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裂缝如何影响水力裂缝的形态
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

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方法。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地层岩性的复杂性和压力传递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多裂缝现象。
多裂缝的生成、扩展和相互作用对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主要涉及裂缝的产生原因、特征和影响等方面。
在采矿工程中,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进而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方面。
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多裂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裂缝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影响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裂缝会降低采矿效率,增加采矿成本。
多裂缝还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真实地层岩样和实际施工条件,通过模拟水力压裂过程,观察和记录了多裂缝的产生、扩展和相互作用情况。
同时,我们采用了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采矿工程中,多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建立了水力压裂多裂缝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并考虑了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三维空间中水力裂缝穿透天然裂缝的判别准则

三维空间中水力裂缝穿透天然裂缝的判别准则程万;金衍;陈勉;徐彤;张亚坤;刁策【摘要】基于对三维空间下水力裂缝尖端应力场以及作用在天然裂缝面上的应力场的分析,建立了水力裂缝穿透天然裂缝的判别准则。
利用大尺寸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模拟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产状天然裂缝、地应力对水力裂缝扩展行为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水力裂缝穿透预制裂缝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高逼近角、高走向角、高水平应力差异系数、高水平应力差的区域;水平应力差存在一个临界值,大于该值,水力裂缝才可能穿透预制裂缝。
实验结果与本准则预测结果吻合良好。
应用本准则,预测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试验井水力裂缝不能穿透天然裂缝面,与微地震压裂监测解释结果一致。
图8表1参15%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ess fields near the hydraulic fracture tip and on the natural fracture surface, a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hydraulic fractures crossing natural fractures was proposed. A serie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fractures occurrence and horizontal stress contrast on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using large scale tri-axial fracturing system.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ossing happens in the region with high approaching angle and strike angle, large horizontal stresses and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 Horizontal stress contrast has a critical value, only when it is above the critical value, may the hydraulic fracture cross the natural fracture.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agree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is criterion well. It is predicted bythis criterion that the hydraulic fracture of a test well in the Longmaxi shale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an’t cross the natural fracture, which agrees with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s.【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336-340)【关键词】页岩;水力压裂;天然裂缝;水力裂缝;产状【作者】程万;金衍;陈勉;徐彤;张亚坤;刁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开发非常规油气藏常需要采用大规模的水力压裂改造储集层[1-4]。
天然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延伸物理模拟研究

姚 飞 陈 勉 吴晓东 张广清
( 国石 油 大 学石 油 工程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 京 中 北 12 4 ) 029
摘要 :为了研 究天然裂缝性地层 中天然裂缝 网络对 水力裂缝延伸 的影 响规律 , 用室 内大型试验模拟装 置进 行 了物理 模 采
裂缝是 由少数几条尺 寸较 大的主裂缝和 大量尺寸较 小的次 裂缝 组成 的 系统 。压 力 曲线随 时间波 动幅度 大 , 实际压裂施 工 在 中表现为压裂液的 大量 滤失 , 易造 成过早砂堵 , 荐采 用高黏度 压裂液 。 容 推 关键词 :天然裂缝性地层 ;裂缝 网络 ;水力裂缝 延伸 ; 物理 模拟 中图分类号 : E 5 . 1 T 3 7 1 文献标识码 : A
Y 0F i H N Mi , ioog Z A G G a gig A e,C E a WU X adn , H N un qn n
( tt K yL brtr e o u E gneigi C ia U iri erem,B in 02 9;C ia Sae e aoaoyo P t l m n ier hn nv syo P t lu f re n n e tf o eig 124 j hn )
Ab t a t a g s r c :L r e—s a ep y ia i lt n r a re u o iv s iae t e if e c fn t r l r cu e n t o k n p o a ai n c l h sc l mua i sa e c rid o t e t t h n l n e o a u a a t r e w r so r p g t s o t n g u f o o y r u i r cu e fh d a l fa tr .Ba e n p a t a e l gc la d te t n a a t r ,e p rme t a ls a e p e a e o g n r t a d m c s d o r ci lg o o i a n ra me tp r me e s x e i n a s mp e r r p r d t e ea e r n o c l f c u e n i e y h a i ga o o r h n c oi g i e a r h e u t id c t h t au a r cu e x r g e t f c n h d a — r t r s i s ,b e t t r h u s te o l n t i.T e r s l n ia et a tr l a t rs e e t r a f t y ru a d n f 3 n h s n f ee o l r c u e p o a a in,a a d m o s me d g e s h y r u i r cu e i a f c u e s s m o ssi g o e e a i rc u e f i fa t r r p g t c o tr n o t o e r e .T e h d a l fa t r s r t r y t c n it fs v r lman fa tr s o c a e n b g s e n n r cu e fs l sz . T e e i r s u e f c u t n i r s u e r c r s i i ,a d ma y fa t rs o ma l ie z h r s p e s r u t ai n p e s r e o d ,wi h g i d fs v rl MP o 8 l o t te ma n t e o e ea a t h u MP ,c re p n i g t lr e f i o si ra me t S a o r s o d n o a g u d l s n te t n . o,h g ic st sp e e rd i e t n ,t r v n r m rmau es re o t l i h vs o i i r f re n t ame t o p e e t o p e tr c e n u . y r f Ke r s a u al r cu e o ma in;fa tr ewo k;h d a l r c u e p o a ain;p y ia i l t n y wo d :n tr l fa tr d fr t y o r cu e n t r y r ui f t r rp g t c a o h sc ls mu ai o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与影响

裂 缝相 互作 用 准则 并 通 过 试 验 进 行 验证 , 研 究 发 现 水 平 主应 力 差 和 逼 近 角 是 两 个 重 要 影 响 因 素。 Wa r p i n s k i 等¨ 在 矿 场 试 验 和 室 内试 验 的 基 础 上 , 考 虑节 理 的渗透 性 、 摩擦性质、 施工压力等因素, 建 立 了水 力 裂缝 与天 然 裂 缝 相 互 作 用 准 则 。R e n s h a w
第 1 6卷
第3 6期
2 0 1 6年 1 2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简介]罗天雨(1971-),男,1996年大学毕业,博士,现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油气层增产措施与技术的研究工作。
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的影响研究罗天雨,王嘉淮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赵金洲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王玉斌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王继国 (新疆克拉玛依建业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从裂缝的微观延伸出发,从理论上剖析了井壁附近天然微裂缝在裂缝连接、裂缝延伸方面的作用:在水力裂缝延伸沿程的天然裂缝会改变水力裂缝的传播方向,从而使裂缝的连接性能变差,产生多条水力裂缝;在射孔边缘的天然裂缝,虽然在方位上对裂缝连接极为不利,但仍可能成为水力压裂裂缝的最初通道,直接改变裂缝的延伸方向,使得裂缝自然连接的过程变缓或失败。
应对措施,一是加入细陶或微陶,封堵部分狭窄裂缝,兼降滤作用;二是在前置液中加入柴油,降低滤失;三是缩小射孔段的长度,减少裂缝的起裂点。
[关键词]多裂缝;天然裂缝;水力压裂;裂缝变向作用;射孔段长度[中图分类号]T E357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7)05-0141-02新疆油田的石炭系地层,岩性致密,渗透率低,发育有斜交缝或网状缝,这些缝处于充填-半充填-无充填等状态,在水力压裂改造过程中容易开启,在裂缝延伸相交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容易造成多条几乎重叠的由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相互交织的多条裂缝,对水力压裂改造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何理解天然裂缝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作用,对多裂缝的形成、裂缝的连接有着重要影响。
从微观机理出发,天然裂缝在裂缝的连接延伸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力裂缝延伸沿程遭遇天然裂缝时天然裂缝的作用;二是射孔孔眼遭遇天然裂缝时天然裂缝的作用。
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复杂形态延伸分析

第3 2卷第 5期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 0 5 . 01 9
裂 缝性 地 层 水 力裂 缝 复 杂 形 态延 伸 分 析
叶 静 胡永全 任 岚 李欣欣 何 雨飞 王 丹
me n t s a n d i f g u r e mo n i t o in r g,t h e i n lu f e nc e s o f t h e na t u r a l f r a c t u r e s o n t he p r o p a g a t i o n o f t he h y dr a u l i c f r a c t u r e s a r e s e p e r a t i v e l y d e mo ns t r a t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f r a c t u r i n g t h e n a t u r a l l y f r a c t ur e d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t h e me a n t i me, t h e n o n — p l a na r p r o pa g a t i o n r ul e s o f t h e i n d u c e d f r a c t u r e s a l o n g t h e n a t u r a l o n e s i n t h e f r a c t ur e d f o r ma t i o n s a r e a n a — l y z e d.T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e i n t e r s e c t i n g ie f l d t e s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i n d u c e d hy d r a u l i c f r a c t u r e s s t r e t c h i n a mul t i — b r a n c h e d wa y i n t he g e o l o g i c a l l y d i s c o nt i n u o u s f o r ma t i o ns .t h e i n d o o r i n t e r s e c t i n g e x p e r i me n t s in f d t h a t t h e n a t u r a l f r a c t u r e s c a n c ha n g e t h e p r o pa g a t i o n mo r p h o l o g y a n d e x p a ns i o n p a t t e r n s o f t h e h y d r a u l i c o n e s un d e r a c e r t a i n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a p p r o a c h i n g a n g l e a n d h o iz r o n t a l p inc r i p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s t r e s s .Nu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me t h o d a n d mi c r o s e i s mi c mo n i 一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进展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开发与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是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模拟研究对于优化压裂工艺、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气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裂缝扩展模型的建立、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裂缝扩展过程中的多场耦合作用、裂缝形态的复杂性以及模型参数的确定等。
为了推动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研究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究裂缝扩展的物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应发展更为先进、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以更好地模拟裂缝扩展的复杂过程。
还应加强实验研究和现场应用,以验证和完善模拟模型,推动水力压裂技术的不断进步。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相信能够为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页岩储层特性分析页岩储层作为一种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具有显著影响。
页岩储层通常具有较高的脆性,这是由于页岩中的矿物成分(如石英、长石等)和微观结构(如层理、微裂缝等)所决定的。
脆性高的页岩在受到水力压裂作用时,更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从而提高储层的改造效果。
页岩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和层理结构对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天然裂缝和层理结构可以作为裂缝扩展的潜在通道,使得水力压裂裂缝能够沿着这些路径进行扩展,从而提高裂缝的复杂性和连通性。
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水力压裂所形成的裂缝形态是影响油气井增产增注的主要因素,而水力压裂施工所形成的裂缝形态各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天然因素和施工因素。
天然因素主要有地应力、天然裂缝等;施工因素主要包括了射孔和排量。
其中地应力是决定裂缝走向的重要条件,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相交后会对水力裂缝的走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射孔的施工会影响地应力的分布,其他的那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裂缝的延伸,裂缝形态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对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研究,对以后不同地层的压裂施工所形成的裂缝形态可以提前猜测,从而得到更有利于增产增注的裂缝形态。
[关键词]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天然因素;施工因素中图分类号:TE3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14-0314-01在目前的油田条件下,高含水、低渗透和稠油等不利条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大局部的油水井中。
注水井增注和油气井增产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就是水力压裂,而且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水力压裂来解决,在油气层内部形成足够长度的高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就是水力压裂的目标所在,使油气水在裂缝中比拟畅快的流动,摩擦阻力也比拟小,以此来提高增产增注的效果。
而判断水力压裂的增产效果好与坏的主要依据就是水力压裂所形成的是水平裂缝还是垂直裂缝,所以研究和判断水力压裂裂缝的有效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只有了解了裂缝形态所形成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的判断和解释裂缝的形态。
1、天然因素对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地应力一般分为三个主应力,这三个主应力与水力压裂施工所需要的破裂压力以及裂缝破裂的方向都是直接相关的,水力裂缝发生和延伸的平面一般是与最小主应力相垂直的平面。
如果压裂裂缝是垂直的,那么水平主应力为最小值;当最小值是垂向主应力时,人工水力裂缝将扩展为水平缝。
水力裂缝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发生及扩展,也就是说在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平面上产生和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裂缝如何影响水力裂缝的形态Arash Dahi Taleghani, Jon E.Olson摘要:水力压裂是公认的在致密裂隙储层中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增产技术。
压裂作业常由震源诱导的微震事件绘制而成。
在某些情况下,微震描绘很好地显示了相对于注入井诱导裂缝的几何形态的不对称性。
此外,传统理论是沿着垂直于原位压应力的方向来预测裂缝传播路径的,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微地震数据表明裂缝是平行于最小压应力方向传播的。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扩展有限元模型法(XFEM),该模型可以模拟非对称裂缝翼的生长以及沿着天然裂缝发生的裂缝生长路径的转折。
模拟结果表明了裂缝形态对差异应力以及对相对于原位最大压应力的天然裂缝方位的灵敏度。
我们研究了在地层(如巴内特页岩)中常见的封闭天然裂缝的特性,发现它们仍然可能作为水力压裂的裂缝开始或转折的薄弱路径。
本文提出的模型预测出裂缝在构造应力方向与天然裂缝方位一致的地层中传播得更快。
1 引言水力压裂是提高油气产量、开采地热能源和危险固体废物处理的一种常用技术。
自其第一次在堪萨斯西部的雨果顿气田使用后(Howard和Fast,1970),水力压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
近年来其应用领域包括非常规页岩气藏,其中福特沃斯盆地巴内特页岩地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
巴内特页岩是一套层状硅质泥岩夹碳酸盐岩结核的地层(Loucks和Ruppel,2007),天然裂缝在地层中发育良好。
天然裂缝具有很小开度(小于0.05毫米),一般由方解石充填封闭(Gale 等,2007)。
那些开启的裂缝可能是构造古应力、差异压实、褶皱局部效应或大断层以及与地下岩溶相关联的凹陷导致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页岩气的成功开采需要水力压裂技术连通天然裂缝系统,增加井筒的有效表面积,用更高效的线性流来支配径向流。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互作用的课题在油田现场、实验室以及数值模拟中都进行了研究。
Warpinski和Teufel(1987)描述了矿物支撑实验,其中水力裂缝沿节理凝灰岩传播。
由于流体沿预先存在的裂缝系统(节理和断层)流动,由此产生的几何形态是多股的、非平面的。
多股裂缝在致密气砂岩岩心中能观察到(Warpinski等,1993),这表明复杂水力裂缝在致密气砂岩的垂直井处理过程中生长。
近年来,微震技术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来绘制诱导裂缝,为复杂水力裂缝的几何形状和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可能(Li等,1998;Rutledge和Phillips,2003)。
Waters等人(2006)显示了微震事件在巴内特页岩分阶段水力压裂处理中是如何涵盖一个巨大的岩石单元、并沿预期的水力压裂裂缝方向延伸几百到几千英尺以及沿垂直正交方向延伸几百英尺的。
Fisher等人(2002)将其他巴内特微震数据解释为受先前存在的裂缝影响的不同方向的多段水力压裂裂缝的传播。
另外,岩心调查已证实水力裂缝可以沿先存的天然裂缝改向,也可以支撑先存的天然裂缝(Lan- caster等,1992;Hopkins等,1998)。
Teufel(1979)、Blanton(1982)、Renshaw 和Pollard(1995)以及Gu等人(2011)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不同角度的摩擦界面并在各种应力条件下确定其对裂缝传播阻滞或转向的影响。
研究表明,穿越交叉、转向和偏转(Jeffrey 等,2009)是可能的结果。
数值分析研究也同样关注水力裂缝与无粘性摩擦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Zhang等,2007;Jeffrey等,2009;Chuprakov 等,2011;Weng等,2011)。
水力裂缝与封闭的、胶结的天然裂缝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三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图1)。
在第一种情形中(图1b),天然裂缝无影响,水力裂缝在平面中的传播没有中断,保持垂直于最小水平应力的方向。
断裂交叉可能是天然裂缝中的高强度胶结物(相对于基质强度)、不利的天然裂缝方位或压裂压力不足以克服垂直于天然裂缝的应力的结果。
在第二种情形中(图1c),当水力压裂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时,水力裂缝发生偏转,流体完全转向天然裂缝系统。
天然裂缝开启是因为它呈现出水力裂缝径直向前沿阻力最小的路径传播,也可能是因为天然裂缝胶结强度小于均质岩体的岩石强度。
Dahi Taleghani和Olson(2011)利用Nuismer(1975)关系式从理论上证明斜(非正交)相交转向只会沿着远离主水力压裂裂缝的某一方向(如图1c所示)。
但是,如果裂缝胶结的韧性强烈取决于裂缝开启模式(І)与剪切模式(ІІ)的应力强度因子(SIF)的比值,那么双分支现象则可能发生。
该观点由He和Hutchinson (1989)提出,他们用相角来量化SIF比值,相角定义为模式I与模式II的应力强度因子比值SIF的正切[φ=tan(K I/K II)]。
实验观察到的水力裂缝与胶结天然裂缝的相交(Bahorich等,2012;Olson等,2012)现象证实了理论预测的斜交叉,但在多数正交情况下,表明了双偏转(从天然裂缝的两端开始传播)发生。
水力裂缝与胶结天然裂缝相互作用(图2)的第三种情况包括脱粘或在相交前水力裂缝前端沿天然裂缝发生剪切。
这种变形是由水力裂缝的近端应力场引起的,这些裂缝尖端的应力大小取决于净压力和水力裂缝的大小以及尖端的距离和角度(Jeffrey等,1995;Olson和Dahi Taleg- hani;2009)。
裂缝的剥离可能导致裂缝沿双偏转生长。
在这种情况下,天然裂缝可能阻止或至少减缓水力裂缝在大应力各向异性和高滤失环境下的生长。
图2 随着水力裂缝不断接近天然裂缝,近尖端的应力场在尖端的前方诱发剪切和拉伸效应。
在相交前,应力作用于天然裂缝上,使得天然裂缝与周围岩石基质间的胶结脱粘,这可能就是由于剪切或拉伸作用导致的。
图1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间的交集有三种可能情况。
(a)水力裂缝(粗实线)向天然裂缝(虚线)逼近但不相交,更多详情参看图2。
(b)水力裂缝越过天然裂缝,不中断,继续向前生长。
(c)水力裂缝被天然裂缝中断生长,天然裂缝重新激活,使得流体沿天然裂缝分流。
总之,当裂缝传播时遇到胶结填充的天然裂缝时有三个不同方向(图3)。
天然裂缝胶结充填物的特性决定了它可能作为一个弱的路径或障碍,或者它可能对裂缝传播毫无任何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将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结果推广延伸到胶结天然裂缝中。
这些裂缝可能影响水力裂缝的形态发展,进而影响天然气产量。
我们通过XFEM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缝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情形,并考虑了水力裂缝网络中流体流动和岩石形变因素。
2 数值方法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数值工具利用XFEM方法去研究裂缝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该方法特别适合裂缝生长的情况,因为在裂缝网络演化过程中它提供了一种模拟裂缝发育的方法且无需网格更新。
此外,XFEM方法在裂缝尖端附近不需要高密度网格分布去捕捉裂缝两端应力场的奇异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XFEM方法还有另一优势:先前存在的不同裂缝组可以用相同的计算网格进行建模。
预先存在的裂缝的几何形态能用水平集(level set)方法处理。
在有限元构架下,裂缝生长的建模可通过应用各种重网格化(remeshing)方法来实现(Carter 等,2000;Bouchard等,2003;Patza´k和Jira´sek,2004),但是重网格化涉及不同网格间数据的转换太耗时。
为了解决这种低效率,1999年Moёs等人提出XFEM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不连续面如裂缝被允许越过某些元素独立于网格结构而传播。
要做到这一点,裂缝附近节点的有限元空间由附加的公式补充,这些公式采用解析的或渐近的裂缝方程的形式,以激活网格的额外自由度,XFEM 方法的一些优点包括,刚度矩阵的对称性和稀疏性被保留下来,裂缝的几何形态相对于网格可以是完全任意的,连续性也能自动实现。
Lecampion(2009)在假设一指定的压力分布或裂缝开启模式下,应用XFEM方法去解决水力压裂问题。
建模仅限于沿单元边缘的裂缝,没有涉及裂缝传播和流体流动耦合影响。
如果假设裂缝必须与元素边缘对齐,则XFEM的主要优势就被忽视了,Dahi Taleghani(2009)去除了这一限制条件。
与其他水力压裂模型类似,岩石内部是满足力平衡条件的:(1)在裂缝表面:(2)式中σ是柯西应力张量,n是垂直于裂缝表面的单位向量,b是单位体积的体积力。
P是岩石内的流体压力,是通过润滑方程计算得到的。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由下面的线弹性本构方程来表征(Jaeger等,2007):图3 水力裂缝与一闭合的胶结的天然裂缝的相交。
三个潜在的生长路径如红色所示。
按所提出的标准,裂缝将选择一条最大能量释放速率(最小势能)的路径。
(3)其中是弹性张量分量,u和分别是位移和应变场。
应变定义为,式中,是梯度对称的那部分,将位移场分解为两部分后便可进行XFEM近似建模:(4)式中是连续位移场,是位移场不连续部分。
当应用XFEM求解裂缝问题时,节点被分为三个不同的节点集:N是离散模型中所有节点的集合;是包含裂缝尖端的所有元素的节点集;是包含裂缝但不包含裂缝尖端的所有元素的节点集。
因此,有必要将模型中裂缝尖端附近的单元、以及裂纹剩余部分的单元和其它单元区分开来。
建立了每个节点集的解,并且Ω中任意一点的位移近似为:(5)式中,x是位置矢量,u I是节点位移,和分别是不满节点和满节点的形状函数。
实现该方法的更多细节可以在Budyn等人(2004)、Dahi Taleghani和Olson(2011)的文献中找到。
裂缝中的流体流动可采用润滑理论(Batchelor,1967)理想化为流体在插槽中的流动。
将裂缝内的流体流速、裂缝宽度和压力梯度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如下:(6)其中是在t时间、s点的裂缝宽度,μ是流体粘度,当时,方程6为真,式中h 是裂缝高度,ρ是流体密度,q是单位高度的通量,井筒的边界条件是流体通量等于注入率:(7)在裂缝尖端(s=l),裂缝初始位移是零(w(l)=0)。
并且,假设在裂缝尖端没有流体流动,所以q(l)=0。
将上述条件代入泊肃叶流动方程中,尖端零通量可表述为:, 当s=l (8)我们假设裂缝内是完全充满压裂流体(即流体前端与裂缝尖端相吻合)。
裂纹传播分析需要一些评价参数如能量释放率和应力强度因子来确定传播长度、速度和方位。
为此,我们采用了轮廓积分法(CIM),该方法最初由Bahu šk a和Miller(1984)提出。
Dahi Taleghani(2009)对裂纹传播模拟的一般算法进行了论证。
CIM是一种超收敛的提取法,因为相关的结果收敛到提取值的速度与应变能收敛到其真实值一样快。
CIM方法是从研究和计算弹性能函数发展而来的,而弹性能函数来自有限元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