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养生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得到安宁与健康。
第二,道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通过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纯净、身心健康,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因此,道家倡导人们通过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道家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道家认为,现代社会的浮躁和追逐物质的欲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道家倡导回归自然、简化生活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和培养修养。
例如,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素食,认为素食可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同时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在生活方式方面,道家倡导简化生活,避免奢华和浪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综上所述,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修身养性、简化生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
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早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
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①设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服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
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过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
《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能风调雨顺, 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思想顺应自然的智慧之道

道家思想顺应自然的智慧之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顺应自然,求得内心平和与生活和谐。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智慧之道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的智慧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在于“道”,指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无形之道。
道家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摒弃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的做法。
道不可名,其无形却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是宇宙的根源和本质。
二、顺应自然的智慧之道1.融入自然:道家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并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应当尊重大自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与运行规律,触类旁通,从而取得启发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2.守中庸:道家思想注重中庸之道,认为人应当避免过于偏激和极端。
人的行为和思想都应该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谐。
3.淡泊名利:道家思想反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认为这只会使人们陷入无止境的欲望和竞争中。
只有淡泊名利,超脱浮华,才能真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幸福。
4.自我约束:道家思想倡导人们自我约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充斥着物质欲望和竞争压力,道家思想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生活的简单。
人们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的智慧之道,舍弃浮华虚荣,选择简单而独立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2.环保意识: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对于当代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倡绿色生活和可持续消费,积极保护环境资源。
3.心灵健康: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感到压力重重,道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通过修炼道家思想中的智慧之道,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4.和谐社会:道家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和平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可以使人们享受更好的生活。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对立、冲突。
具体来说,道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相互联系。
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度开发、破坏自然。
在道家看来,天代表自然,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天地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天的运行规律是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天地,不要破坏自然的平衡。
地代表人类,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在天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理解天地人的关系时,道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道家还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融合”的关系。
人类可以通过修行,掌握天地的规律,从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与自然完全融合,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因此,道家主张人类应该通过修行、内省、无为等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之,道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互依存,反对过度开发、破坏自
然的行为。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通过修行、内省等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欲、无为、无争、去奢、知足,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小国寡民”状态。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整的表述。
老子的“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4章) ,“先天地生,”(25章),“道”是万物生成的动力,“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是化生在天地万物之中,为万物所共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句是老子辩证法规律准确的总概述,道生万物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存有阴和阳,阴阳两气互相冲突,互相激荡,对立统一,其落脚点是和,阴阳和谐是万物生成的条件,天地万物是在和谐的境界中生成。
万物阴阳成和谐,和谐之中生万物,和气致祥,和气生物,和谐是万物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状态条件,是万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和谐中生成,和谐中发展,和谐中变化。
阴阳相抱、相冲,成于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
老子又在32章中说:“天地相合,以输甘露”。
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所以天输甘露。
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也,天输甘露,泽及万物,万物在和谐境界中生成、发展,再创未来。
道家以自然界为万能法理,自然就是道,道在自然中,一切秩序都在顺应自然。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家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家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家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家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家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家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
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是:
1.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事物,而应该顺应自然的道理,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通过不施行强制力和不推动自己的意愿,可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2. 自然无欲:道家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欲望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们应该学会适度,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3. 返朴归真:道家主张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摒弃人为的约束和修饰,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通过返璞归真,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
4. 随缘而安: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不要过于计较和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走向,与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的,人应当依照自然规律生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佛家等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道家观点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限、无穷的,道家经典《道德经》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人类顺应其规律,而不是试图去征服它。
因此,道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如果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就可以达到最好的状态。
另外,道家还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观念。
修身是指通过打磨自己的心灵和身体,让自己更加和谐、健康、开放、平和。
养性则是指因为和自然的融合,拥有更加纯净的灵魂和更高的修为。
道家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儒家观点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和礼仪在对待自然时同样适用。
儒家强调“仁爱”,人应该关心和帮助其他人,同样也要关心与自然界的关系。
儒家重视“天命”,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界的道德法则。
儒家思想中,道德与天命合一,人应该通过正直行为、善良的态度、良好的品德与自然相互依存。
儒家的重要理念还包括“大同”,意味着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整体。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尽可能地生活在与自然法则和谐的状态下,以便使自然更加美好和健康,使人类生活更加愉快和平和。
三、佛家观点佛教认为,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应该珍惜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和资源。
佛教的思想是通过消灭渴望、贪婪和妄想来实现和谐,通过冥想、禅修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佛家强调“一切皆空”,认为凡事都是过度和不可达到的。
佛教的道德主动非常强,人应该开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成为天地与自然之间的中介。
佛家的思想中还包括“因果”,即行为会产生果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现今,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物无贵贱”、“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不断被人类的道德深化所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高度契合。
道家生态伦理的研究对于现如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民众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人自然和谐
自华夏文明产生之日起,我们的祖先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古代道家的先哲们更早地表现出认知自然的敏感性和超越性,经过不断的凝聚于提炼,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智慧。
事实上,这些非凡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数千年后西方创立的较为完善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1;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久弥新。
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在人类诞生前,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是严格遵循自身规律自发地趋向平衡发展进化的。
人类产生以后,便注定了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空间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界开发利用的需求不断提高,进而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以自己的需求为前提,强行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以此推
1李瑞环.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一在政协第九届金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摘
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由失衡到新的和谐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分为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崇拜自然——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阶段;2、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外在对立阶段;3、冲突和协调自然——人与自然的再度和谐统一阶段。
而需要特别指出,第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第一阶段原始被动和谐的重复,而是建立在以人的意志为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当今人类社会正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奋进和过渡。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顺应天理。
道家的核心观念就是一种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
对于这一种理念的了解是探讨道家经典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基础。
道家经典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道家把人的产生和存在都看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本身即自然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不仅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描述,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然表达。
老子最先表达出了天人合一这一观念。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不仅人要遵循自然之道,连天地万物都要以此为准则。
此后,庄子将天人合一的观念明确化,他提出“天与人一也”的说法:“无受天损益,无受人益难。
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3道家将2《老子》第16章
“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
庄子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4此时的人,便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反对以人类为万物中心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西方当代环境保护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与浅层生态学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
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在1973年首先提出“深”、“浅”环境观点的区别。
浅层生态学旨在“反对污染和资源消耗”,其中心主题是保护“发达国家人民的健康和财富”。
而深层生态学则采取“理性、全景的观点,首先抛弃了“人处于环境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各自的本性,有符合自身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应当顺应它们各自的本性而非以自身意志而强行干预。
这种“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的思想是一种可贵的环境伦理思想。
《阴符经》中用“贼盗”二字极为绝妙地概括了天地、万物、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本质,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讥讽之意。
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成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人类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人不能与环境分开,反对个体脱离自然。
(三)自然危机与人类生存危机相统一的思想
道家对人类忽视自然环境深表担忧:“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5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无尽的索取,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
天地自然与人并生为一,人类破坏自然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摧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也提到,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时候,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必然会遭到自然界加倍的惩罚。
《阴符经》中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相互偷取、相互掠夺的关系诡称“杀机”,突出了人类与自然对立、紧张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生态失衡、环境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性、严重性和紧急性,从而体现了《阴符经》“贼盗”思想的用意。
(四)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思想
道家在实践中主张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
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身的限度,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主张合理利用自然万物。
因此,道家在生态伦理的实践中提出了“知止”、“知足”的思想。
《列子》中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是很丰富的。
《列子·天瑞》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思想。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生态伦理的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足够重视,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时,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提炼和阐述,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追述中可以看出,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从整体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对自然的认识,要与对人的认识相联系,自然界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统一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类社会活动赖以持续的基本。
这里包含着对自然和人类整体的认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人的活动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这些,都是时代需要继续深化探讨的主题。
此外,“天人合一”的本质要求即是和谐,内在的统一。
人类工业化文明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结果是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自然灾害的泛滥,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也有一些人提出的“自然本位主义”,即要求人以自然为中心,要人们放弃社会生产,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这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灭。
人们已经认识到,和谐共生才是人与自然最高的价值选择,无疑,“天人合一”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哲学理念。
最后,“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对立事物的统一。
这就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论。
虽然它因为中国哲学自然的缺陷,没能从辩证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但它仍然从方法论上昭示着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脱离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物质生产是片面的,而只强调物质生产则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这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我们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杨萍《道家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之契合》学术交流2010.4(93)第4期
2、王健《论道家与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形成与演变》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第8期
3、甘正芳《人与自然:论道家的深层生态思想》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7)第11期
4、杨启亮《论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第6期
5、冯永昌《浅析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和谐自然观》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第3期
6、吕洪涛张卿均《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4)第5期
7、赵春福鄯爱红《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齐鲁学刊2001.2(161)
8、陈光磊《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5.9(13)第5期
9、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
10、杜丽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庄周梦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34)第4期
11、翁礼成《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入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009—2528(2012)08—0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