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建构主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2、分析哲学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能获得知识,而 是要了解获得知识的条件和过程,关注探究的逻辑 或方法论,澄清表述知识和概念的语言含义。
3、分析教育哲学认为,在以前的教育理论中, 教育术语和概念是十分混乱并被人误解的;在 教育哲学系统和大纲的标题下所写的许多东西, 助长了标语口号化的体系和盲目的信仰。因此, 对教育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进行澄清,并注意 正确使用教育术语,应该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 的第一步。同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应该尽量 使语言符合逻辑、明白易懂。
皮亚杰主要观点:
每于成人的认知结构,因 此,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应该了解儿童认知结构 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成年人心智发展的关系,并 据此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心理学的方法论:临床法
特点: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自然性质的 观察;新颖而严密的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分析工具。
(3)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 门特殊学科韵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 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的名称就是由此 而来的。
3)具体举措和影响
(1)要素主义教育家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 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60年美国教育改革中, 要素主义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 自然科学和外语)。
(2)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神秘主 义者克尔凯郭尔(S.A.K止rkesard)。它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K.Jaspers)和海德格尔 (M.HeideeSer)、法国的萨特(J.Sanre) 。存在主义是 一种把人的存在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 美国教育家尼勒(G.Kneller)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 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要素主义教育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永恒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5.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ppt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ppt

影响与评价
• 永恒主义教育一般是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 的对立面而引起人们注意的。但从整体上来看,它并没 有提出什么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却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教 育倾向。尽管永恒主义教育与要素主义教育都主张传统 教育,但是它在许多方面却攻击了要素主义教育。相比 之下,虽然永恒主义教育与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有着一些 分歧,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作为一种 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 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大,主要限于大学 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特别是由于永恒主义教育用 复古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上,因此遭到了 许多人的批判。
七、结构主义教育
•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结构主义教育是一 种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它是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的认知 心理学为基础的。 •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主要理论
• (1)注重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 • (2)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 (3)提倡广泛使用与结构课程相适应的“发 现 法”。 • (4)教师是结构教学的主要辅助者。
主要观点
•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目 的。 • (3)把行为科学作为学习过程的基础 。 •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 (5)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劝说教育。
影响与评价
• 就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具体主张来说,它 是实用主义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中的继续。其他 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也抓住这一点对它进行批判。 改造主义教育批判了与它同一时期出现的要素主 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但又包括了它们所阐述 的教育观点并结合到自己的模式里去。连布拉梅 尔德本人也承认“改造主义无疑地具有折衷主义 性质”。在50年代时.改造主义教育虽然在教育理 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实际中的影响并不 大。60年代后,改造上义教育开始受到冷落。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 义思想; 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 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第三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林崇德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 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舒尔曼(Shulman)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主 要类别,其中内容知识主要有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全是实践,实际上 实践性知识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晶”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具有合理性的。而 所谓合理性一是合目的,二是合规律。合目的是价值理性 问题,合规律是工具理性问题。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㈠掌握基本结构,了解前沿动态,明确探索空间 学科的基本结构由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观组成。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 基本原理:社会、文化、儿童三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
2.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 自我实现课程;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
(六)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奈勒( G. Kneler )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于20世纪初,其理论基础是卢棱的自然主义、杜威的 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1.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而 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 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48张图解释人类史上48种思想主张

48张图解释人类史上48种思想主张

deductionism 演绎主义 / 比萨斜塔上扔两个铁球: 科学知识的产生是通过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 到的现象和数据来证明这样一个过程。
determinism 决定论 / 善有善报:决定论是哲学的 一种命题,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举 止、决定和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发生。
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 钉子户:个人主义是一 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 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 性,超越集体如国家、种族、社会组织之上。
mysticism 神秘主义 / 邪教:也译作密契主义,包含人类与 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结合为一的各种形式、经验、体验,并且 强调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现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 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 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
naturalism 自然主义 / 不信邪:自然主义者认为 自然的和超自然的都是一会事,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来研 究和解释。
nihilism 虚无主义 / 为什么要高考?虚无主义作 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 (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 解的真相的。
objectivism 客观主义 / 道德不需要信仰:在伦理 学中,客观主义认为有些事情的对错是客观存在的。
optimism 乐观主义 / 船到桥头自然直:乐观主义是指一种 对一切事物采与正面看法的观念。乐观的人不会想到一件事的缺 点与瑕疵,永远以正面的想法对待身边的一切。
pantheism 泛神论 / 地球母亲:泛神论是一种将 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 观点。泛神论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 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试论西方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启示

试论西方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启示

试论西方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启示摘要在各种教育思想的论争中,欧美国家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折射出许多值得反思的失误。

在我国面对世纪教育新形势的今天,回顾西方教育思想的论争历程,并从中获取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将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欧美教育思想论争启示现代欧美教育思想论争滥觞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①按照“现代”与“传统”两个维度可以将欧美各种教育思想大体划分为两类: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分析教育哲学思想、人本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等可划为“现代教育”理论,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则因为遵循古法可划为“传统教育”理论。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应用更加广泛,然而“传统教育”理论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贡献丰富着教育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西方教育思想论争呈现的特点. 教育思想有深厚的哲学、心理学渊源通过对现代欧美教育思想论争历程的回顾即可证明杜威的观点:改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依据;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以宗教哲学为指导;存在主义教育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新行为主义教育和结构主义教育分别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发展而来。

这也就难怪皮亚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极大一部分的革新家们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家……他们首先是哲学家、心理学家”。

②. 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指导教育改革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被认为是失败的,它们只假定了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是儿童获得观念的惟一方式,而否定了其他获得观念的方式。

存在主义、建构主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建构主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 其次,结构主义以“结构”为“中心”, 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活生生的现 象和真实的事件;强调“结构”的同一性 和约束力.忽视、排斥和压抑了差异和边 缘。这些观念的合理性亦是有条件和有限 度的。
• 再次,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共时分析”, 否定了历史与时间维度对理解事物的重要 意义。这不利于我们对教育过程的动态性 、历史性把握,不利于我们对教育系统的 变革和结构转型的研究。
• 2.个体建构自我的(社会的)知识—— 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他人的互动中 构建自我的(社会的)知识,形成自我对 世界的个性理解。
自主学习
• 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是个体 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 2.学习是个体创造知识的过程而非发现知 识的过程——并不存在独立的、观的知识 体系,学习不是个体去发现外在于个体的 知识,而是自己去创造知识的过程
• 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手段。
• 第三、由于片面强调人的死的意识的作用以及不安、 忧虑、无家感、孤独感等,存在主
• 义势必招致颓废主义、嬉痞运动。
背景基础
不足
结构主义 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如何运用 结构主义 方法论
结构主义基本观点
• 第一,他们都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 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 素、单元)组成
•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结构主义尽管提出 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 独特视角,但它的视野也不是全景式的— —总有自己的边界和盲点。结构主义既不 是教育研究唯一的方法论,也未必就是最 好的方法论。
哲学基础
理论 背景
心理学基础
建构 主义 教育 思想
内涵
理论 支点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 有西方学者将建构主义比作一座“大教堂”,这 并不为过。作为一种庞杂的学习理论,其来源驳 杂,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虽有出入,但共 通之处亦为明显,有着较多的共识。建构主义者 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 在与情境的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 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 构”是知识的四大属性;由此,学习是学习者于 丰富之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和协商合作,从而 建构意义、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教 师与学生同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学生是知 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 进者。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20世纪前半期的重要教育思潮(一)改造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50年代真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3.强调行为科学对象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二)要素主义教育思潮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批判进步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贝斯特、康南特和里科弗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建立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之上。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和法国的阿兰及英国的利文斯通等。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法国、意大利等地。

代表人物有法国神学家马利坦。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复活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年)的经院哲学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五)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产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世界流行,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布伯。

50 年代,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将存在主义运用于教育理论,于是形成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六)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一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中介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中,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 森林”。 • 以语言学和符号学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 共时分析 • 自我调节与转化模型的建构
结构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不足
• 首先,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 认为“结构”是“先验的”、“永恒的” 和“普遍的”。但我们很难想象不同形态 的社会与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统一的“结 构”,这似乎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结构主义尽管提出 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 独特视角,但它的视野也不是全景式的— —总有自己的边界和盲点。结构主义既不 是教育研究唯一的方法论,也未必就是最 好的方法论。
哲学基础
理论 背景
心论 支点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 有西方学者将建构主义比作一座“大教堂”,这 并不为过。作为一种庞杂的学习理论,其来源驳 杂,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虽有出入,但共 通之处亦为明显,有着较多的共识。建构主义者 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 在与情境的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 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 构”是知识的四大属性;由此,学习是学习者于 丰富之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和协商合作,从而 建构意义、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教 师与学生同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学生是知 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 进者。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特征
• 以人为本 • 个性彰显 • 自我创造 • 精神成长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不 足
• 第一,由于其非理性主义方向,存在主义势必鼓吹道 德虚无主义,反对社会价值。
• 第二,由于极力鼓吹个人的主体性、单个性、自由、 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一句话,崇拜个人,存在主义 势必陷入极端唯我主义,存在主义教育则去充当培养 脱离社会、集体的
• 3.学习是基于情境的——个体学习是在丰 富的情境中进行的,通过与情境中人和物 的互动创造出知识来。
存在主义、结构主义、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专题
西民中心2011级王秀波
提纲
•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教育是存在的教育—石中英
内涵特征
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 教育思想
不足之处
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
• 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存在为中心” ,以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对象,探求文化存在的意义 与人之生命存在的价值。文化哲学视域下存在主义教育 思想是一种体现教育个体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关注教育 个体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性、形成不同教育个体之间平 等和谐的“你”“我”关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真正展 现以人为本精神、把人看作目的的人、提高教育个体生 存能力、关注教育个体存在之意义的教育过程;是一种 师生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相遇———沟通开始、相知—— —理解获得、相识———情感生成的过程。
• 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手段。
• 第三、由于片面强调人的死的意识的作用以及不安、 忧虑、无家感、孤独感等,存在主
• 义势必招致颓废主义、嬉痞运动。
背景基础
不足
结构主义 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如何运用 结构主义 方法论
结构主义基本观点
• 第一,他们都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 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 素、单元)组成
• 其次,结构主义以“结构”为“中心”, 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活生生的现 象和真实的事件;强调“结构”的同一性 和约束力.忽视、排斥和压抑了差异和边 缘。这些观念的合理性亦是有条件和有限 度的。
• 再次,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共时分析”, 否定了历史与时间维度对理解事物的重要 意义。这不利于我们对教育过程的动态性 、历史性把握,不利于我们对教育系统的 变革和结构转型的研究。
• 第二,他们大都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 层次。
• 第三,他们大都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 和心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结构,也就是既不 把结构还原为个人意识,也不把结构看做是出于 个人的自由选择。
• 第四,结构主义者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 结构超越时间性。
如何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
• 最终目的 • 非主体、非中心化的思考 • 注重关系思维和整体思维——在教育研
• 2.个体建构自我的(社会的)知识—— 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他人的互动中 构建自我的(社会的)知识,形成自我对 世界的个性理解。
自主学习
• 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是个体 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 2.学习是个体创造知识的过程而非发现知 识的过程——并不存在独立的、客观的知识 体系,学习不是个体去发现外在于个体的 知识,而是自己去创造知识的过程
• 自主的学习对学习者主体性的肯定与提升,是值 得传统教学去借鉴的。但若将学习的性质简单归 结为主动性、创造性与情境性,必然夸大学习过 程中的社会偶然性因素,促成学习的“自我中心 化”。[
• 1.认识中的“洞穴假相”——人心之 镜并非明净均匀,因此无法完全客观 地反映实在,也就无法形成真正客观 、精确的知识,每个个体所构建的知 识之间不存对错、高低之分。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理 论
• 自我的知识
• 自主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不足
• 建构主义夸大个体认识的“洞穴假相”的作用。 • 首先,既然知识无对错、高低之分,“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和“传统说教理论”同为个体所建构 之知识,也无高低之分。因此真正的建构主义者 就没有理由让教师采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 不采用“传统说教理论”,同时就无法对“传统 说教理论”提出任何责难。 •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给学生一 定的指导,指出教师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 进者。但这同样产生了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同 为认识的主体,教师所建构的知识和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建构的知识亦无高低之分,教师无可凭借 去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知识之间不存在对错 、高低之分”为由拒绝教师的指导。
• 过分夸大“洞穴假相”的影响力,用“创造”代 替“发现”,实质上是拒斥客体在个体认识中的 关键作用。虽然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但将其仅 视为一种认识的材料,而否认它于认识过程和认 识结果的作用,将知识主观化和工具化,最终还 是走上“主观主义” 认识论的道路。 建构主义以其知识观——不存在独立的、客观的 知识体系——为前提,进而提出学习是个体创造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若不论其前 提的正确与否,这一推理确实合乎逻辑,然而这 一前提本身就有商榷之处,其逻辑推论自然缺少 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