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郊区李家庄中学刘巧萍《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加•费•因格。
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一、小品激趣导入: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学生交流:1.范伟答错了吗?2.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讨论归结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关于课后习题:(1)习题一: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拨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一、整体把握“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
”(引自《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这篇文章就是议论创新问题的。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
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这要素是: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毅力。
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事物的在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导入曾经有一次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一、提出问题。
(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
(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
(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四、研读课文,解决问题1.提问:不看课文,清说出“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解)(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要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课堂探讨☆要点一: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探究活动】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教师释疑】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分论点必须体现中心论点【讨论明确】1.本文的中心论点: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2.分论点: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课堂提升】阅读商志强的《历史像条棉被》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
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
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
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
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
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
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
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
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
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
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3
上
新课标(人)
事物(SHÌWÙ)的正确答案不
第一页,共26页。
1.字音(zì yīn)字形
根深蒂固(
dì)
.
汲取( jíqǔ)(
)
jí
孜孜不倦(
)
zī
.
渊博(
yuān
机械( xiè)
锲而不舍( qiè
)
.
.
.
持之以恒(
.
)Hale Waihona Puke . hénɡ第二页,共26页。
)
2. 多 音 字
舍
角
à( 颤动 )
ǎ( 角落( jiǎoluò)
)
颤
é ( 角色)
à( 颤栗 )
ò(
落
降落()jiàngluò)
là ( 落下(luò
) xià)
第三页,共26页。
3. 形 近 字
慰 wè i 安慰
凝 níng 凝视
疑 yí
(níng
蔚 wèi (ānw
shì)
萤 yíng 萤火虫
朦胧
胧 lóng èi)
一只老乌鸦通过衔石子喝到瓶子中的
水,获得“踏实、认真”的评价
(píngjià);一只小乌鸦利用吸管更快捷
地喝到瓶子中的水,却获得“偷懒、
滑头”的评价(píngjià)。
(2)看了这幅漫画(mànhu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你写出最想说
的一句话。我最想说:
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鼓励创新,不断寻找新的更好
A、B、C三项为比喻(bǐyù)论证,D项不是
第十三页,共26页。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空。
(1)本文从四个图形引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问:①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
如“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目标导学三:体会议论语言提问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还有承接、过渡作用。
提问4:分析“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一句所体现的语言特点。
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作者在此句中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
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思维方式可以多样,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用词是严密的。
‖学法指导‖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目标导学四:拓展创新思维提问4: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太阳。
在太阳的左上方,看到了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的文明的地方。
三、板书设计四、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先整体理解,理清行文思路,然后分析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最后进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do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1.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 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探究新知:1•默读课文,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明确:(一)提出问题。
(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
(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
仃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应注意下面的三点:笫一,笫4自然段和笫9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笫三, 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3. 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 使说理全面,明白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4. 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聘。
2023年人教版初中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1.开篇用语,寄寓情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颇似史家笔法,在庄重中寄寓着情思。
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之事。
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
西湖罕有大雪,而“大雪三日”更是少之又少,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而空旷,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这种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角度描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然而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但却不能熄灭作者赏雪的热情。
2.夜半赏雪,美景如画。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竟有人夜晚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示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写景,寥寥数语,却令人拍案叫绝。
“雾凇沆砀”点明了气候特点。
这毕竟是南国的雪,也有它温情的一面。
水汽弥漫,冰花皎然,天地一白,令人浮想联翩。
这里作者用了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读起来毫无赘述之感,反而觉得流畅自然。
“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接着作者变换视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展现出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生动,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的手法,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积累∙欣赏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教师学生批注栏:
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 教案
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堂类型:新授课
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你会这些思维吗?▲▲▲基础练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 zī 汲取 jí 锲而不舍qiè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结构:总——分——总。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思考练习
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
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
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①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
如第10自然段。
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
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
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
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
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智力练习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
掉就够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用美德)占领它。
1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每处4个字以内)
14、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1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16、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17、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18、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19、写出几句关于“创造”、“创新”的名言警句。
▲▲▲创作园地: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
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段话。