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观后感 (投资信息分析)

合集下载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多,真的是一部让人深思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好片子。

影片讲述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看穿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 CDO 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电影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看似高高在上、聪明绝顶的金融精英们,在利益面前的疯狂和迷失。

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堆复杂的数据和图表夸夸其谈,仿佛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

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所买卖的金融产品,只是盲目地跟风和追逐利润。

就比如说那个叫贾瑞德·韦内特的家伙,由瑞恩·高斯林饰演。

他一开始就嗅到了次贷市场的不对劲,那种敏锐的直觉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到处去寻找愿意跟他一起做空的伙伴,那种执着和坚定,让人佩服。

他在各种场合与人争论,试图说服别人相信他的判断,那股子劲头,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对抗整个世界。

还有那个叫马克·鲍姆的暴躁老哥,由史蒂夫·卡瑞尔饰演。

他原本对次贷市场毫无兴趣,觉得那都是些骗人的玩意儿。

但在韦内特的鼓动下,他开始深入调查,结果越查越心惊。

他发现那些所谓的优质房贷债券,竟然充满了各种欺诈和谎言。

他的愤怒和无奈,在他那张总是皱着眉头的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难忘。

那是在一个银行的办公室里,鲍姆和他的团队正在和银行的经理们对峙。

银行经理们一脸的不屑,坚称他们的次贷债券没有问题,还嘲笑鲍姆他们是在瞎操心。

而鲍姆则毫不退缩,一个一个地质问那些经理,把他们的谎言和漏洞一一揭穿。

那个场面紧张得让人窒息,就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还有那个叫本·李克特的小团队,他们在一个破旧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研究数据,分析市场。

他们没有豪华的办公室,没有昂贵的西装,但他们有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当他们终于做出做空的决定时,那种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到观众的心里。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前阵子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真的是感触颇多呀!电影里的那些情节,就像是一场刺激的金融冒险,把我这个原本对金融一知半解的人,完全带入到了那个疯狂又充满危机的世界。

影片里有几个主角,他们可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大佬,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样子。

相反,他们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甚至被周围的人看作是疯子。

但就是这几个“疯子”,敏锐地察觉到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就拿那个叫迈克尔·布瑞的家伙来说吧,他整天戴着个耳机,听着嘈杂的摇滚乐,看起来似乎不怎么着调。

可他却能在一堆复杂的数据和报表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端倪。

他坚信房地产市场迟早会崩盘,于是不顾一切地下了巨额的赌注。

还有贾瑞德·韦内特,这个角色也特别有意思。

他原本只是个小小的基金经理,在金融圈里名不见经传。

但他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了搞清楚房地产市场的真相,他不惜深入到那些放贷款的机构,去和那些底层的工作人员打交道。

我记得有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贾瑞德·韦内特去了一家房贷公司,想了解一下他们的贷款审批流程。

结果他发现,那些工作人员根本就不关心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随便填几个数字,就能把贷款批出去。

有个贷款人甚至在申请表上写自己的收入是“妓女”,就这样居然也能拿到贷款买房!这简直太荒唐了!贾瑞德·韦内特当时那震惊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意识到,这个看似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其实就是建立在一堆虚假和泡沫之上的。

还有那个马克·鲍姆,他原本对这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也被眼前的真相所震惊。

他看到那些所谓的优质房贷债券,其实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不良贷款。

那些房子根本就不值那么多钱,可却被包装得无比华丽,卖给了那些不知情的投资者。

电影里还有很多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可怕。

比如说,那些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赚钱,不断地降低贷款标准,把钱借给那些根本没有还款能力的人。

有关大空头的观后感

有关大空头的观后感

有关大空头的观后感《大空头》是一部由亚当·麦凯导演的电影,该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成。

它敏锐地揭示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真相,并深入剖析了华尔街的金融风暴。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位角色的故事,展示了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的真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名叫“大空头”的华尔街人士。

他们意识到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风险,并选择做空次贷。

与此同时,其他人则继续盲目买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市场会永远上涨。

这场危机最终导致全球金融体系崩溃,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和工作。

电影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一系列真实场景的描绘,将观众带入了金融危机的核心。

我被电影中展示的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术语和概念所震撼。

虽然这些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它们却是市场运作的基础。

《大空头》通过清晰而生动的解释,使观众能够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非常鲜明,每位演员都扮演了一个独立、有魅力的角色,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主角之一的迈克尔·伯瑞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他是一个专注于分析金融市场的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风险的敏感,他发现了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

另一个主角马克由瑞安·高斯林饰演,他是一个孤独且极具天赋的投资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预测,他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虽然这些角色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和背景故事,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赚取巨额的利润。

观看《大空头》让我不禁思考,金融市场是否真的是如此不可预测和危险?它是一个充满了机会和风险的地方,普通人是否可以从中受益?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些启示和思考。

首先,金融市场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预测。

观察和分析市场的趋势、理解市场基本面、研究相关的经济指标等,这些都是投资者可以采取的策略。

电影中的“大空头”们凭借他们深入的研究和对市场的了解,在金融危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深呐!影片里那一群独具慧眼的投资者,在看似繁荣的金融市场中,愣是看出了即将崩塌的危机,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主角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

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虚假的繁荣里,盲目地相信房价会一直涨涨涨的时候,他们几个却能静下心来,分析那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就比如说,有个情节是他们去实地考察那些发放房贷的情况。

他们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有些连工作都没有,却能轻而易举地拿到高额房贷去买房。

这简直太荒唐了!那些贷款的文件,随便填填就能通过,银行根本就不怎么审查。

还有那些所谓的金融评级机构,也是一塌糊涂。

明明一些垃圾债券,却被评成了优质资产。

这就好像把一堆烂苹果贴上了“特级水果”的标签,然后卖给那些毫不知情的投资者。

电影里有个场景,主角之一去参加一个金融界的派对。

周围的人都在欢呼雀跃,为赚得盆满钵满而举杯庆祝。

可他却在角落里,一脸忧虑。

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这表面的繁荣就像泡沫,一戳就破。

想想咱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大家都在追捧某个东西,觉得那是个绝佳的机会,可往往很少有人会真正去深入研究,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靠谱。

就像前几年,好多人跟风去投资各种虚拟货币,一开始确实有些人赚了钱,然后消息一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

可最后呢?很多人亏得血本无归。

他们根本就没搞清楚这背后的原理和风险,只是盲目地跟着大流走。

再回到电影里,那些大空头们面对的压力可不小。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们是疯子,放着好好的钱不赚,非要去唱衰市场。

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还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笑。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他们坚信自己的判断,一直坚持到最后。

当金融危机真的爆发,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人都傻了眼,而他们却成功地赚了大钱。

不过,这部电影也不是单纯地在讲怎么赚钱。

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贪婪和盲目跟风的问题。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却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前阵子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影片里那些金融大佬们在市场上的尔虞我诈,那种疯狂和贪婪,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主角们那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

你能想象吗?在所有人都沉浸在看似繁荣的经济泡沫中时,有这么几个人,居然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他们不随大流,不被那些虚假的繁荣所迷惑,而是凭借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认定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就说那个叫迈克尔·布瑞的家伙,整天闷头研究数据,别人都觉得他是个怪胎,可他根本不在乎。

他那副专注的样子,就好像在沙漠里寻找水源的人,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他对着那些枯燥的数据和报表,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就在想,要是我面对那么多密密麻麻的数字,估计早就头疼得要爆炸了。

还有那个叫马克·鲍姆的,脾气火爆得很。

他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那些试图掩盖真相的人,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客气,直接就开怼。

他的那种冲劲儿,让我觉得他不是在调查金融骗局,而是在为自己的家人报仇似的。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让我难忘。

就是他们去实地考察那些所谓的优质房产。

他们看到那些房子,外表看起来倒是挺漂亮的,可走近一看,哎呀,问题一大堆。

有的房子周围杂草丛生,有的房子里面破破烂烂,根本就不像能值那么多钱的样子。

他们和住在那里的人聊天,听到的都是一些无奈和抱怨。

那些人被高额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可还在做着房价会一直涨的美梦。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想想咱们现实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时候大家都在跟风做一件事,觉得肯定能赚钱,能成功。

可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认真地想一想,这到底靠不靠谱。

就像买股票,看到别人都在买,都说能涨,自己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跟着投钱进去,结果呢?往往是亏得一塌糊涂。

这部电影也让我对金融市场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那是个高大上的地方,充满了机会和财富。

可现在我明白了,那里也是充满了陷阱和欺骗。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大空头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一:炒了a股快一年,自己还是对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大的概念,我是惭愧的。

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其次周围人都在喊,a股是政策市,没法价值投资,所以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去探索。

起初我想可能在相对滞后封闭的投资市场里,更多的监管和模式化交易反而能减少更多系统风险。

可能a股在经历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出现08年金融危机这种,爆炸。

当然了,2015年证明我的愚蠢和错误,也为自己草率付出了代价。

本片在我看来其实挺励志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的悲剧就是另一个人的,励志故事哈。

影片结尾说,次贷危机光是在美国就有600万人失去了房子,仔细想想这也是资本主义成功的地方。

八年过去了,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三大主板迎来了八年慢牛,而这些不都是建立在那600万人的尸体上吗?正如影片里反复讲的,最后遭罪的只是穷人和移民。

活下来的,依然是那些早已成功的资本家。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二:首先这几个死空头会受到证监会甚至警方的调查,结果一定是被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利润并且很可能被冠以扰乱资本市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

其次他们会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和舆论的煎锅里倍受鞭挞和煎熬,所有危机的受害者都会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在恶意做空,根本就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更别提当什么英雄,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还被写入报告文学,改编成电影了。

这种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以上判断可以从中国最近这次做空股指期货事件找到有力的佐证。

个别做空机构被查,个别人被抓,但没有人真的可以肯定就凭他们的力量可以使股市暴跌?难道不是因为股市的炒作本已经接近疯狂,早已失去宏观经济的支撑?做空和做多一样,本是投资的两面,我觉得要涨就做多,你认为要跌自然就做空,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和道德没有一毛钱关系。

把舆论和股民的关注点转移到“恶意”做空势力上,政府正好顺势派出国家队。

大空头财政角度观后感

大空头财政角度观后感

大空头财政角度观后感篇一大空头财政角度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从财政角度来说,真的给我带来了超多的震撼和思考。

你说这世界上的金融游戏,咋就这么复杂又疯狂呢?影片里那些人,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还有那股子大胆劲儿,敢在大家都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说不!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可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从财政的角度看,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都知道要货比三家,找性价比最高的。

那在金融市场里,不也得这样嘛?只是这个“货”变成了各种金融产品,各种投资机会。

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像我们买的衣服、鞋子,能实实在在地看到摸到,全凭一堆数据和分析。

这多玄乎啊!电影里那些做空的家伙,他们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漏洞,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危机。

我就在想,也许我平时花钱的时候,也得这么多留个心眼儿。

不能光看着眼前的小便宜,得想想长远的事儿。

比如说,看到一款手机在打折,我可能觉得便宜就买了,可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出新的了,我这不是亏了嘛。

这金融市场啊,就像一个大赌场,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输得倾家荡产。

那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都稳稳当当的呢?我觉得可能没有,毕竟风险这东西,无处不在。

你们说,那些大银行家们,他们真的就那么聪明吗?还是说只是运气好?我看啊,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我对钱这东西,是又爱又怕。

篇二大空头财政角度观后感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大空头》,从财政角度看,这可真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好片子!你瞧,电影里那一幕幕疯狂的场景,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那些金融大鳄们,在钱的海洋里肆意翻腾,可普通老百姓呢?可能还蒙在鼓里,傻乎乎地跟着潮流走。

这像不像我们在商场里看到大减价,一窝蜂地冲上去,结果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从财政的角度深入想想,这里面的水可深着呢!比如说,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什么CDO、MBS,听着就让人头大。

我就想问了,设计这些东西的人,到底是天才还是魔鬼?也许他们一开始是想让金融市场更活跃,可最后咋就变成了一场灾难呢?再看看那些做空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良心不安吗?虽说在商言商,可看着那么多人破产、失业,他们真能睡得安稳?我觉得吧,这钱赚得也有点昧良心。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前阵子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电影里的那些金融大佬们,在看似繁华的金融世界里翻云覆雨,把普通人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自己的一段经历,虽然和电影里的金融风暴没法比,但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那种“看似美好,实则危机四伏”的滋味。

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多久,手里有点小积蓄,就想着怎么能让这点钱生钱。

正好赶上股市行情不错,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股票,说谁谁谁赚了多少,听得我心里直痒痒。

于是,我就像个愣头青一样,一头扎进了股市。

刚开始的时候,还真赚了点小钱,那感觉,就像自己是股神附体,走路都带风。

我每天盯着那红红绿绿的K线图,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一点点增加,我开始幻想自己能在股市里赚个盆满钵满,然后买房买车,走向人生巅峰。

可是好景不长,股市突然就变脸了。

之前涨得好好的股票,开始一路下跌。

我那点盈利很快就没了,本金也开始缩水。

我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天都在纠结是该割肉止损,还是继续拿着等它反弹。

这时候,各种所谓的“专家”“股神”出来说话了,有的说这只是暂时的调整,后面肯定会涨回来;有的说赶紧跑,不然会亏得更多。

我听得脑袋都大了,完全没了主意。

记得有一天,我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看着那只股票又跌了 5%,心里那个难受啊,就像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

我拿起手机,想给朋友打电话问问意见,可手都在发抖。

电话拨通了,朋友在那头说了一堆,我却一句都没听进去,脑子里全是那不断下跌的股价。

那段时间,我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也没心思。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炒股软件,看看自己又亏了多少。

晚上回到家,也不跟家人说话,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研究股市。

我老婆都看不下去了,说我着了魔,为了这点钱把自己折腾成这样。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一狠心,把股票全卖了。

看着账户里那大幅缩水的数字,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那可是我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啊,就这么打了水漂。

经历了这次,我算是明白了,赚钱哪有那么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同名著作,讲述金融危机前由对冲基金公司经理麦克·巴里发现美国经济即将崩盘而用信用违约互换做空房地产。

同时情报被其他三个团队无意间知道,他们也是芸芸众生中独具慧眼者。

电影在流动镜头与四个团队不断切换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些面对不断追加担保费,心理上自我的否认与认同的矛盾,世俗的排斥等等一系列压力的刺激,像巴里从+38%,-19.7%,一直坚守到+489%,一个人与整个经济体系对抗。

他真正做到了海报上那句:做自己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他是孤独的思考者。

下面我将对这几个团队在操作中的分析找出来并与课程结合。

首先来看看巴里。

“贯穿整个20世纪30年代,房地产市场全国性崩溃,其中有一半房贷都违约了,那时候有明确的鉴别指标,狂热的标志之一是快速上升的复杂性和欺诈性的利率居然在上升。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硅谷的房价世界科技中心的房价却逆势上涨,你不觉得奇怪吗?我需要20家卖得最火的房贷证券的所有房贷数据。

”这是影片开头巴里的分析,他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的铺垫开始预测到危机。

实际上,铺垫不止如此。

70年代,美元自由发行,银行业发展,同时金融工具衍生品增多。

80年代的里根政府时代,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主义的盛行,经济膨胀,CDO诞生。

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

跨国投资、投机活动日益频繁,金融行业为这些投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

硅谷企业股票暴跌但房地产却持续升温。

主权债务危机、传统行业股灾、新兴产业股灾过后,就要对美国本土的房地产行业下手了。

经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巴里发现这些房贷证券里面有大量的可调利率房贷,等到07年左右开始发作,市场开始衰退,如果最终能占到50%以上,那么整个房贷证券市场就毫无价值。

这就意味着,放款人不断调低利率为了扩大贷款规模,甚至最后还款人甚至无利率,但是贷款的人通常是没收入的人。

放款人把这些贷款卖给将这些贷款打包成债券对外销售的公司。

银行把高风险的房贷做成证券,即次级贷。

巴里发现这些房贷本来应该至少有65%的AAA评级,但事实上其中什么都不是。

所以巴里打算做空房贷证券,也就是赌房产市场跌。

(以上是巴里通过具体数据与对以往事件的起因后果的分析找到的一个投资方向。

他没有盲从,不随大流,亲自了解。

)另外,在投资前必然要估算其价值。

比如说,你可以每年支付40万美元,购买对2亿美元某债券的10年期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你可能亏损的最大金额是400万美元:每年40万美元,连续10年。

如果在今后10年内在债务偿还上出现违约情况,你能够得到的最大金额是2亿美元。

巴里投入了13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杰瑞德·威内特。

他在银行工作,从同事口中得知有人要做空房贷证。

于是他也开始了分析。

最低引用评分没有收入核实,违约率已经到了1到4个百分点,等到8%就完蛋了。

风险高的证券会和其他卖不出去的打包在一起,放在CDO里卖,评级机构把2B3B的92%到95%重新评为3A。

而这被叫做分散化投资,用来蒙骗所有人。

(以上是杰瑞德通过极强的数学运算以及对信息真伪判断的结论。


马克一行人收到杰瑞德的鼓动,但是仍然不放心,于是他们决定实地考察,他们看到的是大量荒弃无人居住的房屋,有些租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房东并没有还清贷款,而且是用狗的名字去申请的贷款,由此可见,借贷根本不去审查职业收入等等。

脱衣舞娘拥有的几套豪宅都是靠贷款购买的。

这繁荣的背后其实是一触即破的泡沫。

当然,在拉斯维加斯与CDO 经理的交谈更让他们确定了这一切的欺骗性。

(马克等人实地考察获取的信息更真实明确。

)再来看看查尔斯和杰瑞这两位年轻的投资人。

他们也无意间得到消息,但由于被高门槛限制无法放开手脚干,所以他们求助了本。

在这位退休的银行家指导下,他们也到拉斯维加
斯参加美国证券化论坛年会。

与前端人事接触,弄清整个体系,探寻市场走向,把握投资机会。

(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投资必定更胜一筹。

到信息的起源地探索的确是明智之举。

)在这群人的投资之路是坎坷的(不过跟普通股民不一样)在2007年初,断供房贷达新高,可是次级贷证券在上涨(其实是评级机构在操作),麦克和马克都受到上级压力,被投资人唾骂,可是他们仍然关注分析,追加抵押,坚持这条路,赌美国经济崩盘,赌数百万人事业无家可归。

(对信息的考量,对自我的坚持,对他人反对的抗争,这些也是我们在投资中要反思学习的)
以上是影片中投资信用违约互换的人们的投资信息分析。

下面我想谈谈有关房地产投资中的一些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房地产商品兼具投资品特性。

随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居民财富也随之不断增长,需要寻找投资途径以保值增值。

相对于股市和实业投资,房地产市场买卖没有技术壁垒,且房地产可租可售,存在上涨的预期,这形成了大量的本地投资型住房需求者。

无法全额付款就得借贷了。

那么就了出现“消费者短视”现象,借款人看到的是优惠利率和低首付,而忽视了他们所承担的真实债务。

换言之,借款人在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去换取眼前的住房拥有。

此外,市场普遍看好时,借款人也会抱有一种房价长涨不跌的预期,这使他们幻觉房价总会大于他们的负债额,卖掉房子也能挣钱。

当然也有购置房地产为了以后增值的。

这都是不明智的行为。

这其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例如,对于项目的风险,借款人(如证券发行方)总是比贷款人(如证券买家)了解得更为详尽。

还有信息不确定性也对投资者产生影响。

次贷危机中信息不确定性与流动性问题也扮演重要角色。

正如影片开头说的那样,“让人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

信息,分辨好利用好就能让你赚的盆满钵满,否则,你只能当前线的炮灰,强者的玩偶。

投资需谨慎,信息得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