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一、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学说 在《论灵魂》一书中他这样说:“尚还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它的拥护者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因为:(1)和谐是对立物的一种融合或合成;(2)肉体是由对立物合成的。”[1]他把和谐看成是对立面的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理论。同时,他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论述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有机的个体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没有形式,质料只是物成形的潜能;没有质料,形式也仅是物的潜能,并非物本身。只有物的质料和物的形式完全结合,才能使物成为物,才能是和谐的统一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 和谐,一个亘古常新的范畴,一开始就吸引许多仁人志士作探索,至今也不乏对其作研究的人。研究古代和谐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也就是说,每个事物本身都是构成它的部分的统一体,小到一个原子,一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宇宙。对个人来说,想要达到的一般有两个和谐:自身的和谐(小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大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所组成的,要达到大和谐,须先实现每个人自身的小和谐。 有机的生命个体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因而,要实现个人的和谐,须从肉体和灵魂入手。肉体上,用体育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使灵魂纯净,美化心灵。

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的和谐必然要求教育的和谐,用和谐的教育来实现和谐的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呢?从教育者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和谐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通过阐述其发展过程,把握了和谐教育的实质。 和谐教育教育教学育人发展一、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古希腊只所以能够提出和谐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社会阶级统治的需要,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缓解社会内部矛盾,加强民主而出现的教育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和谐教育思想对当时以至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当时教育界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亚里斯多德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几位教育学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柏拉图的很多优秀教育思想,尤其是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不断把灵魂进行了分类,更重要的是真对不同分类进行了不同的教育,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灵魂的三部分具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和谐教育相关的要素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对人普遍采取的和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古希腊的和谐教育过

多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出现的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普遍具有社会历史特征,那就是都非常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强调从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1378-1446)、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国人莫尔(1478-1535)、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1493或1494-1553)等。 二、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 和谐教育自产生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1.夸美纽斯(1572-1670),他关于和谐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大教学论》,该书中充分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是普遍的,是针对所有人的,让人们都能享受到和谐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对人的教育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进行,对人要进行道德、知识艺术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他在《大教学论》中还阐述了一切教学必须依循自然的秩序。他还以“自然类比”的思想方法阐明了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适应自然”的原则。在教育史上,也曾有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但是夸美纽斯关于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他的引证“自然”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就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新方法,有效的冲击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父亲曾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但他自小就失去了双亲,由亲戚抚养成人。17岁到柏拉图所办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求学达20年之久,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随后担任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达十几年。最后,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吕克昂”,在此讲学著书。吕克昂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学术中心。亚历山大亲政后,对亚里士多德很支持,使他有条件研究很多学科。晚年由于政治上的牵连,被迫离开雅典,在异乡与世长辞。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学园中度过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既反对氏族贵族专制,也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因为这两个阶层统治国家使得贫富悬殊太大,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若由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来统治国家,就可避免走极端,可同时牵制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他主张走“中庸”之道。在哲学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先于形式而存在,质料只有得到某种形式才能变成物体。物体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形式是物体的本质,质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只是潜在的东西,经过不断的运动,潜在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整个自然界都是运动变化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形式是动力,物体的不停运动就形成了事物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追求的目的,包括人,动物和其他物体。低级的事物以高一级的事物为其发展目的。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

陶行知_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陶行知名言警句 教书育人: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为人师表: 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因材施教: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学方法: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成功教育: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启发式教学:

和谐校园发展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阳光初中2010年--2013年发展规划 为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加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继承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阳光教育”,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现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进一步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辐射示范作用。 第一部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目标 一、发展基础 (一)传承发扬,探索创新,突出内涵发展 阳光初中三年的发展是建立在林梓初中和奚斜初中合并的基础上,教职工的精神风貌与学校发展的整体氛围进一步整合,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吻合,已经形成了诸多办学优势,为学校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聚焦发展,分层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 学校把握发展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提出加强“三个力”建设,即加强校长室的领导力建设、加强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建设、加强全体教工的战斗力建设,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升华教师师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执行力、融和力和组织力。 学校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如成立阳光初中青年教师联合会,建全带教制度,借助优质资源等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骨干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如加强学历培训、加强职称晋升指导、健全骨干教师培养激励制度等,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校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考核力度,提高干部管理效能。学校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