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历史国防
我国国防历史简述

我国国防历史简述
中国国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防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例如《孙子兵法》《六韬》等,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近代历史中,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防历经一系列重大的考验和改革。
中国清朝末期遭到列强的侵略和割地,使得中国国防力量严重衰弱。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
争中,中国军队被日本击败,这一事件激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国防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
然而,中国国内面临许多问题,国防能力长期受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再次入侵中国,中国军队在艰苦战斗中起到了抵抗者的角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问题成为新中国面临的
首要任务之一。
建国初期,中国国防力量主要侧重于人民解放军,重点发展陆军。
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
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冷战时期,中国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并加强了核武器的研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防力量经历了快速发展。
国防预算逐年增加,军队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反恐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安全合作活动。
中国国防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保护国家利益,并为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此同时,中国也重视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通过外交渠道参与国际军事对话与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简述我国国防历史及其启示

简述我国国防历史及其启示中国的国防历史从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游戏中的“互相攻击”的状态。
这种状态持续了数百年,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这也是中国国防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后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史上发生了很多变革。
当时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使中国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导致了龙朔年间的“北亡”事件。
随着金国、辽国和西夏的崩溃,宋朝在军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了亚洲地区的超级大国。
但是随着南宋政府的腐败和统治能力的削弱,金元战争爆发,南宋被灭亡,这也成为了中国国防史上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
明朝时期,中国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明朝中后期,由于内外部各种原因,导致明朝的国力下降,加上外来的蒙古族和满族骑兵的不断进攻,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这成为了中国国防史上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
清朝时期,中国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了当时亚洲地区的超级大国,但由于清王朝固守传统、排斥变革,加上外来侵略者的威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期的国防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防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对外来侵略者和内部的腐败和统治能力的削弱进行保卫和反击。
在中国国防历史中,重视军事科技创新、加强国民素质和维护战略利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时代,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维护本国的国益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此过程中,加强军事实力和国防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以保卫自身领土和安全利益,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等方面。
中国古代国防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国防分为哪几个阶段?中国的国防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国防史(公元前21世纪—1 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近代国防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和现当代国防史(新中国成立—现在)。
从民族角度看我国国防史,古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而现代国防史则是一部民族振兴史。
古代国防史中国古代“国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共同特征:注重内防、注重防御、注重文治。
这三个共同特征形成中国国防教育侧重于内防和防御的总体方案,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防教育仍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近代国防史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面对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敌人。
近代国防危机出现。
中国近代国防面临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严峻考验。
自19世纪40年代初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防思想出现了由古代向近代嬗变的雏形。
现当代国防史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从最高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
扩展资料新时期中国国防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以下内容:1、维护国家 ... 、安全、发展利益。
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领陆、内水、领海、领空的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在太空、电磁、网络空间的安全利益。
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捍卫国家 ... 和领土完整。
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贯坚持独立自主和全民自卫原则,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
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武装力量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历史悠久的大国,多年来中国的国防力量也经历了很多次变革和换代。
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是无法分割的两个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的回顾,探讨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1.古代的中国国防力量在封建社会时代,国防力量主要通过军队来维护。
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卫领土的安全和打击侵略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全面的封建统治,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部分。
宋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太平盛世,战争不断遭受失败,因此宋朝开始重视使用现代化武器,起到了改变战争形态的作用。
2.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成为战火中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伟大的抗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军队和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实现了对自己的领土完整的保卫,也取得了对敌军的多次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推进军事改革和军事科技革命。
新中国建国之初,曾经同苏联在某些技术领域有过合作,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国防产业体系,也制定了多项具有独特特色的军事战略。
4.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在防卫性国防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了多种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方式。
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得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融合从未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
在东亚和南海领土争端方面,中国高度重视自身安全利益,牢记军事斗争和战略目标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5.现代军事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特别注重传承创新,成立了新的军事机构和部队,对于发展全球战略也具有理论和规划上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在这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国防历史悠久、军事战略也不断发展。
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安全和繁荣的关键。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国防的形式和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早的国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时代。
那时候,国防主要依靠大陆军队来保护领土和国家的安全。
这段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非常迅猛,并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将领,如孙武、吴起等。
这也为后来的国防奠定了基础。
随着统一的秦朝的建立,统一的军队取代了分散的地方军队。
秦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使得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国防实力。
后来历代王朝也继续巩固和发展军队,使得国家的国防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中国的国防形势在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鸦片战争是中国国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军队的技术和装备明显落后于西方列强,这使得中国在与外国军队的战斗中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为了强国自立,中国开始了现代国防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队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随着国共两党的建立,中国军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这时期中国军队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的措施,使其能与西方列强进行有效的对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防的新时代。
中国军队的重点已经从战争向防御转移。
随着冷战的爆发,中国国防的目标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军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时准备能力。
今天,中国国防的发展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具备全面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现代军队。
中国国防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军事领域扩展到了海空、网络和太空等领域。
同时,中国积极发展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提高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总体而言,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地方军队到现代的综合国防体系,中国军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下是一些重要里程碑:
1. 建国初期(1949-1950年代):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废墟和经济困境。
从建国伊始,中国就开始了军队的重组和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维护国家安全。
2. 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中国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供援助,并与美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国防建设。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包括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4. 冷战结束和新威胁的出现(1980年代至今):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面临的新威胁和挑战,包括地区安全问题、海洋权益争端等。
因此,中国加大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5. 和平进步时期(2000年至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并致力于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然而,在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下,中国也继续改革和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以应对新的安全挑战。
新中国的国防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
从解放战争开始到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的政策,并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古代国防历史

中国古代国防历史
中国古代国防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
从
夏朝开始,中国就开始形成一种以城墙和兵器为主要防御手段的国防体系。
当时的国防主要是针对外族入侵的威胁,因此城墙的建设成为主要的防御手段。
在夏、商、周等朝代,城墙被广泛建设,并且逐渐形成了城池防御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国防逐渐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开始建立常备军队,并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军事体系。
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军事思想家,如孙子、吴子等,他们的著作对古代国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
他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并加强边境守军的防御能力,以确保边疆的安全。
此后,中国古代国防的重心逐渐从中原地区转移到边疆地区。
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国防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特别是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国防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朝时期,边境防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修筑了长城,南方水师也得到了发展。
宋朝时期,军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革,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加强海防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国防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城墙防御,到后来的军事体系建设和技术发展,中国古代国防一直在不断进步。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疆域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防的发展历程

国防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古代中国的国防主要依靠城墙、城堡和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由于历史上中国频繁遭受外族侵略,因此国防一直是中国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防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并于1949年成立了人民
解放军(PLA)。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防建设逐渐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
在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并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之后,中国开始注重军事现代化发展,重点是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和空军。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5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计划,并逐步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
此后,中国陆续研制出了自己的先进武器系统,包括战舰、战机、导弹等。
2000年后,中国国防进一步加强,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中国开始注重发展网络空间作战能力,并在航天、导弹防御、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中国国防预算逐年增加,为国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当前,中国国防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现代化军队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国致力于发展强大的陆海空军,并不断提升作战能力和军事
技术水平。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和提升过程。
中国国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军队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变,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防历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潘威学号:09999182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是有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2,古代的兵制建设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4,古代国防的兴衰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