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
双相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双相障碍临床路径一、双相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ICD10:F31/31.0~31.9),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相关指南(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等相关指南。
1、符合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由于仅有躁狂的病人相对罕见,而且他们与至少偶有抑郁发作的病人有类似性(在家庭史、病前人格、起病年龄、长期预后等方面),故这类病人也归于双相(F31.8)。
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趋于长一些(中数约6个月);但除在老年期外,很少超过1年。
两类发作通常都继之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它精神创伤,但应激的存在并非诊断必需。
首次发病可见于从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龄。
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有很大变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期有渐短的趋势。
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2、临床类型及诊断要点:(1)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0】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它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发作符合轻躁狂的标准(F30.3)。
(2)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F31.1】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F30.1)的标准;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它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3)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F31.2】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标准;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它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临床路径-双相情感障碍床路径(2012年版)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护理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性障碍(ICD-10:F31)的患者(二)护理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2.根据《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3.《护理分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33-2013》4.《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卫医政发【2010】9号)5.《精神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6.《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张明园何燕玲主编)7.《关于制定患者五项风险评估与护理指导意见的说明》(山东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下发)(三)具体实施方案1. 第1天(1)采集护理病史1)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患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员,体格检查,查阅相关辅助检查等方式获取病史。
2)填写《精神/心理科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
(2)入院宣传教育1) 病区环境介绍。
2)讲解入院须知相关内容。
3) 告知陪护探视制度。
4)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
5)常规辅助检查的项目、目的、注意事项。
6)饮食注意事项。
7)精神/临床心理科护理风险知情同意。
8)住院患者及家属疫情防控告知。
(3)护理量表1)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一次,进行计算机量表评定一次,频次qd。
2)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进行计算机量表评定一次,频次qw。
(4)评估病情变化护士通过观察患者饮食、睡眠、个人卫生、治疗依从情况等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风险程度建立《精神/临床心理科患者风险因素评估表》。
(5)对患者的饮食和睡眠情况进行观察,填写护理巡视记录单。
(6)按照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
(7)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完成《责任护士病情观察表》。
(8)根据护理级别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9)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保证患者安全。
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7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NGASR评分及疾病知识掌握率、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NGASR评分出院时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疾病知识掌握率(97.14%)高于对照组(8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in the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episode. Methods A total of 139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episod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6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and 70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care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HAMD score,NGASR score,disease knowledge master rate and length of sta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Results HAMD score and NGASR score were both decreased upon discharge in both groups,and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disease knowledge master rate (97.14%)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4.06%),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for the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epis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master rate of disease.[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Bipolar disorder;Depression;Application value雙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甚至出现消极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双相障碍患者的特点,包括情绪波动频繁、易复发等。
然后详细介绍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接着分析了该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包括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等效果。
随后从不同角度评估了其效果,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指出其积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双相障碍患者的护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双相障碍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效果,效果评估,影响因素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双相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经历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发作。
这种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负担,同时也对医疗资源造成了一定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和系统化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护理管理方法,旨在通过明确的临床指导方案,优化资源利用,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在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护理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并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双相障碍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利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和传统护理方法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和总结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5个重性精神病临床路径表单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不同的时间会出现抑郁和躁狂交替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学术和临床上的难题,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概念、双相障碍的特点以及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论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概念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对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系统整合和规范化,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
它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学证据为依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规范治疗为手段,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面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它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护理流程,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
二、双相障碍的特点双相障碍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在不同时间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和躁狂的症状。
在抑郁期,患者会感到情绪低落,自卑、无助、消极等,常常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无力感等症状。
而在躁狂期,患者会表现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言语行为冲动等,甚至会出现轻度妄想和幻觉。
双相障碍患者的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症状多变,病程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需要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护理。
1. 个性化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通过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规范治疗流程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流程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明确治疗的每个环节和时间节点。
通过规范治疗流程,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治疗环节不清晰或缺失导致的治疗延误或漏诊,提高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表单

正确执行医嘱
认真观察饮食、睡眠情况
认真完成交接班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正确执行医嘱
认真观察饮食、睡眠情况
认真完成交接班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费等事宜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临时医嘱:
血常规(服氯氮平者每周一次)
相关生化检查
心电图
甲状腺功能
生殖激素
血药浓度测定(必要时)
其他必要检查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血生化相关检查
心电图
肝炎相关检查
心理测验
血药浓度测定(必要时)
其他必要的复查项目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定期复诊
主要护理工作
认真观察饮食、睡眠情况
认真完成交接班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3天
住院第4~7天
住院第2~3周
主要诊疗工作
医师查房,书写相应记录
必要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
对异常的检查结果及时告知家属并处理
书写相关病程记录(副主任或以上医师查房每周1次以上,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次)
确定药物治疗方案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病历书写
新病人入院讨论,主治或以上医师查房,书写相应记录
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检查(常规、监护等)、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人民卫生出版社)。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1.
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2
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1)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反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2)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以及苯二氮类药物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抑郁症状、兴奋症状被控制后),应缓慢减药直至停药,继续以心境稳定剂或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巩固和维持治疗,以免诱发临床转相、快速循环或混合发作等不良后果。
(3)对于既往所用药物的疗效好,因中断用药或减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患者,原则上仍使用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
2.药物种类:
包括心境稳定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
(1)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联 3
合用药。
为避免药源性转郁发生,原则上不选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首选药源性转郁几率较低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3)抗抑郁药物:首选药源性转躁几率较低的抗抑郁剂,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s)类药物,尽量避免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类药物。
(4)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用于急性躁狂发作,以及伴有焦虑和严重睡眠障碍的重度抑郁患者,通过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控制患者的兴奋状态,改善睡眠和焦虑抑郁症状。
常可选用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地西泮等。
3.药物剂量调节:
(1)遵循个体化原则。
原则上在治疗开始后的一周内将所选用的药物剂量快速增至推荐的有效治疗剂量。
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剂量,巩固疗效,避免症状复发或病情反复。
对于使用剂量较大的患者,在完成快速综合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确定最佳有效剂量。
(2)碳酸锂的常规剂量一般在500~1500mg/日以内,应以锂盐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血锂浓度(0.4~1.2mmol/L)作为调整剂量和判断锂中毒的依据。
(3)双相抑郁发作病情稳定后,应适时停用抗抑郁药物,以免引发药源性转相或循环加速。
(4)凡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已取得预期疗效、需要减药或停药时,应首先缓慢减低或渐停非心境稳定剂,继续以心 4
境稳定剂进行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八)出院标准。
1.双相躁狂发作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双相抑郁发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3.双相混合发作与双相快速循环发作同时使用YMRS和HAMD-17量表评分,总减分率与基线相比应≥50%。
4.自知力开始恢复。
5.配合医疗护理,生活能自理(病前生活不能自理者除外)。
6.能主动或被动依从服药,患者家属能积极配合实施继续治疗方案。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病性障碍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十)参考费用标准。
约10000-22000元。
5
二、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6天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