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论文
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

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一、新公共行政的兴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接连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政府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的模式或中心理论以取代就的传统的理论。
西方行政学界也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性价值审视和研究公共行政的今天及未来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新公共行政运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流派——新公共行政学派。
1968年由沃尔多发起的,弗雷德里克森等一批青年公共学者在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讨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会议论文于197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为书名集结出版,宣告了新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二、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观点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
它强调公共行政学要以公平、民主为目的与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与行政伦理的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
其主要观点如下:(一)主张公平与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的效率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谓的经济是指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和提高服务的水平。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视野中,经济特别是效率毋庸置疑地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对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或许没有错,但传统的政府管理往往以此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甚至是惟一目的,以致于政府效率目标的实现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忽略了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
”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思想中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观主要包含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公共行政学论文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关系研究摘要行政领导者是管理科学的重要要素,其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几乎贯穿了领导科学的全过程。
行政领导者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履行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起发动作用和统帅作用,他是组织的核心、旗帜的象征。
纵观古今,横观中外,为什么出现了有的领导者平庸无为,有的领导者业绩辉煌?有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运筹自如,有的却忙忙碌碌,焦头烂额?可见,这些领导活动截然不同的效果与领导者的素质及影响力息息相关。
关键字:行政领导素质影响力一、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一) 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内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1.政治品德素质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领导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
任何工作,只要方向正确,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否则很难取得有效的成果。
政治方向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要把全部精力扑在事业上,视事业为生命,并奋斗不止;三要有一种创新进取和奉献的精神状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契而不舍、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不断改革、顽强创业的毅力。
2.文化知识素质第一,要有必要的政治理论知识。
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讲政治必须懂政治,懂政治必须学习理论。
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二,要有一定的科普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许多领域。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
第三,精通专业知识。
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这是最普遍的领导活动常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必须精通本行专业知识和领导科学这门领导工作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内行或专家。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2)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2)公共行政学论文范文篇三:《谈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及运用》一、公共行政演进历程述评(一)公共行政时期行政从政治中分离,便异常“渴望”彰显出自身独特的工具价值,即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去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配合上述变革的环境,以理性和高效著称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它以等级分工的形式、非人格化的组织制度、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构成了一种法理型的组织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和公共行政追求效率的要求,为行政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官僚体制便成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两大“基石”,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公共行政以追求效率为价值目标,以公共组织的设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发展导向,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便遭到了不同学派的批判,被直指是漠视民主价值和人性的。
为此,传统公共行政也结合时局做出了相应的价值转向和理论修正,但改革并未使其理论根基发生质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致力于扭转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偏向,强调新公共行政的使命是对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出色管理、经济的和有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1]306。
但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理论影响力有限等原因,新公共行政理论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
而随后政策科学崛起,政策科学研究虽在谋求和公共行政结合以及促进政策机构管理性向政策执行公共性转变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政策科学毕竟只是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因此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对传统公共行政形成根本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时期伴随着行政环境的变革,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官僚制的治理弊端日渐显现。
诸如指挥―服从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压制,科层管理对民主价值的冲击,不合理的分工导致的各自为政,内部封闭的管理造成的体制僵化,都成为了公共行政发展的巨大障碍。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1. 引言公共行政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及其规律。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公共行政学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当代世界,公共行政学在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的书写要点及其论文范例。
2.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的书写要点(1)研究主题的选择在写作之前,必须明确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选择应取决于个人兴趣、研究价值和实用性。
还应注意主题的局限性,而不应过于笼统或过于狭窄。
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应该具有发掘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论文的开头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明确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意义可以使整个研究更加精准,同时有助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3)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在写作之前,必须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的研究。
这是论文的基础和起点。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深入的理解研究主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的研究。
这一步骤可帮助研究人员避免重复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挑战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4)论文的结构任何一篇论文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
在写公共行政学的作业论文时,研究人员需要遵守论文模板的基本结构,即具有:导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5)研究方法和数据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自然观察等方法。
要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各种相关数据,在方法和数据的选择上需要十分谨慎。
(6)讨论和结论将研究结果与理论和研究现状相结合,进一步讨论研究价值和意义,展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在结论部分中,需要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具体概述下一步研究的计划。
3.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例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我们得到一个关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分析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以及其实施状况。
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

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公共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一、新公共行政的兴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接连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政府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的模式或中心理论以取代就的传统的理论。
西方行政学界也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性价值审视和研究公共行政的今天及未来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新公共行政运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流派——新公共行政学派。
1968年由沃尔多发起的,弗雷德里克森等一批青年公共学者在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讨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会议论文于197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为书名集结出版,宣告了新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二、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观点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
它强调公共行政学要以公平、民主为目的与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与行政伦理的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
其主要观点如下:(一)主张公平与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的效率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谓的经济是指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和提高服务的水平。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视野中,经济特别是效率毋庸置疑地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对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或许没有错,但传统的政府管理往往以此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甚至是惟一目的,以致于政府效率目标的实现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忽略了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
公共行政研究论文

公共行政研究论文摘要: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思想和理论的引入,颠覆和改变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的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圈方式的行政伦理,对当下中国行政伦理形成巨大冲击和改变,为了梳理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思想,结合中国本土化的行政思想,重新拾回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传统又符合现代时代气息的行政伦理。
公共行政伦理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意识、协调与利益整合、服务精神等伦理精神。
关键词:公共行政行政伦理组织和个人1.公共行政伦理的来源和涵义公共行政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舶来词汇。
最早的文官出现在英国,叫做“宫廷的仆人”。
以“仆人”定位公务员,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之后,便有一个更需明晰的问题――在为主人服务的时候,需要秉承哪些服务理念,遵循哪些行为规范。
此时,行政伦理以一个职业伦理的形象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为谁服务”的问题则体现出行政伦理的价值角度。
公共行政伦理,指的是“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主体为确保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民主性而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总体伦理准则和规范,以及所应确立和坚持的道德价值取向”。
[1]公共行政伦理体现的是一种行政精神,是公务行政中正义、奉献、责任、利他的精神和品德的具体表现。
公共行政的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它的核心内核为职业价值取向,最初出发点的层面上解决行为的动机和理想;更外一层表现为公务员的职业精神,如公仆精神,奉献精神,服从精神等;进一步外化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而具体到公务员的工作上表现为公务员某一职业行为。
因此,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是最行动最根本的初始起点,同样,研究公共行政的初衷和行政理念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随之而来的结果所构成,而是由完成这一行为的意图所构成。
重要的是动机,而且这种动机必须是特定种类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去做这件事情,而并不是由于某些隐晦不明的动机去做它”。
2.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并非一种强制行约束规范,也不是伴随公共行政发展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追求,而是从公共行政诞生伊始,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就天然内生于公共行政的本质。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论文】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摘要:范式变迁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的重建, 二是方法与应用的改变, 其中, 前者更为主要。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观点分歧较大, 既是因为他们对范式及范式变迁标准的理解不同, 也源于公共行政学本身的复杂性。
根据范式变迁的标准, 公共行政学研究有三种基本的范式, 即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
对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发展乃至政府管理实践大有裨益。
Abstract:There are two criteria for paradigm change:the first one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change of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aradigm, in which the former is more important.Schola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about the paradigm chan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paradigm and the standards of paradigm chang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tself.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paradigm change, there are three basic research paradigms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traditional publicadministr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governance.Research of the paradigm chan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benefit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es of government.Keyword:paradigm;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governance;自从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以来, 公共行政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概论论文

公共行政概论论文安阳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问题。
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一要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这包括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及发展意识;二要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这包括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理论创新;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这包括发挥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性功能、批判与创新性功能及规范与引导性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公共行政学,对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思想缺乏研究兴趣,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缺少关注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很难植根于现实土壤,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明显不够,行政科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行政改革和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等。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和方法?应该怎样对待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遗产?应该怎样处理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总括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
笔者认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就是,在立足本国公共行政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公共行政理论、方法,汲取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公共行政理论并使其有效地服务本国社会。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开展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研究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们认为,当前需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课程名称:公共行政学学生:张夏学号: ************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工业设计(艺术类)【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系统的关键环节,是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部分,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然而,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刑执行等诸多问题,这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本文在研究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有益思路。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简单地讲,就是把公共政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政策要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美国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说政策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那么其余90%都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然而,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会遇到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刑执行等诸多问题,这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因而,有必要深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努力克服其不利影响,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特征公共政策执行有以下特征: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要求忠实地执行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政策。
2.执行的有序性。
政策执行应该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
这是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
这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
3.执行的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执行的时限性克服和防止了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同时,为政策执行者提供了统一化、标准化的时间标准。
4.执行的协调性。
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
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政策政策执行的进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仅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大致可以以下六种类型:1、替换性执行。
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2、选择性执行。
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
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
一些单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3、附加性执行。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
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4、象征性执行。
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5、敷衍性执行。
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6、矛盾性执行。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三、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因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状况,我认为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因素总结起来有一下四类:(一)来自政策主体方面的因素。
1、成本-收益预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在互动中的利益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政府是经济人,会进行成本-收益预期,这将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尤金·巴达克以博弈论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他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而每一项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战略选择”。
2、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人,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行为倾向,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一项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执行主体就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甚至恶意对某项政策进行歪曲、篡改。
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则传达、贯彻;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内容则不贯彻、不传达。
3、执行人员的素质欠缺。
由于政策执行者政治素质不高,对政策认识不够,无法正确了解政策本质,难以全面正确地执行政策,导致执行失误,使政策走样变形;政策执行主体业务素质欠缺,消极被动或低效地执行政策,影响和阻挠了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政策本身的因素。
1、政策缺乏明晰性,政策方案模糊不清。
导致政策执行主体判断不准确,在实际执行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相反会导致政策界限不清以及对政策的随意变通。
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漏洞,给政策执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给接受政策的目标群体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与分歧以至影响社会稳定,间接地给政策执行造成极为不利的环境和影响,阻碍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2、政策缺乏稳定性与配套性。
政策朝令夕改常常会导致政策互相撞车的现象,导致政策缺乏稳定性,使政策体系结构紊乱,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法定权利,导致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使政策执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政策朝令夕改还会使政策产生不协调性。
(三)资源与环境因素。
1、政策资源包括财政、人力、信息和权威等。
目前,我国许多政策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经费的缺乏。
人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但现实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远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水平。
政策执行者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使得政策制定者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使政策的执行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控制。
权威资源是政策执行的保障。
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政令畅通、相互配合,就无法实现政策目标。
2、政策环境包括目标团体的态度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整合程度。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必然涉及到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调整,公共政策对象对这项公共政策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从政策中获益的群体就会赞成这项政策;既无获益也无好处的群体对此项政策的态度则不十分明朗;而利益受损的群体对这项政策进行消极抵制,甚至会采取反对政策的行为。
(四)体制因素。
1、信息沟通机制。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过程。
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是防止执行偏差的重要条件,政策信息的不对称或沟通渠道受阻,都将严重影响公共政策执行。
2、监督机制。
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注意行为。
”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政策监控机制不健全,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政策的监督,政策执行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缺乏必要的赏罚措施。
四、解决政策执行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
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规范化是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公共政策只有产生于严密的制度安排下,才能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其次,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不过公开是相对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特殊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公开或只能在一定范围公开)。
这是政策制定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公共选择决策模式指出:国家和政府中的决策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都一样会犯错误。
所以,必须限制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透明制定,杜绝“黑箱操作”现象。
第三,增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化。
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它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从而避免决策权力滥用和寡头决策,减少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
最后,要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这有利于提高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
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很大,那么其预期障碍就大。
(二)大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广泛的行为,其行为后果即政策效果与公共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而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所决定的。
公共政策执行者是政策实施中的能动因素,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优劣决定着能动性发挥的大小。
首先,必须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同时,必须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政策执行的实践能力;再者,还必须不断增强执行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处理公众关系的经验,增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能正确预测“危机”,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地执行公共政策。
(三)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
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方案时,起码要有如下的考虑。
首先,要充分利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对其自身有利的政策执行。
其次,要尽量避免依靠那些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执行者去执行政策。
事实上,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常常是无法选择的,就特别需要用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两种手段来调整他们的利益倾向,但根本上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原来的复杂利益关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置身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位置。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管理机制,形成有关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独立完整的管理体制,避免他们受到某些不当利益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