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要求高成为大龄青年单身的主要原因

合集下载

剩女产生原因

剩女产生原因

剩女- 产生原因1、总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2、女权主义意识甚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

3、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

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4、猴子掰包谷,最后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

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5、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所伤,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

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6、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励她。

加上情感上的伤害和空虚,导致她躲在自己的事业中,以此为寄托。

7、女权主义思想、自视过高、心灵的伤害等使几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她们生怕找不到比周围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遭人笑话。

8、消极等待男人来追求的态度。

9、不良的家庭教育,迟迟不能断奶。

有相当部分的剩女只要没结婚,哪怕30岁,35岁,4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

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10、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

很多剩女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大学也是走读每天回家,好象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

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

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小猫几只,出了校门好象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

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

剩女们都习惯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归结为“因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没有社交”。

11、把爱情当童话,受挫力差。

很多剩女到了25岁,30岁,还不能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经历,只有想象。

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调研的报告

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调研的报告

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一些功利化的婚恋观和落后的婚姻习俗,对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大龄青年遇到的婚恋难题,营造大龄青年婚恋的良好氛围,共青团大新县委员会对本县大龄青年基本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及时大龄青年婚恋观的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婚恋指导方案,分类指导,切实帮助大龄青年婚恋问题。

二、调查目的对本县大龄青年的婚恋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大龄青年在婚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提升社会对大龄青年对婚恋问题的认识,帮助大龄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三、调查内容调查时间:2017 年10 月调查问题分类:(一)单身大龄青年婚恋观的基本情况(二)大龄青年单身的原因(三)婚恋意愿调查(四)调查对象:XXXX大龄青年(五)调查方式:面谈、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四、大龄青年婚恋观的基本情况本次抽样调查样本对象为120名23-35岁大新县单身未婚青年,其中男性60人,女性60 人。

在消费上,调查样本中78.5%的单身男女认为恋爱月花费在500 元至1000元是合理的,占工资收入的。

42.6%的男性认为逛街购物为恋爱开支最大,将女性钟爱的“买买买”视作钱包的头号大敌,其次为旅游和娱乐;而女性则认为旅游为最大开支,其次为逛街购物和娱乐。

这些花费应该谁来买单呢?66.8%的男性认为男方应该支出绝大部分,超60%的女性则认为男女花费应该大致平衡,或经济条件好的一方出绝大部分。

在收入上,调查样本中半数男性认为,理想经济状态是男女收入相当,36.3%的男性认为"男士是女士收入的2 倍";仅15.2%的女性认为理想经济状态男女收入相当,超半数的女性希望男士的收入是女士的2 倍,更有30.3%的女性希望男士收入是女士收入的3 倍及以上。

在择偶的时间上,追了好久,对方都不为所动,是否就放弃呢?调查数据显示,79%的男女表示,在追求感情这件事情上愿意花费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6 个月,更有35%男性和44.4%的女性不足1 个月。

我国单身人数近 2 亿 其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我国单身人数近 2 亿 其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西南证券(zhèngquàn)的教师给大家做了一份关于单身狗的专题报告:?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或在屏幕深处?。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

造成(zào chénɡ)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5个,包括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择偶经济要求也越来越高等。

(据统计,2022年深圳单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15920元,北京14900元,上海12065元,广州8975元。

) 目前(mùqián),我国单身人数近 2 亿,其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婚恋交友需求庞大。

同时,伴随着离婚率的持续增长,二次婚恋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2022 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20 岁至59岁年龄段单身人口总数为 1.7 亿人,其中男性为 1.04 亿人,占比 59.6%,女性(nǚxìng)为 0.7 亿人,占比 40.4%。

男性比女性多近3500万人,将来此差异将不会改变。

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几次单身潮。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和女性地位及自主意识的进步,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增多(zēnɡ duō),第四次单身潮降临。

为什么单身狗越来越多?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剩男〞问题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重男轻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观念是造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

注:结合国明确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 102-107 之间,其他值域被视为异常。

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造成适婚年龄段男女比例失调,适婚年龄段的男性人数大大高于适婚年龄段的女性人数,导致女性人口紧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 136 比 100,“70 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达 206 比 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男多女少造成“婚姻挤压〞,不少男性被迫成为“光棍〞。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1.大龄未婚青年比例: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大龄未婚青年的比例较高,占到总人口的20%以上。

这一比例相较于城市地区更高,显示出农村大龄未婚青年问题的严重性。

2.教育程度:大部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到50%以上。

这一现象与过去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关。

3.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就业状况普遍较好,超过70%的被调查者已经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然而,一些调查对象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导致未婚的原因之一。

4.经济压力:近80%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压力是他们未婚的主要原因。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往往面临着家庭的期望、房屋购买以及生活成本等压力。

5.婚姻观念:调查显示,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对婚姻的理解和态度与过去有所不同。

他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强调婚姻伴侣的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二、问题分析1.家庭压力: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往往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家长和亲戚的期望成为他们选择婚姻的重要因素。

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们在婚姻问题上的自主性和选择空间。

2.经济困难: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龄未婚青年往往难以承担结婚的经济压力。

购房问题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高昂的房价使得他们望婚却步。

3.婚姻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对婚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加关注婚姻的质量和配偶的个人素质,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观念。

三、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婚姻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正确对待婚姻问题,提升他们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结婚的经济压力。

大龄未婚青年调研报告湖北

大龄未婚青年调研报告湖北

大龄未婚青年调研报告湖北湖北省大龄未婚青年调研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湖北省大龄未婚青年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婚姻观念和结婚市场的态度。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采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大龄未婚青年普遍存在对经济条件的要求较高、择偶标准较严格以及婚姻观念转变等特点。

调研结果将为湖北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参考。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1. 调研目的:了解湖北省大龄未婚青年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婚姻观念和结婚市场的态度,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社会教育提供参考。

2. 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湖北省不同地区的大龄未婚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数据。

(2)深度访谈:采访一定数量的大龄未婚青年,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价值观和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因素。

二、调研结果1. 湖北省大龄未婚青年的现状(1)年龄分布:大龄未婚青年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其中女性占比较高。

(2)学历状况:大部分大龄未婚青年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水平普遍较高。

(3)就业情况:大龄未婚青年多数已经就业,拥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来源。

(4)住房条件:大部分大龄未婚青年在城市中购买了自己的住房,对于婚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2. 大龄未婚青年未婚原因(1)经济压力:大龄未婚青年普遍认为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经济条件有较高要求,于是愿意在事业稳定后再考虑结婚。

(2)择偶标准高:大龄未婚青年对于择偶标准较为苛刻,希望找到一个知识水平相当、经济独立、品质高的伴侣。

(3)事业发展压力:大龄未婚青年一部分选择单身是由于事业发展的压力,他们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再进行婚姻。

3. 大龄未婚青年对婚姻观念的态度(1)传统观念转变:与过去相比,大龄未婚青年对于婚姻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和个人的成长空间。

(2)自由恋爱:大龄未婚青年普遍支持自由恋爱,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3)婚龄延迟:大部分大龄未婚青年将婚龄相对延迟,更多地关注职业发展、经济独立等方面。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引言近年来,各类相亲节目活跃在各大卫视荧屏,节目中的女性各个妙语连珠,展现自我,在博得观众一笑的背后,又有谁注意到她们隐藏在精致妆容后的落寞。

况且这种走马观花的电视相亲,其过程就像质检人员抽查产品是否合格一样,只是对前来应征的男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不能产生深入的了解,可能一不留神就让适合自己的伴侣擦身而过,不可不谓风险大,且浪费时间。

再者,电视台直播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或多或少带些炒作的嫌疑,只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女嘉宾找到合意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外貌秀丽,素养较高的大龄未婚女性便是时下网络中非常流行的名词——“剩女”的典范。

“剩女”们大都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

她们有充实的干劲以及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

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

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

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

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一、什么是“剩女”及其本质根据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所谓“剩女”,狭义上理解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公众一般喜欢把“三高女”和“白骨精”作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三高女”为眼光高,人气高,收入高的女性简称。

“白骨精”为女性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

网络媒体则称她们为“3S”与“剩族”,“3S”就是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结合:single (单身) ,stuck(卡住了),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的)。

“剩族”则为过了最佳适婚年龄的女性群体:其中25-27岁称之为“剩斗士”,这些女性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28-31岁称之为“必剩客”,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32-36岁称之为“斗战剩母”,她们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36岁以上称之为“齐天大剩”,甚至有人把她们中的特殊个体称为“圣女”。

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调查报告

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调查报告

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调查报告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影响与制约,一部分大龄青年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

为了解我市大龄未婚青年的基本情况,分析其未婚的原因,市妇联对我市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调查大龄未婚青年指年龄为28岁至40岁的未婚人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大龄未婚青年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点(一)大龄未婚青年的性别和年龄结构接受调查的972人中,男性400人,女性572人,分别占41.15%和58.85%。

女性多于男性。

从年龄结构来看(表一),28-30岁的有562人,占57.82%;31-35岁的有292人,占30.04%;36-40岁的有118人,占12.14%。

其中,男性三个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55.5%、34%和10.5%;女性分别为59.44%、27.27%和13.29%。

大龄未婚青年主要集中在28-35岁,且随年龄增长而递减。

男性和女性的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但35岁以上女性未婚的比例高于男性。

(二)大龄未婚青年的学历结构接受调查的972人中,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100人,占10.29%;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252人,占25.9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444人,占45.68%;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44人,占14.81%;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32人,占3.29%。

从学历结构看(表二),男性高中及以下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所占的比例都比女性高,男性分别为11%和24.5%,女性分别为9.79%和13.64%。

分年龄段看,36-40岁年龄段女性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为4.76%,女性为23.68%;而这一年龄段研究生学历所占的比例男性又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81%和5.26%。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未婚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多,在三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6%、8.97%和23.68%;而男性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未婚人员的比例则是逐步减少,在三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61%、10.29%和4.76%。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情况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情况及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详细的调研。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1000名农村大龄未婚青年进行了调查。

问卷包含了关于个人背景、婚姻观念、经济状况、父母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未婚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结果1.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是男性,15%是女性。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至35岁之间。

2. 绝大多数未婚青年表示他们有意愿结婚,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

3. 父母的期望是影响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姻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相当比例的未婚青年认为父母的期望过高。

其中,6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父母能理解他们的选择。

4. 经济压力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婚姻的需要,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婚姻需要支付高昂的彩礼费用。

5. 有相当一部分未婚青年表示,他们在农村地区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缺少年轻人口,社交圈狭窄。

6. 性别比例失衡也被一些人提到,认为这导致了找对象的困难。

四、讨论1.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存在多种原因,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2. 父母期望过高、经济压力大、地缘因素等是农村大龄未婚青年面临的主要困境。

3. 支持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选择,提倡农村地区加大婚恋交流活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设施等措施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五、结论农村大龄未婚青年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才能使农村大龄未婚青年能够尽快走入婚姻生活,实现自己的家庭愿望。

六、原因分析1. 父母的期望过高:农村文化传统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找到一个家境好、有车有房的伴侣。

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村大龄未婚青年难以达到这些标准,造成了婚姻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偶要求高成为大龄青年单身的主要原因
——甬城大龄青年正成上升比例,婚姻心态复杂又矛盾
中国人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可在现代社会中,男性过了三十、女性过了二十七八,却依然单身的也不在少数。

根据最近的调查表明,大龄青年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明显,至2004年初,北京地区有大龄未婚者15万人左右,上海地区年龄在30岁至39岁之间的未婚者也有12.7万人;在广东省未婚白领约有150万,年龄大约在25岁至35岁,而在珠三角地区,大龄青年未婚尤为突出。

伴随着大龄青年人数上的增多,高收入高地位的大龄白领青年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几年,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龄青年现象在甬城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什么社会上会有如此多的大龄青年?这些大龄青年在择偶方面又存在什么样的态度呢?对此,宁波市远东零点市场研究咨询机构特别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民意调查,调查方法为快速电话采访和中心点拦截相结合。

问卷访问了360位大龄青年样本,其中男性占了58.3%,女性占了41.7%。

根据宁波远东零点机构的调查发现:大龄青年在择偶标准方面的高要求是其单身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高学历是制约大龄青年择偶的一大因素。

据远东零点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龄青年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81%的男性其学历大专以上,女性则有85%(如下图所示)。

同时,在对异性的学历要求上,不论是男性还是
女性,都希望对方的学历能跟自己相当;其中,男性希望女性文化程度在大专和本科的比率分别是52%和29%,而女大龄青年,要求男性的学历
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60%(如下图所示)。

许多男性不愿
意找比自己学历过于低的女性做伴侣,认为这样会失去共同语言,而女性除考虑这点外更认为男性的高学历是能在社会上得到认可的首要标准。

因此随着学历的增长,女大龄青年比男大龄青年明显要多。

其次,高收入也成为了大龄青年选择异性的一大条件,尤其是女性。

60%的女性要求男性的收入稳定,甚至收入要丰厚(如下图所示)。

根据远东零点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对男性收入稳定的定义是年薪五~六万左右。

主要因为是因为这些女性基本上在事业上
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也拥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从婚姻的传统观念来看,她们希望伴侣收入与自己相当,最好优于自己。

同样,在这个方面,男性也不愿意承担以后家庭经济上的全责,希望伴侣能够共同参与分担。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大龄青年随着经济上的相对独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在择偶过程中更注重男女平等。

另外,从职业上来看,大龄男青年希望理想中的伴侣从事公务员、金融系统
等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其中男性要求伴侣是公司一般职员和中层管理层的比例分别是52%和29%,而女性对男性伴侣的工作能力要求明显要高,希望伴侣处于公司中、高层管理级别的比率高达74%。

(如上图所示)
在远东零点此次的调查访问中,“高学历”、“高收入”和“体面的工作”已
经成为甬城大龄青年择偶的必要衡量标准,而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因素直接影响择偶标准。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大龄青年尤其是白领青年的择偶观念只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务实。

相比较而言,女性更看重男性的能力,在婚姻问题上更考虑现实层面的问题。

除以上三点外,远东零点在调查中发现,大龄青年择偶要求高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冲击下,人品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看重的(如下图所
示)。

其次,男性更愿意找外貌气质佳,温柔体贴的女性结为伴侣,希望找那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贤惠妻子。

而女性对男性的容貌要求已经远远落后于对经济条件、人品、学历方面的要求。

根据远东零点统计,28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基本上都有过2、3次交往,甚至更多。

(下图为大龄青年的恋爱次数)因此,他们在之后的婚姻恋爱中更加存在
谨慎心理,过分追求恋爱婚姻的质量,要求对方至善至美;在谈到最近一次分开的原因时,大多大龄女性表示是个性不合,男性则是感情淡化了。

此外,远东零点在研究中还发现,大龄青年在择偶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在交友方式上(如下图所示),大多数的大龄青年倾向于自己主动认识异性或是通过朋友聚会相识,而表示服从父母安排或者通过相亲方式去结交异性的很少,这也说明了大龄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意识的增强,在选择伴侣上有比
较强
的自主权,不大愿意受
家人及长辈的影响。

在采访中,许多大龄青年表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增大而觉得结婚问题“迫在眉睫”,大龄不再成为结婚的门槛。

同时婚姻不再是向父母履行的义务,而是个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新起点。

在谈到生活环境是否对其择偶造成束缚的问题时,四分之三的大龄青年是因为“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了学业或事业发展上,以至机会常常擦肩而过”,其中男性占了40%,女性占了38%。

远东零点公司跟踪研究这一部分大龄青年,发现这一群体不论男性与女性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很独立,对事业又比较专注,以往觉得自己实力欠缺,因而不考虑婚姻问题,等事业小有所成后才感觉错过了最佳的婚配年龄。

最后,远东零点就一些求偶的传统观念问题询问了这些大龄青年,发现无论男女几乎都表示,“年龄女比男大”、“身高女比男高”、“能力女比男强”等非传统模式虽然能够理解但自身仍然不能接受。

(下图为不能接受的比例)。

尤其在能力上,82%男性不能接
受对方能力比自己要强,感觉自身压力太大了。

同样,男性普遍反映希望伴侣的年龄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小,其中有58%男性希望伴侣25周岁以下,31%男
性愿意接受25—28周岁即比自己小3—4岁的女性(如上图所示)。

总而言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教育、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等相近的异性为配偶。

大龄青年不少人具有较高的学历、比较理想的职位和不错的经济收入,在事业上追求进取,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选择另一半的标准也很高,综合素质绝对不能比自己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传统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大龄青年尤其是女性在选择异性方面的范围越来越小。

一方面,他们普遍希望给自己漂泊的心找个港湾,拥有幸福稳定婚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同时对伴侣的要求又降不下来,处于复杂的矛盾心态之中。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种大龄青年“结婚难”问题,已逐渐受到甬城各部门及社会上的普遍重视。

制定一套有效可行的措施,例如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联谊活动,或者通过社区的协调及帮助等等,在宁波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及时处理好大龄青年老大难问题,依赖于社会各分子的共同努力。

远东零点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张海宁
2004.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